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彦的变化,不仅仅在待人接物上,更深刻地体现在了学业上。青岚山之行,如同一次灵魂的淬炼,将他过往浮华的躯壳彻底击碎,露出内里被长久掩埋的、属于一个世家子弟应有的傲骨和对自我的重新审视。
他不再满足于做一个依靠家族荫庇、混迹国子监的纨绔。沈云琛那渊博的学识、沉稳的气度、临危不乱的智慧,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他自身的浅薄与无能。尤其是沈玉瑶看向沈云琛时那充满信赖与仰慕的眼神,更如同一根无形的鞭子,时刻抽打着他。他渴望变得更好,渴望成为一个能被沈云琛真正认可、甚至...能被沈玉瑶偶尔投以欣赏目光的人。这份渴望,夹杂着报恩的迫切和证明自我的决心,成了他前所未有的动力。
醉仙楼那次谈话后,高文彦便正式向沈云琛提出了请教学业的请求,姿态放得极低。沈云琛见他确有诚意,也未拒绝。自此,高文彦成了沈云琛书案旁的常客。
起初,他基础薄弱,许多经义典故一窍不通,提问都显得幼稚可笑。沈云琛并未嘲笑,只是平静地指出他的谬误,耐心讲解,条理清晰,深入浅出。高文彦收起所有浮躁,像一个最虔诚的学徒,认真聆听,不懂就问,甚至随身带着小本子,将沈云琛的点拨一一记下。
他戒掉了呼朋引伴、流连花丛的恶习。散学后不再去斗鸡走马,而是径首回到国公府的书房,挑灯夜读。府中下人惊异地发现,小公爷房里的灯常常亮到深夜。他一遍遍啃着那些晦涩难懂的典籍,反复琢磨沈云琛讲解的要义,遇到实在不通之处,便厚着脸皮次日再去请教。他放下了所有矜持,不懂就是不懂,绝不装懂。
沈玉瑶也察觉到了高文彦的转变。有次她去找哥哥,正碰上高文彦在向沈云琛请教《孟子》中一段关于“浩然之气”的论述。高文彦眉头紧锁,听得极其专注,甚至没注意到她的到来。沈玉瑶没有打扰,安静地坐在一旁。她看到高文彦眼中那种纯粹的、对知识的渴求光芒,与过去那个浮躁轻狂的小公爷判若两人。当他终于恍然,眼中迸发出领悟的喜悦时,沈玉瑶也不由得微微弯了弯嘴角。浪子回头金不换,这样的高文彦,顺眼多了。
沈云琛更是将高文彦的努力看在眼里。他欣赏这份痛改前非的决心和付诸行动的毅力。讲解时越发用心,甚至开始主动询问高文彦的进度,推荐适合他现阶段的书籍,偶尔也会与他讨论一些策论题目,引导他思考。两人之间,渐渐有了一种亦师亦友的默契。
高文彦的进步是显著的。短短数月,他褪去了满身的浮躁之气,谈吐间开始引经据典,虽不如沈云琛那般深厚,却也言之有物。策论文章也不再是空洞的华丽辞藻堆砌,而是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虽然尚显稚嫩,但脉络清晰,进步神速。连国子监中素来严厉的博士,在批阅他的课业时,也露出了惊讶和赞许的神色。
一次小考放榜,高文彦的名字竟破天荒地挤进了中游偏上的位置!当师长念到他的名字时,整个学堂都安静了一瞬,随即响起低低的议论声。高文彦自己都愣住了,他看着榜单上自己的名字,又看看旁边沈云琛名字旁那毫无悬念的“甲上”,心中百感交集。没有狂喜,只有一种沉甸甸的踏实感和对未来的期冀。他下意识地看向沈玉瑶的方向。
沈玉瑶正和女伴说话,似乎也听到了议论,目光扫过榜单,落在高文彦的名字上,眼中掠过一丝真诚的惊讶,随即对他露出了一个浅浅的、带着赞许的笑容。
那笑容很淡,很短暂,如同蜻蜓点水,却让高文彦的心跳瞬间漏了一拍,一股暖流夹杂着酸涩涌遍全身。这微不足道的肯定,对他而言,却胜过世间一切珍宝。他慌忙低下头,掩饰住翻腾的情绪,只有紧握的拳头泄露了内心的激动。他知道,这条路还很长,距离沈云琛的高度更是遥不可及,但他终于找到了方向。不是为了攀比,而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好的、值得被尊重的人,一个...或许能稍微靠近那轮明月一点点的人。
他更加沉静下来,将那份悸动深埋,将所有的心力都投入到即将到来的、决定命运的科举大考之中。沈云琛是他仰望的高山,而科举,是他证明自己、回报恩情的第一步。他要用自己的努力,堂堂正正地站在他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