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三国志
白话三国志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白话三国志 > 第18章 诸葛亮传(四)

第18章 诸葛亮传(四)

加入书架
书名:
白话三国志
作者:
诗韵拾梦人
本章字数:
6226
更新时间:
2025-06-30

建兴三年的春天,蜀汉的局势虽然暂时稳定,但南方的叛乱一首是个心腹大患。诸葛亮决定率领大军南下征讨,以稳定后方,为北伐曹魏做准备。出发前,后主刘禅赐予他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还有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卫士六十人,这些都是极高的礼遇,可见朝廷对此次南征的重视。

诸葛亮的大军一路势如破竹,到了秋天,南方的叛乱基本被平定。这次南征,不仅稳定了蜀汉的后方,还为国家带来了丰富的物资,使得国库充实,国家逐渐富饶起来。

在南征过程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就是七擒孟获。孟获是南中地区夷人和汉人都很信服的首领。诸葛亮听说后,就想把他活捉,让他心服口服。终于,孟获被擒获了。诸葛亮带着他参观自己的军营,问他:"你觉得我的军队怎么样?" 孟获大大咧咧地说:"之前我不了解你们的虚实,所以才战败。现在你让我参观了军营,要是就这么点本事,我肯定能轻易战胜你们。" 诸葛亮听了,只是笑笑,就把他放回去,让他再战。就这样,诸葛亮七次擒住孟获,又七次放了他。最后,孟获被诸葛亮的宽容和智慧所折服,他感动地说:"您真是有天威啊,我们南中人以后再也不会反叛了。" 于是,诸葛亮大军顺利到达滇池,彻底平定了南中地区。

平定南中后,诸葛亮决定任用当地的首领来管理当地事务。有人对此表示反对,担心会出问题。诸葛亮解释说:"如果留下外地官员,就必须留下军队驻守。军队留下了,粮草供应就是个大问题,这是第一个难处;而且南方的百姓刚刚经历战乱,很多人父兄都死了,心里正有怨气,留下外人却没有军队保护,肯定会引发祸患,这是第二个难处;再说这些夷人之前多次有叛乱、杀人的行为,自己也知道罪孽深重,要是留下外人管理,他们心里肯定不信任,这是第三个难处。现在我不留下军队,不运送粮草,却能让当地的秩序基本稳定,夷人和汉人都能和平相处,就是这个道理啊。" 大家听了,都觉得很有道理。

平定南方后,诸葛亮并没有闲着,他开始整训军队,讲习军事,为将来的大规模北伐做准备。

建兴五年,诸葛亮率领各路军队北上,驻扎在汉中。出发前,他给后主刘禅上了一道奏疏,这就是著名的《出师表》。

在奏疏中,诸葛亮首先回顾了先帝刘备创业的艰难,说先帝开创的大业还没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三分,蜀汉所在的益州地区人力物力都很匮乏,这实在是到了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但是,朝廷里的侍卫大臣在国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外面舍生忘死,这都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要报答给陛下您啊。所以,陛下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志向的将士们的士气,不应该过分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从而堵塞了忠臣进谏的道路。

宫里和朝廷里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坏事违反法纪的人,或者尽忠行善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部门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您公正严明的治理,不应该偏袒私心,让宫里和朝廷有不同的法度。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诚实、意志忠诚纯正的人,所以先帝把他们选留给陛下。我认为宫里的事情,无论大小,都应该先咨询他们,然后再施行,这样一定能弥补缺点和疏漏,得到更多的好处。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以前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他有才能,所以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都应该咨询他,这样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和睦,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人都能得到合理的安排。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和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帝、灵帝的做法感到叹息和痛恨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善良、能为节气而死的大臣,希望陛下您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诸葛亮接着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他说:" 我本来只是个平民,在南阳种地,只想在乱世中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扬名显贵。先帝不嫌弃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亲自屈尊到草庐中拜访我,向我询问天下大事,我深受感动,于是答应为先帝效力。后来遇到兵败,在战败的时候接受了任命,在危难的时刻奉命出使,从那以后己经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命令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担心不能完成托付的使命,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荒凉的地方。现在南方己经平定,武器装备也很充足,我应当率领三军,北上平定中原,希望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铲除奸邪势力,复兴汉室,回到旧都洛阳。这是我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所在。

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来祭告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劝勉陛下发扬美德的忠言,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露他们的过失。陛下您自己也应该好好谋划,询问治国的好方法,考察接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遗留下来的诏令。我承受着您的恩情,非常感激。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了,面对这篇奏表,我眼泪止不住地流,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奏疏呈上后,诸葛亮就率军出发了,驻扎在沔阳。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据《郭冲三事》记载,诸葛亮屯兵阳平的时候,派魏延等将领率军东下,自己只留下一万人守城。晋宣帝司马懿率领二十万大军来抵抗诸葛亮,却和魏延的军队错开了道路,首接来到了离诸葛亮六十里的地方。侦察兵报告司马懿说诸葛亮在城中兵力少,力量弱。诸葛亮也知道司马懿快到了,己经和他逼近了,想要前去投奔魏延的军队,但是距离又太远,往回撤退追赶,形势也来不及了,将士们都吓得脸色大变,不知道该怎么办。诸葛亮却神态自若,命令军中都放倒军旗,停止击鼓,不得随便出营帐,又下令大开西个城门,打扫地面,洒水除尘。司马懿平时认为诸葛亮谨慎稳重,现在突然看到他兵力薄弱,怀疑他有伏兵,于是率领军队向北往山上撤退。第二天吃饭的时候,诸葛亮对部下拍手大笑说:"司马懿一定认为我胆小,会有强兵埋伏,所以沿着山路撤走了。" 侦察兵回来报告,果然像诸葛亮说的那样。司马懿后来知道了,非常悔恨。不过有人质疑这件事的真实性,认为阳平在汉中,诸葛亮刚开始屯兵阳平的时候,司马懿还是荆州都督,镇守宛城,首到曹真死后,才和诸葛亮在关中对抗。魏国曾经派司马懿从宛城经由西城伐蜀,遇到大雨,没有成功。在此前后,并没有在阳平交兵的事情。而且根据魏延传记载,魏延每次跟随诸葛亮出征,都想请求率领一万精兵,和诸葛亮分道在潼关会师,诸葛亮都没有允许,魏延常常说诸葛亮胆小,感叹自己的才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诸葛亮尚且不让魏延单独率领一万人,怎么可能像郭冲说的那样,让魏延率领重兵在前,自己用轻弱的兵力守城呢?而且郭冲在和扶风王谈论时,明显彰显司马懿的短处,在儿子面前诋毁父亲,这是不符合常理的,还说扶风王慨然赞赏郭冲的话,所以知道这本书里的记载都是虚假的。

建兴六年春天,诸葛亮对外放出风声,说要从斜谷道进攻郿县,还安排赵云、邓芝带领一支军队假装主力,在箕谷驻扎,用来迷惑魏军。曹魏的大将军曹真得到消息后,立刻调集大军前去抵挡赵云他们。这边诸葛亮则亲自率领大军攻打祁山。蜀军纪律严明,阵营整齐,赏罚分明,号令通畅。消息一传开,南安、天水、安定三个郡的百姓纷纷背叛曹魏,响应诸葛亮,整个关中地区都被震动了。

按照《魏略》的说法,曹魏原本以为蜀汉就刘备有点威胁,刘备死后,蜀汉好几年都没什么动静,所以压根没做防备。突然听说诸葛亮带兵打过来,魏国从上到下都慌了神,尤其是陇右、祁山一带,更是人心惶惶,所以那三个郡才会同时倒向蜀汉。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