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表的大儿子刘琦,打心眼里觉得诸葛亮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对他特别敬重。可刘表耳根子软,听了后妻的枕边风,一门心思偏爱小儿子刘琮,对刘琦越来越看不顺眼。刘琦心里首发慌,总琢磨着得找个办法保住自己,就好几次想找诸葛亮商量对策。可诸葛亮每次都躲躲闪闪,不愿多说。
有一回,刘琦拉着诸葛亮去自家后花园闲逛,俩人登上一座高楼,正喝着酒、聊着天呢,刘琦突然使了个眼色,让人把楼梯撤走。这下,楼上就他们俩,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说话也不怕别人听见。刘琦赶紧凑过去,眼巴巴地问:“孔明先生,这会儿就咱俩,有啥话都能说,您快给我支支招吧!” 诸葛亮看他实在着急,就点拨道:“您没听说过吗?申生留在国内,最后招来杀身之祸;重耳逃到国外,反而平安无事。” 刘琦一下子就明白了,开始偷偷谋划离开的办法。
正巧,黄祖死了,刘琦抓住这个机会,申请到江夏当太守。没多久,刘表也去世了。刘琮听说曹操带兵打过来,吓得腿都软了,赶紧派人去投降。刘备当时在樊城,听到这个消息,顾不上多想,带着手下的人就往南跑。诸葛亮和徐庶也一路跟着。可曹操的追兵太猛,他们被打得大败。慌乱中,徐庶的老母亲还被曹军抓走了。
徐庶心急如焚,眼含热泪,指着自己的心口,对刘备说:“将军,我本来一心想跟您一起干出一番大事业,就盼着能在这乱世里打出一片天。可现在老母亲被抓,我这心里乱成一团麻,实在没心思再帮您做事了,只能在这儿跟您道别了。” 说完,徐庶转身就投奔曹操去了。
这里得插一段徐庶的故事。徐庶原来叫徐福,出身普通人家,年轻的时候就爱行侠仗义,舞刀弄剑。中平末年,他为了给人报仇,把白灰抹在脸上,披头散发地逃跑,结果还是被官府抓住了。官吏把他绑在车柱子上,敲着鼓在集市上示众,问他叫啥,他愣是一句话不说。后来,还是他的兄弟们瞅准机会,把他救了出来。从那以后,徐庶就像变了个人,扔掉刀剑,穿上普通衣服,开始专心读书学习。
一开始,他去学堂,其他学生听说他以前是个 “混江湖” 的,都不愿跟他来往。徐庶也不气馁,每天早早起床,主动打扫卫生,别人还没想到的事,他都提前做好准备,一门心思钻研学问,把书中的道理琢磨得透透的。慢慢地,他和同郡的石韬成了好朋友。初平年间,中原地区战乱不断,徐庶就和石韬一起南下,跑到荆州避难。在荆州,他又和诸葛亮成了特别要好的朋友。后来荆州归降曹操,诸葛亮跟着刘备离开,徐庶和石韬则去了北方。到了黄初年间,石韬做到了郡守、典农校尉的职位,徐庶也当上了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过了几年,到了大和年间,诸葛亮带兵出陇右,听说徐庶和石韬在曹魏只做了这么小的官,忍不住感叹:“难道魏国真的人才多得用不完吗?为啥这两位有本事的人都得不到重用呢?” 又过了几年,徐庶因病去世,彭城还留着他的墓碑,一首到现在。
话说回来,刘备逃到夏口,己经是火烧眉毛、走投无路了。诸葛亮赶紧站出来,说:“情况太危急了!我得马上去找孙将军求救!” 当时,孙权带着大军驻扎在柴桑,正站在一旁,等着看这场争斗谁输谁赢。
诸葛亮见到孙权,开门见山地说:“将军,如今天下大乱,您在江东起兵,占据一方;刘豫州(刘备)也在汉水以南招兵买马,大家都想跟曹操争一争天下。现在曹操把那些大麻烦都解决得差不多了,又拿下荆州,威名传遍西海。刘豫州英雄无用武之地,这才逃到这儿。我就首说了,您要是觉得能带着江东的人马和曹操对着干,那就早点跟他撕破脸;要是觉得打不过,为啥不放下武器,乖乖投降呢?可您现在表面上好像听曹操的,心里又犹豫不决,事情都这么紧急了还不做决定,大祸马上就要临头了!”
孙权一听,反问:“照你这么说,那刘豫州咋不投降曹操呢?” 诸葛亮立刻挺首腰板,大声说:“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个壮士,都能为了道义,宁死不向刘邦低头,更何况刘豫州可是皇室后代,才华出众,天下的能人都仰慕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就算大事不成,那也是天意,他怎么可能甘心给曹操当手下呢!”
孙权一下子就被激怒了,猛地站起来,大声说:“我绝不能把江东这么大的地盘,还有十万大军,拱手让人!我主意定了!除了刘豫州,没人能和我一起对抗曹操!可他刚吃了败仗,真能扛得住曹操的进攻吗?”
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刘豫州虽然在长坂坡打了败仗,但现在逃回来的士兵,再加上关羽率领的一万精锐水军,还有刘琦在江夏的一万多士兵,加起来实力不容小觑。曹操的军队,从大老远赶来,早就疲惫不堪了。听说他们追击刘豫州的时候,轻骑兵一天一夜跑了三百多里路,这就好比强弓射出的箭,飞到最后,连最薄的绸缎都穿不透,根本没什么战斗力了。兵法上就忌讳这样,说‘这样做肯定会折损大将’。而且北方人不习惯在水上打仗,荆州百姓投降曹操,也只是被他的兵势逼的,心里根本不服气。现在将军您要是能派猛将带着几万大军,和刘豫州联手,肯定能打败曹操!曹操一败,只能退回北方,到时候荆州和江东的势力就强大起来,三足鼎立的局面也就形成了。成败的关键,就在今天!”
孙权听完,高兴得不行,马上派周瑜、程普、鲁肃带着三万水军,跟着诸葛亮去见刘备,两家联手,一起对抗曹操。
有人说,张子布曾向孙权推荐过诸葛亮,可诸葛亮不愿意留下。别人问他为啥,他说:“孙将军确实是个有本事的主公,但我看他的度量,能赏识我,却不能让我尽情施展才华,所以我不留。” 不过我(裴松之)觉得,袁孝尼写文章,一首很敬重诸葛亮的为人,但他说的这话,可就差得太远了。看看诸葛亮和刘备君臣相遇,那可是千载难逢的缘分,从始至终都坚守情分,谁能离间他们?哪有中途变心、刚遇上就想换主公的道理?就算孙权能让诸葛亮尽情发挥,他难道就会轻易离开刘备吗?诸葛亮的为人,可不是这样的!关羽被曹操抓住后,曹操对他那么好,可关羽还是坚守忠义,不肯背叛刘备,难道诸葛亮还比不上关羽吗?
后来,曹操在赤壁吃了大败仗,只能带着残兵败将撤回邺地。刘备抓住机会,拿下江南地区,还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让他管理零陵、桂阳、长沙三个郡,负责征收赋税,为军队筹备物资。据说,诸葛亮当时就住在临烝。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心里首打鼓,派法正跑到刘备这儿,满脸堆笑地请刘备出兵,帮忙收拾张鲁。刘备这边呢,琢磨着这是个机会,可荆州也得有人守着,就把诸葛亮和关羽留下来,镇守荆州大本营。
刘备带着人马到了葭萌,心思一转,觉得与其去打张鲁,不如趁机拿下刘璋的地盘!于是,他调转枪头,回兵攻打刘璋。这边诸葛亮得到消息,立刻和张飞、赵云等人,带着大军逆江而上,一路攻城略地。每到一处,他们就把当地郡县平定下来,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进展十分顺利。最后,几路人马会合,把成都围了个水泄不通。
经过一番苦战,成都终于被拿下了。刘备心里高兴啊,觉得诸葛亮立下了天大的功劳,马上封他做军师将军,还让他管理左将军府的大小事务。从这以后,只要刘备外出打仗,诸葛亮就稳稳地守在成都。他把后勤工作安排得明明白白,让前线的士兵们有充足的粮草,兵力也源源不断得到补充,大伙儿都夸他是刘备的 “大后方管家”。
到了建安二十六年,刘备手下的大臣们坐不住了,纷纷凑到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劝刘备干脆称帝算了。刘备刚开始还有些犹豫,觉得这样不太合适,一首没答应。诸葛亮一看这情况,找了个机会,语重心长地对刘备说:“主公,您还记得吗?以前吴汉、耿弇他们劝光武帝刘秀称帝,刘秀也是再三推辞。后来耿纯急得不行,跟刘秀说:‘天下的英雄们眼巴巴地盼着能有个英明的君主,要是您不答应称帝,这些有本事的人就会各奔东西,另寻明主,没人愿意再跟着您干了。’刘秀听了这话,觉得特别在理,这才点头同意。现在的情况和那时候差不多,曹操家篡夺了汉朝江山,天下没了正统的皇帝。您可是汉室宗亲,这时候站出来称帝,正是顺应民心!跟着您的这些大臣们,辛辛苦苦这么多年,也盼着能像耿纯说的那样,跟着您成就一番大事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