第1章 血夜惊变
靖安城的晚霞把李府的飞檐染成血色时,七岁的李幼莘正踮着脚,趴在纹银烛台上跳跃的烛火,将满堂宾客的笑靥映得忽明忽暗。她攥着母亲新做的绣帕,帕角绣着的并蒂莲还带着丝线的清香,满心盼着生辰宴后能吃到厨房嬷嬷藏好的桂花糕。
“莘儿,莫要淘气。” 江氏的声音带着温柔的嗔怪。她身着月白襦裙,鬓边珍珠步摇随着动作轻晃,抬手将女儿散落的碎发别到耳后,“一会儿要给太傅行礼,可不许躲在我身后。” 话音未落,前院突然传来瓷器碎裂的声响,紧接着是此起彼伏的惊呼。
李幼莘还没反应过来,管家李福跌跌撞撞冲进花厅,官服上溅满鲜血:“夫人!黑衣人…… 从角门闯进来了!” 江氏脸色骤变,一把将女儿护在身后,转头对李福喝道:“快带老爷从密道走!”
喊杀声越来越近,李幼莘透过母亲的臂弯,看见朱漆大门被撞得粉碎,数十名黑衣人举着长刀涌进庭院。为首者身披玄色大氅,腰间玉佩在火光下泛着幽绿冷光 —— 这个画面如同烙铁,在她脑海中灼烧了十年。
“别怕。” 江氏的声音在颤抖,却依旧镇定。她扯下腕间的银锁系在女儿颈间,冰凉的银质贴着皮肤,“顺着回廊第三根柱子下的暗门走,一首往西……” 话未说完,一支箭矢破空而来,江氏猛地侧身,箭镞擦着她的肩头飞过,钉入身后的屏风。
李幼莘被母亲推进暗门时,听见了此生最凄厉的惨叫。那声音像把钝刀,一下下剜着她的心。地道里漆黑潮湿,她只能凭着记忆摸索前行,指甲在石壁上划出带血的痕迹。不知过了多久,当她终于推开出口的石板,看到的却是冲天火光。
李府己成一片火海,浓烟裹着灰烬扑面而来。李幼莘跌跌撞撞地往回跑,裙摆沾满了泥血。她在街角撞见浑身浴血的父亲李长庚,刚要开口,就见父亲被三名黑衣人围攻,长剑刺破夜空的寒光让她瞬间僵在原地。“走!” 父亲的怒吼混着金属相击的脆响,“去找你外祖父……”
这是她最后一次见到父亲。等她再醒来时,己经躺在山野小筑的竹榻上。青崖老人正往她伤口上敷药,药香混着血腥味,让她再次想起那个血夜。“你昏迷了三日。” 老人的声音像山间的老松,沉稳却带着不易察觉的叹息,“那些人在找带着银锁的女童。”
李幼莘猛地攥住颈间的银锁,冰凉的触感让她浑身发抖。青崖将一本泛黄的医书放在她枕边:“若想报仇,就先活下去。” 窗外月光如水,照着她倔强的侧脸。从那天起,她开始跟着老人学医,辨认草药时被荆棘划破手掌,练习机关术被暗箭擦伤小腿,可每当疼得想流泪,眼前就会浮现出母亲挡在身前的身影。
十年光阴,足够让一个稚童长成亭亭少女。李幼莘站在山谷之巅,望着云雾缭绕的远方。青崖交给她的木盒里,除了母亲的遗书,还有半块刻着龙纹的玉佩。信上字迹娟秀却力透纸背:“吾儿,银锁与玉佩合二为一之时,便是真相大白之日。”
山风掀起她的衣角,带着松涛的轰鸣。李幼莘将玉佩贴身藏好,转身走向停在山脚下的马车。车轮碾过枯叶的声响惊起一群寒鸦,她望着渐渐远去的山野小筑,手指无意识着银锁上的纹路。十年了,靖安城的咱们是否还记得那个在血火中奔跑的小女孩?而当年腰间挂着绿玉的黑衣人,此刻又在何处?
马车缓缓驶入靖安城西市时,暮色正浓。李幼莘在一条巷口停下,租下了那间带小院的屋子。她亲手挂上 “回春堂” 的木牌,铜铃在晚风中轻响,惊飞了屋檐下的麻雀。隔壁杂货铺的王婶热情地送来一筐青菜:“姑娘是新来的大夫?城西穷苦人多,您可要多照应。”
“一定。” 李幼莘微笑着应下,转身将药箱里的银针一一擦拭。烛火跳动间,银针泛着冷光,让她想起十年前那支射向母亲的箭。窗棂外传来更夫打更的梆子声,她吹灭油灯,躺在陌生的床榻上,望着窗外一轮残月。这一夜,她又梦到了那个血夜,只是这次,她不再是躲在母亲身后的小女孩。
次日清晨,医馆的门还未开,就有个抱着孩子的妇人在门口徘徊。李幼莘快步迎上去,只见孩子小脸烧得通红,呼吸急促。“莫怕,我这就看。” 她将手覆在孩子额间,又仔细把脉,“是风热入体,吃两剂药就好。” 抓药时,她特意多抓了些润肺的甘草 —— 这是青崖教她的,穷苦人家的孩子,总要多留心些。
就在这时,一阵马蹄声由远及近。八匹骏马拉着的朱漆马车停在医馆门前,车帘掀开,露出半张戴着金丝面纱的脸:“听闻回春堂能解百毒,不知可否为在下诊治?” 声音清朗如碎玉,却让李幼莘握药杵的手微微收紧。她抬眼望去,马车角落赫然放着个绣着天机阁徽记的锦盒 —— 这个江湖上最神秘的情报组织,为何会找到她这小小的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