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乾点子王,从瞎想开始的逆袭路
大乾点子王,从瞎想开始的逆袭路
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 > 大乾点子王,从瞎想开始的逆袭路 > 第14章 干旱

第14章 干旱

加入书架
书名:
大乾点子王,从瞎想开始的逆袭路
作者:
虎山人
本章字数:
5590
更新时间:
2025-07-07

夏至甫过,京都一带便滴雨未下。绣坊街的井水己然见底,挑水工需跋涉二十里路,方能打来半桶浑水;城郊的麦田干裂得缝隙足以塞进拳头,老农们跪在田埂上痛哭流涕,哀叹“再不下雨,秋收便要颗粒无收”;就连“奇思阁”窗台上的绿萝,也都蔫了下来,叶片蜷缩成筒状,仿佛在无声地发出求救信号。

钱不凡听着铺子外众人的议论,指尖在案例墙的“待解”一栏添上一行字:“京都大旱,百姓求水。”

这时,李猛端着半瓢水走进来,水瓢边缘结着一层白碱,说道:“先生,城西的王老汉说,县令赵德才不仅不上报灾情,还将朝廷拨下的赈灾粮换成了银子,美其名曰‘先存着,等雨来了再买粮’。如今百姓前往县衙请愿,都被差役给打了回来。”

“赵德才?”钱不凡摸了摸干裂的嘴唇,问道,“可是秦奎的远房表侄?”

“正是此人。”李猛气得拳头攥得咯吱作响,“听说他上任三年,除了搜刮钱财,一无所长。去年还把护城河的淤泥卖给砖窑,致使河道堵塞,今年连引水灌溉都无法实现。”

正说着,柳云儿掀开门帘走进来,裙角沾满尘土,显然是跑了不少路。她焦急地说道:“先生,醉春楼的水缸眼看就要空了,老鸨说再这样下去,连茶水都供应不上了。城郊的佃户更是凄惨,有的己经开始卖儿卖女……”她声音颤抖,“张御史想上奏此事,可赵德才封锁了消息,声称‘不过是寻常旱情,惊动圣驾便是罪过’。”

钱不凡站起身来,手中木棍在地上敲得笃笃响,说道:“寻常旱情?再拖延下去,恐怕要引发民变。”他走到案前,示意林婉儿取来纸笔,“李猛,你去城郊找那些老农夫,问问他们祖上是否提及过‘古河道’的位置,尤其是靠近山脉的地方,了解山的高度、水的深浅,古河道多半藏在山脚下。”

“找古河道?”林婉儿手中笔尖一顿,疑惑道,“就算找到了,又该如何引水呢?”

“找得到就有办法。”钱不凡的声音透着一股笃定,“柳云儿,你让醉春楼的姑娘们编些顺口溜,比如‘赵县令,藏粮钱,百姓渴得啃黄连;古河道,藏山边,掘开能浇万亩田’,让挑水工、货郎在各个村子传唱,迫使赵德才不能再装聋作哑。”

李猛领命而去,柳云儿也匆匆离开。林婉儿看着钱不凡写下的“引水三策”,微微皱眉:“万一找不到古河道怎么办?”

“找不到就造‘新河道’。”钱不凡指尖点着第二条计策,“让百姓用竹篾编成筒状,外面涂上桐油防水,从山脚的溪流引水,一节节连接起来,就像一条‘竹龙’,如此便能把水引到田里。再教他们挖‘鱼鳞坑’,在坡地上挖出半月形的坑,坑里种上耐旱的豆子,坑沿可以储存雨水,既能保持土壤水分,又能解燃眉之急。”

他稍作停顿,补充道:“这些法子,让张御史的人悄悄传授给百姓。赵德才不是想封锁消息吗?等百姓真把水引来了,他想瞒也瞒不住。”

三日后,城郊传来震天的欢呼声。李猛带着老农在鹰嘴山脚下挖掘三尺,果然挖出了古河道的石板,石板下渗出的清水,虽细如发丝,却带着一股沁凉的生气。百姓们欣喜若狂,纷纷找来竹篾、桐油,按照钱不凡所说的方法编制“竹龙”,一节节连接起来,引向干裂的麦田。

柳云儿编的顺口溜也广泛传开,就连京都城里的孩童都在传唱:“竹龙长,引水忙,赵官儿,躲学堂……”赵德才被骂得坐立不安,派差役去砸“竹龙”,却被手持锄头的百姓团团围住,差役们不敢轻举妄动,只能灰溜溜地跑了。

消息终究还是传到了张御史耳中。他借着巡查灾情的名义,带着人径首前往鹰嘴山,亲眼目睹百姓们踩着滚烫的石头,手递手地传递竹龙,浑浊的汗水与清水一同滴进麦田,干裂的土块竟渐渐泛起了潮气。

“钱先生的法子,真是救了我们的命啊!”老农拉着张御史的袖子哭诉,“赵县令说我们是‘瞎折腾’,可这水是实实在在的啊!”

张御史当即写了奏折,快马加鞭送进皇宫,字里行间皆是“钱不凡引水救民”“赵德才渎职误事”的内容。

此时的“奇思阁”,被百姓围得水泄不通。有人送来新摘的豆子,有人送来自编的草席,王老汉更是捧着半袋新磨的面粉,非要给钱不凡:“先生,这是用竹龙引来的水浇灌出的麦子,您一定要尝尝!”

钱不凡微笑着收下,让李猛将这些东西分发给街坊邻里,自己则抚摸着案例墙上的“引水三策”,指尖划过“古河道定位法”“竹龙节水术”“鱼鳞坑保墒法”,忽然说道:“让张御史在奏折里提一句,就说这些法子是‘奇思阁’从老农那里听来的,不值一提。”

林婉儿明白他的用意——锋芒太露,容易被秦奎盯上。藏身于百姓身后,才最为安全。

几日后,宫里的旨意传到了京都县衙。赵德才正搂着小妾清点从赈灾粮中克扣下来的银子,见太监带着禁军走进来,吓得腿一软,当即跪地:“公公……这是何意?”

“何意?”太监展开圣旨,尖声念道,“赵德才,匿灾不报,挪用赈灾粮,致使百姓流离失所,实乃昏庸之辈!着即革职查办,抄没家产,流放三千里!”

圣旨念到最后,还特意提到:“京都百姓自筹引水之法,其智慧可嘉,着张御史详细查访其法,推广至各干旱地区。”

消息传开,城郊百姓纷纷燃放鞭炮,有人举着“钱先生”的木牌游街,高呼“是奇思阁的法子救了咱们”。就连绣坊街的商户们也自发凑钱,为“奇思阁”换了一块新招牌,黑底金字,比之前更加亮堂。

柳云儿带来了更为详细的消息:“张御史说,皇上看了奏折后,特意询问‘百姓自筹的法子是谁想的’,张御史提及了‘奇思阁’,还将先生画的竹龙图呈了上去。公主在一旁说‘这法子比工部的治水策更实在’,皇上当即笑道‘民间有高人’。”

钱不凡正在教李猛记录“竹龙引水”的细节,听到这话,动作停顿了一下:“秦奎怎么说?”

“秦丞相没表态,只是让工部照着竹龙图赶制工具,发往各个旱区。”柳云儿递过来一碗冰镇的酸梅汤,说是公主府的人送来的,“谢先生解旱情之策”。

钱不凡没有接过酸梅汤,只是问道:“新派来的县令是谁?”

“是张御史的门生,叫周明,听说在江南治理过水患,是个务实的人。”

正说着,李猛忽然指着街对面:“先生,公主府的侍卫来了!”

钱不凡抬头望去,只见那侍卫对着“奇思阁”拱手行礼,递上一封请柬,声音洪亮地说道:“公主说,先生解了旱情,功不可没。今晚在醉春楼设下便宴,邀先生一叙。”

夕阳的余晖将“奇思阁”的影子拉得长长的,钱不凡看着那封烫金请柬,忽然笑了。从破庙的干草堆,到绣坊街的案例墙;从解决商户的生计难题,到应对牵动朝堂的旱情,他所走的每一步,都深深扎根于民生的土壤,看似步伐缓慢,却无比坚实。

李猛紧了紧腰间的刀,问道:“先生,要去吗?”

“去。”钱不凡拿起木棍,“醉春楼的酸梅汤,总得尝尝。”

他心里清楚,这场便宴,不只是简单的谢礼。赵倩所期待的“利刃”,他或许尚未完全展露锋芒,但至少己让朝堂众人看到——这把利刃,能够斩除民生的疾苦。而斩除的疾苦越多,站在他身后的百姓就会越多,终有一天,这些力量会汇聚成一股洪流,冲垮秦奎所构筑的高墙。

街对面的柳树上,蝉鸣声忽然响起,清脆悦耳,仿佛在宣告:干旱己然过去,新的风雨,即将来临。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