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字孔明,老家在琅邪阳都,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他父亲叫诸葛珪,字君贡,在东汉末年的时候,做过泰山郡丞。可惜诸葛亮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成了没爹的孩子。后来,他的叔叔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叔叔就带着诸葛亮和他弟弟诸葛均一起去豫章上任。
谁能想到,朝廷又重新选派朱皓来接替诸葛玄做豫章太守。好在诸葛玄和荆州牧刘表是老相识,没办法,只能去荆州投靠刘表。关于诸葛玄的经历,《献帝春秋》还有另一种说法:最开始,豫章太守周术病死,刘表就向朝廷推荐诸葛玄做豫章太守,在南昌办公。朝廷听说周术死了,就派朱皓来代替诸葛玄。朱皓从扬州刺史刘繇那儿借了些兵马,去攻打诸葛玄。诸葛玄没办法,只能退守西城,朱皓顺利进入南昌。建安二年正月,西城的百姓造反,把诸葛玄杀了,还把他的脑袋送给了刘繇。这和正史里的记载不太一样。
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就靠着在田里种地为生。他平时没事的时候,特别喜欢吟诵《梁父吟》。据《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的家在南阳郡邓县,就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地方,那个地方叫隆中。诸葛亮身高八尺,身材高大挺拔,他常常把自己比作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和乐毅,觉得自己有他们那样的才能和志向。可当时的人,都觉得他在吹牛,根本不相信他。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的徐庶(字元首)和他关系特别好,觉得他确实有这个本事。
按《崔氏谱》的说法,崔州平是太尉崔烈的儿子,崔均的弟弟。《魏略》里还提到,诸葛亮在荆州的时候,在建安初年,和颍川的石广元、徐元首,还有汝南的孟公威等人一起求学。石广元、徐元首和孟公威这三个人学习特别认真,追求把每一个知识都学透;可诸葛亮不一样,他看书喜欢从整体上把握重点,了解大概的思路。每天早晚,大家闲下来的时候,诸葛亮常常抱着膝盖,一边长啸,一边对这三个人说:“你们三个以后做官,差不多能做到刺史或者郡守。” 三个人好奇地问诸葛亮,那你以后能做到什么职位呢?诸葛亮只是笑着,也不回答。后来,孟公威想家了,打算回北方。诸葛亮就劝他说:“中原地区人才济济,想要闯荡一番,何必非得回老家呢!” 不过我(裴松之)觉得,《魏略》里说的这些话,如果说是诸葛亮为孟公威考虑,那还说得过去;但要是说这也是诸葛亮对自己的打算,那就没真正明白他的心思。老子说过,能了解别人的人叫有智慧,能了解自己的人叫明白人,但凡那些贤能通达的人,肯定这两方面都具备。以诸葛亮的眼光和见识,难道会不清楚自己的能力和志向吗?他每天吟诵诗歌,等待时机,从他的言行里就能看出他的心思,他的志向从一开始就己经确定了。如果他去中原地区闯荡,凭借他的才能,那些普通的人才怎么可能埋没他呢?要是他投靠曹魏,施展自己的才华,就连陈长文、司马仲达都比不上他,更别说其他人了。他不担心自己建立不了功业,也不担心自己的主张得不到施行,虽然他志向远大,想要匡扶天下,但始终不愿意投靠曹魏,就是因为他觉得当时的政权己经被曹氏掌控,汉朝的国运眼看就要完了。他一心想辅佐一位贤明的君主,把振兴汉朝、恢复汉室江山当作自己的责任,哪里只是为了在偏远的地方谋个一官半职呢!这就像司马相如说的 “鹍鹏己经在辽阔的天空中翱翔,可那些张网捕鸟的人,还在盯着小水洼”,根本理解不了他的远大志向。后来,孟公威在曹魏也做到了很高的职位。
那时候,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去拜见刘备,刘备觉得徐庶是个人才,很器重他。徐庶就对刘备说:“有个叫诸葛孔明的人,号称‘卧龙’,将军您愿意见见他吗?”《襄阳记》里还记载,刘备曾经向司马德操请教天下大事。司马德操说:“那些只会死读书的儒生和庸俗的士人,哪能看清天下大势?能看清天下大势的,都是杰出的人才。我们这儿就有‘伏龙’和‘凤雏’。” 刘备赶紧问是谁,司马德操回答说:“就是诸葛孔明和庞士元。”
刘备一听,就说:“那你把他和你一起带来。” 徐庶却摇摇头说:“这个人啊,您得亲自去拜访他,不能随便把他召来。将军您最好屈尊亲自去一趟。” 于是,刘备就亲自去拜访诸葛亮,一连去了三次,才见到他。刘备让旁边的人都退下,然后对诸葛亮说:“现在汉朝衰败,奸臣把持朝政,皇上被迫离开京城,西处漂泊。我自不量力,想在天下伸张正义,可我智谋和能力都不够,所以才一次次失败,到了今天这个地步。但我的志向还没有放弃,您说我该怎么办呢?”
诸葛亮回答说:“自从董卓乱政以来,天下豪杰纷纷起兵,占据好几个州郡的人数都数不过来。曹操和袁绍相比,名声小,兵力也少,可曹操最后却能打败袁绍,从弱小变得强大,这不仅仅是因为运气好,更是因为他善于谋划。现在曹操己经拥有百万大军,还挟持着天子,用天子的名义指挥诸侯,咱们实在不能和他正面交锋。孙权占据江东,己经传了三代人,那里地势险要,百姓也拥护他,有才能的人都愿意为他效力,咱们可以和他结盟,互相支援,但不能打他的主意。荆州北边靠着汉水、沔水,一首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在这里集散,东边连接吴郡、会稽郡,西边通往巴郡、蜀郡,是个兵家必争之地,可荆州的主人刘表却守不住它,这大概是上天要把荆州送给将军您,将军您有没有这个想法呢?益州地势险要,土地肥沃,有千里沃野,是个物产丰富的好地方,汉高祖刘邦就是凭借这里成就了帝业。现在益州的刘璋昏庸懦弱,北边还有张鲁威胁,虽然百姓富足,国家也有钱,但刘璋不知道爱惜百姓,有才能的人都盼着能有个贤明的君主。将军您是汉室宗亲,在天下都很有名望,待人真诚守信,又爱才如命。如果能占据荆州和益州,守住险要的地方,西边和各个少数民族交好,南边安抚好当地的百姓,对外和孙权结盟,对内整顿好政务;一旦天下局势发生变化,就派一员大将率领荆州的军队攻打宛城、洛阳,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兵,到时候老百姓谁敢不带着饭食和酒水来迎接您呢?如果真能做到这样,称霸天下的大业就能成功,汉朝也能复兴了。”
刘备一听,高兴地说:“好!” 从这以后,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一天比一天亲密。关羽、张飞看到这种情况,心里不太高兴。刘备就跟他们解释说:“我有了孔明,就好像鱼有了水一样。希望你们别再说什么了。” 关羽、张飞这才不再抱怨。
不过,《魏略》里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刘备驻扎在樊城的时候,曹操刚刚平定河北,诸葛亮知道荆州很快就会成为曹操的下一个目标,可刘表这个人性格迟缓,又不懂军事。于是,诸葛亮就主动去拜见刘备。刘备和诸葛亮以前不认识,又看他年纪轻轻的,就把他当作普通的读书人看待。大家聚在一起聊完天,其他宾客都走了,只有诸葛亮留了下来,刘备也没问他想说什么。刘备平时有个爱好,喜欢用羽毛编织装饰品,正好有人送给他一些髦牛尾,刘备就自顾自地编织起来。诸葛亮见状,就走上前去说:“将军难道就只有编织羽毛的志向,没有更远大的抱负了吗?” 刘备一听,就知道诸葛亮不是一般人,赶紧把手里的髦牛尾扔了,回答说:“这是什么话!我只是借此解闷罢了。” 诸葛亮接着问:“将军您觉得刘镇南(刘表)和曹公(曹操)相比,谁更厉害?” 刘备说:“刘表比不上曹操。” 诸葛亮又问:“那将军您觉得自己和曹操相比呢?” 刘备说:“我也比不上。” 诸葛亮说:“现在刘表和您都比不上曹操,可您手下的军队不过几千人,就凭这点兵力抵抗曹操,恐怕不是好办法吧?” 刘备说:“我也正为这事发愁呢,您说该怎么办?” 诸葛亮说:“现在荆州人口不少,但登记在册的户籍人口却不多。平时征调人力、物资,老百姓就会不高兴。您可以告诉刘镇南,让荆州境内那些没有登记户籍的流动人口,都主动申报自己的情况,这样就能把他们编入户籍,扩充军队了。” 刘备听从了诸葛亮的计策,军队的实力果然增强了。从这以后,刘备就知道诸葛亮有非凡的谋略,把他当作上宾来对待。《九州春秋》里的记载和《魏略》差不多。但我(裴松之)认为,诸葛亮在奏章里说 “先帝不嫌弃我身份低微,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拜访我,向我询问天下大事”,很明显不是诸葛亮先去拜见刘备。虽然各种记载说法不一,但差别这么大,也实在让人觉得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