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西白信心十足:
“发挥的还不错,应该没啥问题!”
张氏顿时露出笑容:
“儿子,晚上想吃啥?我这就去买菜!”
李西白也不客气:
“娘,我想吃红烧肉!”
张氏像变了个人似的,竟然毫不犹豫的答应下来:
“写文章费脑子,是该好好补补…!”
娘俩步行到南关,眼前的肉铺早关门上板。
李西白哑然一笑:
“算了,娘我带您吃肉包子去!”
张氏却摇头反对:
“反正试也考完了,不如咱们回客栈吃!”
李西白一阵无语,试考完了不怕拉肚子了是吧?
客栈的免费餐类似自助,娘俩刚打了饭菜,就看到金山在大堂冲两人招手:
“伯母西白,这有位置!”
李西白刚一屁股坐下,金山就迫不及待的问道:
“贤弟,考的怎么样?”
李西白含糊其辞:
“还可以,应该有希望!”
说罢立刻反问:
“金兄你呢?”
金山淡淡一笑:
“易如反掌!”
李西白心说比我还能吹,亏我还担心你嫉妒…
次日一早,李西白本想去书店兼职。没想到吃早饭时,金山喊他去看榜。
李西白噗嗤一笑:
“金兄,哪有那么快啊?”
“府试这么多人,多半要到下场前一天才放榜吧!”
金山微微一笑:
“贤弟有所不知,府试虽然考生多,可主持的人也多,参政大人一声令下谁敢怠慢?”
李西白一听还真是这个理,便让娘亲在客栈休息,自己和金山去衙门口看榜。
果然辰时刚到,就有两个小吏从门里出来,提了一张黄榜贴在墙上。
等候的人群一拥而上,李西白金山仗着身体好,一下就挤到最前边。
和县试一样的圆榜,内外两圈座位号,正中多了一个红色的“中”字。
两人嘴里叨咕着座号,目光在榜单外圈打转。
“外圈没有?”
李西白喜上眉梢,连忙往内圈看去。才看了小半圈,就发现了自己的座号!
金山和李西白同时转头,异口同声:
“我中了!”
饶是两人少年老成,眼中也难掩淡淡喜色。和县试规则一样,内圈二十个考生,即使缺席后面两场,依然提前锁定了童生资格!
“贤弟,后两场你要考么?”
李西白毫不犹豫的点头:
“当然要考,万一中了案首,生员就是囊中之物了!”
据说府试案首在院试不会被黜落,含金量比县试高的多,竞争者却只有榜上这一百人!不考就是傻子!
金山点点头:
“贤弟,一起回客栈温书?”
李西白摇摇头:
“还请金兄替我报喜,我要去书店抄书赚钱!”
金山眼睛一亮:
“贤弟有这好去处,还请拉兄弟一把!”
李西白吃了一惊:
“金兄也缺钱么?”
金山一身衣物,都是棉布所制。虽不如绫罗绸缎,但也比李西白一身粗布麻衣强多了。
金山表情古怪:
“十年寒窗花费不小,家里又有妻儿要养…”
李西白整个惊呆了,金山才十六岁啊!竟然连孩子都有了!
既然相识一场,他一个外地人,李西白也不怕他抢生意。
“好吧,那我就带你试试!”
两人来到书店一打问,刚巧刘掌柜手里有急活。便让金山写两行小楷。看过之后微微点头:
“虽然不如西白,抄书倒也够了!”
说着递过两本书:
“柜台施展不开,你们带回去抄吧!”
回客栈的路上,金山仍是愤愤不平。
“西白,你的字很好么?待会我一定要见识一下…”
李西白只是笑而不语。
得知儿子考上童生,张氏喜出望外。立刻张罗着下楼买菜,要做顿好的庆祝一下。李西白则留在房间抄书赚钱。
可惜这次的书只是寻常珍本,抄了三天时间只赚了几百文。李西白也不嫌少,好歹把住店的钱赚回来了。
第西天天不亮,卫学门前一声炮响,府试第二场开始点名。
还是之前的流程,但因为淘汰了一批人,重新分配了考号座位。
李西白拿着新号码,一进场就傻眼了。他的座位在西南角,厕所就在西北角。虽然不算臭号,但也好不到哪去。
李西白暗叫倒霉,以前总把这事当个笑话,没想到真能落在自己身上。
终于棚外更鼓声响,考官立刻起身开始出题。
这次难度明显提升。两篇八股文不变,原本的帖经题被拿掉,换上他最不擅长的律诗。
反正写不好,李西白干脆把诗放在最后,笔走龙蛇写起八股文来。
他的算盘打的很响,趁着早晨没人上厕所,在臭味弥散之前把文章写出来。
可惜刚过一个多时辰,第一篇文章还没做完,就听到有人招呼考官要出恭!
李西白差点气死,你他么是专程来拉屎的么?
随后一炷香内,陆续又有人如厕。李西白终于写完第一篇文章时,阵阵异味隐隐传来。
总算他这离厕所有点距离,异味时隐时现不算严重。
李西白刚忙左手掩鼻,强迫自己排除杂念,全心构思第二篇八股。
他这一投入,顿时听不到号外的的声音,连时间流逝都忘了。
破题、承题、起讲、入手…一气呵成,一篇文章一蹴而就,发挥的竟是比平时还好的多。
停下笔才发现,时间早过了正午。刚一分神,久违的臭气顿时又首冲脑门。
得,这下他也没心吃饭了!以手掩鼻,皱着眉头翻看之前考题。
说起作诗,李西白就是一肚子火。洪武六年,明太祖因不满科举选的人只会吟诗作赋,缺乏实务能力,一怒之下暂停科举。近十年后和刘伯温等人讨论改革,最终确定了八股经义为考试内容。
所以乡试会试之中,几乎是不可能出现诗赋题的。只有县试、府试这种地方考试。有那爱好此道的主官,偶尔会出诗赋作为附加题。没想到还真被他遇上了。
好在比起满清时期,八股诗文双轨取士。此时的诗词要求极低。
清朝试帖诗题目,必出自经史子集或前人诗句成语,且考生须从题目中选一字做韵。
比如题目出自红杏枝头春意闹,考生的诗名就是“赋得红杏枝头春意闹”,得春字!。
而此时他面前的题目,既不限制出处,也不固定韵脚,难度降到最低。
不过话说回来,作诗李西白真的不行。事关前途性命,最烦抄诗桥段的他没犹豫半秒,就果断放弃原则,决定从后世抄一首。
不过此时己是明末,就算他想抄都没多少选择。绞尽脑汁终于回忆起一首,立刻刷刷写了下来: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