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三国志
白话三国志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白话三国志 > 第17章 诸葛亮传(三)

第17章 诸葛亮传(三)

加入书架
书名:
白话三国志
作者:
诗韵拾梦人
本章字数:
5976
更新时间:
2025-06-30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番话,心里的顾虑一下子就没了,于是痛痛快快地登上了皇位。刘备还专门下了一道诏书,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诏书里言辞恳切:“我这一路走来实在不容易,如今继承了汉室的大统,每天都小心翼翼,不敢有丝毫懈怠。我就盼着能让天下百姓过上安稳日子,可又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哎!丞相诸葛亮,你一定要明白我的心思,好好辅佐我,别让我出啥岔子,帮我重振汉室的荣光,照亮这天下,你可一定要尽心尽力啊!”

诸葛亮当上丞相后,还兼任录尚书事,手里握着代表皇帝的符节,权力可不小。后来张飞不幸去世,诸葛亮又兼任了司隶校尉,把朝廷内外的大小事务都打理得井井有条。

到了晋朝初年,扶风王司马骏镇守关中,他手下的司马高平刘宝、长史荥阳桓隰,还有一帮官员、文人,聚在一起谈论诸葛亮。当时很多人都觉得诸葛亮眼光不行,跟错了主公,还害得蜀地百姓日子过得苦哈哈的。他们说诸葛亮不自量力,蜀国实力那么弱,还总想着干大事。

有个叫郭冲的金城人可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诸葛亮足智多谋,比管仲、晏婴还厉害,只是运气不好,没完成大业,那些批评诸葛亮的人根本不了解实情。郭冲还列举了五件诸葛亮不为人知的事迹,说得有鼻子有眼。刘宝他们听了,也找不出啥话来反驳。扶风王司马骏听了郭冲的话,还一个劲儿地称赞。

不过我(裴松之)觉得,要是真有诸葛亮不为人知的厉害事迹,我肯定也想听。但郭冲说的这几件事,仔细一琢磨,全是漏洞,我得好好说道说道:

第一件事,郭冲说诸葛亮执法太严苛,把老百姓折腾得够呛,不管是当官的还是普通百姓,都在背后抱怨。法正就劝诸葛亮:“当年汉高祖刘邦进了关中,只定了三条简单的法律,老百姓就觉得他特别仁义。现在您靠着武力占据益州,刚打下这片地盘,还没来得及给老百姓好处呢。再说了,您是外来的,刘璋的旧部是本地人,您应该放低姿态,先把刑罚放宽一点,让大家心里舒服些。” 诸葛亮却回答:“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朝就是因为太残暴,法律又严苛,老百姓被逼得活不下去,这才揭竿而起,秦朝一下子就垮了。汉高祖刘邦趁着这个机会,轻松得了天下。可刘璋这人太软弱,从他父亲刘焉那会儿开始,就只知道用小恩小惠拉拢人,法律也不管用,官员们都在这儿拉帮结派,专权跋扈,君臣之间的规矩都没了。你给他们官位,官位给到头了,他们就不把你当回事;你对他们好,好话说尽、好处给完,他们就开始傲慢无礼。益州变成这样,根子就在这儿。我现在用严格的法律约束他们,法律执行下去,他们才知道什么是恩德;用爵位限制他们,爵位加上去,他们才知道荣耀。恩威并施,上下才有规矩,这才是治理国家的关键!”

我觉得这事儿不对劲。法正比刘备去世得还早,郭冲说他劝诸葛亮的时候刘备还在世,这就说不通了。诸葛亮再怎么厉害,也是刘备的臣子,大事还得刘备说了算。刘备活着的时候,诸葛亮又没掌管益州,奖赏、刑罚这些大事,都轮不到他拍板。而且郭冲说诸葛亮回答的那些话,好像功劳全是他一个人的,这不符合臣子的本分。以诸葛亮谦虚谨慎的性格,肯定不会这么干。再说了,也没听说过哪个好官是靠折腾老百姓出名的。

第二件事,郭冲说曹操派了个刺客去见刘备。这刺客特别会忽悠,跟刘备聊讨伐魏国的事儿,说得头头是道,刘备听了首点头,还觉得自己捡到宝了。正聊得热乎呢,诸葛亮进来了,这刺客一看诸葛亮,脸色 “唰” 地就变了,眼神也开始躲躲闪闪。诸葛亮心里一琢磨,就觉得这人不对劲。过了一会儿,刺客说要上厕所,趁机溜了。刘备还挺高兴,跟诸葛亮说:“我刚碰上一个奇才,以后能帮着咱们干大事!” 诸葛亮问人在哪儿,刘备说:“就是刚出去上厕所那人。” 诸葛亮叹了口气说:“我看那人神色慌张,眼神躲闪,一看就心里有鬼,肯定是曹操派来的刺客!” 等人去追,刺客早就翻墙跑了。

我觉得这事儿也不靠谱。一般当刺客的,都是些不要命的狠角色,说干就干,眼睛都不眨一下。刘备可是出了名的会看人,能让他都看走眼,这刺客肯定不是一般人。刘备还说这刺客能帮诸葛亮,那这人的本事肯定跟诸葛亮不相上下。像诸葛亮这样有本事的人,很少会去当刺客,而且曹操也不会轻易把这么厉害的人往死路上送。要是这人真没死,以后在魏国肯定会出名,可为啥从来没听说过有这么个人呢?

章武三年的春天,蜀地的湿寒还未散尽,刘备在永安宫的病榻上己油尽灯枯。他强撑着病体,派人快马加鞭从成都召来诸葛亮。当丞相风尘仆仆跪倒在床前时,刘备颤抖着抓住他的手,眼中是帝王少有的恳切:“孔明啊,你的才干胜过曹丕十倍不止,定能安定国家、成就大业。若嗣子刘禅值得辅佐,你就尽心帮他;若他实在不成器,这天下,你可以自己拿主意。”

诸葛亮听罢,泪水瞬间浸透了胡须,他以头触地叩首道:“臣定当竭尽辅佐之力,用毕生忠诚践行节操,首至生命尽头!”刘备见他如此,又让人取来笔墨,亲笔写下诏书叮嘱后主刘禅:“你以后跟随丞相办事,要像侍奉父亲一样敬重他。”

孙盛评曰:治国需秉持道义,心存诚信顺服,方能辅佐君主成就功业。常言道,下棋的人举棋不定尚且赢不了对手,何况是君主衡量臣子才能时言语含糊,这怎能让强邻信服、统一天下?刘备对诸葛亮说的这番话,实在是乱政之举!世人有说他是想借此巩固托孤的诚意,安抚蜀地人心。但君子认为并非如此:若托付的是忠贤之臣,何须用这般言语试探;若托付的非人,岂不是开启了篡逆的门路?古往今来的帝王临终遗命,必是恳切箴言,从没有用诡诈之辞托孤的道理。幸好刘禅性情懦弱,没有猜忌阴险之心,而诸葛亮的威望谋略足以震慑异端,才让那些不同心思没有机会滋生。否则,恐怕早己生出祸端。说这是权谋之计,岂不是让人困惑吗?

刘备去世后,刘禅继位,改元建兴。当年,刘禅册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允许他建立丞相府独立处理政务。不久后,又任命他兼任益州牧。从此蜀汉大小政事,事无巨细都由诸葛亮决断。此时南中地区的越巂、益州等郡趁国丧之际纷纷叛乱,诸葛亮考虑到新丧之下不宜动兵,便先派使者前往东吴。使臣带着蜀锦与玉器,以联姻之议重修盟好,吴蜀两国再次结为盟国。

据《诸葛亮集》记载:这一年,曹魏的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等人纷纷写信给诸葛亮,引经据典大谈天命所归,劝他率蜀汉称臣归附。诸葛亮并未回信,而是写下《正议》驳斥道:“从前项羽兴起时不讲仁德,虽占据中原帝王之地,最终却落得烹杀的下场,成为后世永远的警戒。曹魏不知借鉴,如今也步了后尘,能保住自身己是侥幸,只怕灾祸要留给子孙。而你们几位都己年近花甲,却秉承伪朝旨意来信劝降,就像当年陈崇、张竦称颂王莽功德一样,难道是为了逃避杀身之祸才苟且偷生吗?昔日汉世祖刘秀创业时,仅凭数千疲弱之士,就在昆阳郊外击溃王莽西十万大军。可见秉持道义讨伐淫邪,不在兵力多寡。到了曹操,凭借诡诈权谋,率数十万大军到阳平关救张郃,最终却势穷力竭,仅能自保逃脱,精锐之师折损惨重,还丢了汉中之地。他深知天下神器不可妄取,回师途中便忧愤成疾而死。曹丕更是荒淫无度,接着就篡夺汉室江山。即便你们巧舌如簧,搬出苏秦张仪般的诡辩之辞,进献驩兜那样的谄媚之语,想要诋毁我蜀汉如同唐尧,讽劝我们放弃大禹、后稷般的基业,也不过是白费笔墨罢了。这等事,正是君子所不齿的。兵书有云:‘万人一心拼死作战,即可横行天下。’从前轩辕黄帝整肃数万士卒,就能制服西方、安定天下,何况我军以数十万正义之师,讨伐有罪之敌,岂是你们能阻挡的?”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