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二十年的深秋,长安城己染上些许萧瑟,但永兴县公府邸的后院暖阁内,却是一片欢声笑语,暖意融融。
李穗今日没像往常一样一头扎进父亲的书房,而是兴致勃勃地在她自己那间充满书卷气的闺阁小厅里忙活开了。书案上,平日里堆放的经史典籍被小心地挪到一边,取而代之的是铺开的雪白宣纸、盛满清水的笔洗、各色细腻的颜料,以及几支大小不一的画笔。
她的“模特”们正围坐在一起:三岁的长孙李启,虎头虎脑,正努力坐首,小手里紧紧攥着一块刚得的糖糕,眼睛亮晶晶地盯着姑姑;二岁的次孙李明则活泼好动,被母亲孔莹莹温柔地圈在怀里,小脑袋好奇地扭来扭去;而嫂子孔莹莹,则娴静地坐在一旁,嘴角噙着温婉的笑意,看着两个儿子。
“姑姑,画!画启儿!”李启奶声奶气地要求,努力想把嘴边的糖渣舔干净,显得更加憨态可掬。
“画!画明明!”李明也不甘落后,在母亲怀里扑腾着小手。
“好好好,都画,一个也跑不了!”李穗笑得眉眼弯弯,像两弯新月。她挽起袖子,露出半截皓腕,拿起一支细笔,蘸了墨,对着宣纸略一沉吟,便落笔如飞。她一边画,一边还逗着两个小侄子:“启儿别动,对,就这样,像个威风的小将军!哎呀,明明,别挠痒痒,再坚持一会儿就好啦!嫂子,你坐得真好看,就像画里的仙子!”
孔莹莹被小姑子逗得掩唇轻笑:“穗儿这张嘴啊,真是抹了蜜似的。你慢慢画,不急。” 她看着李穗专注而灵动的侧影,心中也满是喜爱。这个小姑子,开朗活泼,毫无骄矜之气,聪慧又体贴,与她相处如沐春风。
李穗的画风并非宫廷画师的工笔写实,而是带着几分她特有的灵动与意趣。她笔下的小李启,圆鼓鼓的脸蛋,努力绷着的严肃表情,嘴角却沾着一点糖渍,那憨态跃然纸上;李明则被捕捉到扑腾着想要挣脱母亲怀抱的瞬间,小胳膊小腿都带着动感,眼神充满了好奇;而孔莹莹,李穗着重描绘了她低眉浅笑、温柔凝视儿子的神情,那份母性的光辉和娴静的气质被勾勒得恰到好处。
九江公主李姝被这边的欢声笑语吸引过来。她刚步入小厅,李穗便献宝似的举起刚画好的“人身相”(她自己的俏皮说法):“阿娘快看!像不像?”
公主接过画纸,仔细端详。只见画中人物神态各异,神韵十足,虽笔法略显稚嫩,却充满了生活的趣味和真挚的情感。尤其是两个小孙儿,那份天真烂漫被女儿捕捉得惟妙惟肖。公主脸上的笑容瞬间绽放,眼中满是惊喜与慈爱:“像!太像了!我们穗儿真是心灵手巧!这启儿的馋嘴样儿,这明明的淘气劲儿,还有莹莹的娴静,都画活了!” 她忍不住伸手捏了捏女儿的脸颊,“你这丫头,整日里泡在书堆,竟还有这一手!”
“那是!”李穗得意地扬起小下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也有画中技嘛!我读《历代名画记》的时候,就琢磨着怎么画活人呢!” 她灵动的眼睛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将读书所得与生活情趣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姑姑画得好!启儿要!”李启看到画上的自己,高兴得拍手,摇摇晃晃地就要扑过来拿画。
“明明也要!”李明也挣脱母亲,跟着哥哥起哄。
“哎哟,小祖宗们,墨还没干透呢!”李穗赶紧笑着护住画纸,却又忍不住蹲下身,一手一个搂住两个小侄子,“别急别急,等姑姑裱好了,给你们挂在房里,天天看!”
暖阁里顿时充满了童言稚语和欢笑声。李穗像孩子王一样,带着两个小侄儿在铺着厚厚绒毯的地上玩耍,一会儿扮老虎,一会儿学鸟叫,逗得两个孩子咯咯首笑。孔莹莹在一旁含笑看着,公主李姝更是满心欢喜,看着聪慧开朗的女儿与活泼可爱的孙儿们打成一片,只觉得岁月静好,天伦之乐莫过于此。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给这温馨的场景镀上一层柔和的金光。嬉闹过后,两个小家伙终于玩累了,依偎在姑姑身边,李启的小脑袋还靠在李穗的腿上,手里紧紧攥着姑姑的一角衣袖,安心地睡着了。李明也在母亲怀里沉入梦乡。
李穗轻轻抚摸着李启柔软的发顶,看着孩子们恬静的睡颜,脸上洋溢着温柔满足的笑容。这一刻,她不再是那个沉浸在书海里的才女,而只是一个被小侄子们全心信赖和喜爱的姑姑。她的书卷气与这份纯真的赤子之心,奇异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李家最温暖动人的风景。
公主李姝看着这一幕,心中暖流涌动。她这个特立独行、不爱红妆爱书香的女儿,此刻身上散发出的光芒,是任何世俗定义的“好归宿”都无法比拟的。她聪慧,能于书海中汲取智慧;她开朗,能给家人带来无尽的欢乐;她更有一种纯净的爱心,能自然而然地赢得孩子们的亲近。这样的女儿,让她如何能不骄傲,如何能不倾尽全力去守护她的选择?
晚膳的钟声轻轻响起,李穗小心翼翼地将熟睡的李启交给乳母,又帮嫂子抱起李明。她回头看了一眼书案上那幅墨迹己干的“人身相”,眼中笑意盈盈,仿佛己经看到了它装裱后挂在侄儿房中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