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
嬴政盯着‘玉带钩刻民本’的画面,冷哼一声:
“儒者教化,恐失帝王威严。”
扶苏却跪伏在地:
“父王,生于战乱而心怀苍生,此等仁念,或可补大秦之缺。”
大汉。
汉武帝望着"青衫布鞋与寒门同席"的画面,忽道:
“能在帝王家存此心性,难得,难得啊!”
而身边的大臣躬身附和:
“太子若能这般体察民情,当少许多苛政。”
大唐。
李世民抚掌而笑:
“五岁读《大学》,十西岁坠马不辍,这等文武兼备的储君,朕都很少见过!”
长孙无忌望着"纳谏如流"的批注,低声道:
"若李承乾能有此胸襟..."话音未落,殿外传来太子求见的通报,君臣对视一眼,皆意味深长。
大宋。
赵匡胤轻叩案几:
“好个朱标!检阅火器摔下马,竟能忍着剧痛完成仪式,这份胆识,不输我赵家儿郎。”
“更难得是批注《贞观政要》,看来仁政之道,古今相通啊!”
大明。
朱元璋悬着的心终于死了,金榜所揭露的人真的是自己的标儿。
他瘫坐在龙椅上,喃喃自语道:
“这不是真的,这不是真的…………”
另一个世界线的大明。
漠北军营里,蓝玉将酒碗砸向牛皮地图上:
“咱家太子就是这般硬气!当年跟咱学骑射,摔断三根肋骨都没哼一声!”
帐外忽有小兵禀报:
“将军,陛下又要调咱们去剿匪。”
蓝玉望着金榜上朱标的身影,叹息道:
“要是太子还在,咱何至于总打自己人...”
…………
【洪武元年正月初西,父亲祭天称帝。】
【你作为皇太子立于奉天殿丹陛之上,看百官山呼万岁。】
【那日大雪初霁,你注意到老将徐达战袍下的旧伤,便解下貂裘为他披上。】
【退朝后,你向父亲提议:】
【“诸将征战多年,当赐休沐。”】
【却被教导:“太子不可过示恩宠。”】
【你在《祖训录》旁记下:“恩威并施,其道深远。”】
【在文华殿理政时,你发现陕西饥荒奏折被六部压下,当即召户部尚书严斥:】
【“民有倒悬之急,尔等竟做案牍文章!”
【亲自督办放粮事宜。】
【事后父亲考校《尚书》,你以"德惟善政,政在养民"作答,太祖抚须微笑。】
【次日早朝,特命你监国三日,满朝文武皆见储君批阅奏章的朱笔如风扫秋叶。】
【少年监国,你便显露出过人的仁厚与谋略。】
【洪武年间,朱元璋屡兴大狱,你数次捧《孟子》进谏:】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朝堂上,你调和李善长与刘伯温的党争,私下里却常微服出巡,在应天街巷倾听百姓怨言。】
【面对蓝玉等悍将的骄横,你既以太子之威压其锋芒,又以兄长之姿护其军功,将刚柔并济的治国之道,悄然播撒在洪武朝的铁血阴霾中。】
【你虽居储君之位,却无半点骄矜。】
【每逢灾荒,你必亲审赈灾粮款,甚至徒步百里查看粮仓;对罪臣之后,你暗中庇护其幼孤,令宋濂之孙得以保全。】
【你深知父亲以重典治天下的无奈,却始终坚信“仁政可安民心”。】
【当朱元璋欲迁都关中,你亲自率队考察,归来时舆图上密密麻麻的标注,皆是民生利弊、山川险要。】
【在诸王眼中,你是宽和的兄长;在群臣心中,你是仁厚的储君。】
【你与朱樉、朱棣等兄弟虽偶有政见不合,却总能以“手足同气”化解嫌隙。】
【面对觊觎皇位的暗流,你从不以权术制衡,而是以德行服人。】
…………
大秦。
“刚柔并济的治国之道...原以为读儒书的太子都是优柔寡断之辈,这太子倒像把青铜剑,锋芒藏在玉鞘里。”
嬴政看到金榜里朱标身为太子的一连操作,眼里闪过一丝羡慕的目光。
他忽然想起十年前东巡途中,扶苏曾偷偷将自己车驾上的御寒裘袍,解给道边冻毙的老卒裹尸。
彼时他心中微恼,却也藏着隐秘的欣慰——这孩子虽然具备仁善的性格,却尚未懂得,仁政需以铁腕为盾。
“扶苏。”
嬴政轻唤一声,见儿子抬头时眼中仍带着孺慕。
“明日随朕去刑狱观刑,若遇囚徒喊冤,当如何处置?”
扶苏愣了愣,喉结动了动:
“儿臣……当命廷尉重审。”
“若重审无果,而囚徒仍聒噪不止?”
“这……”
扶苏额角沁出薄汗。
“或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嬴政没有说话,只是将目光重新转向金榜上。
“父亲”
扶苏忽然心领神会,望着金榜上朱标的身影,声音渐低
“儿臣明白了。”
“朱标能以仁心止刀兵,以权谋驭悍将,而儿臣那些引经据典的谏言...”
他顿了顿,苦笑摇头,
“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
此刻金榜上朱标训斥户部尚书的疾言厉色,与父亲眼中一闪而过的赞赏,都像重锤般敲在扶苏心头。
“儿臣愿随父亲观刑。”
扶苏忽然抬头。
“但求能学会,何时该执劝善,何时该立威。”
看到扶苏愿意改变自己,嬴政眼底终于泛起笑意:
"好,好。”
三国,蜀汉
“此等才德兼备之储君,行事果决又心怀苍生,真乃王朝之幸啊!”
诸葛亮望着金榜所书之人的事迹,不禁由衷赞叹,眼中满是欣赏。
赞叹之余,诸葛亮的神色却渐渐染上了一丝忧色。
他下意识地转头看向刘禅,眼神里满是复杂与无奈。
回想起先帝托孤之后,他殚精竭虑,一心辅佐刘禅兴复汉室。
然而,刘禅对军政大事常显懈怠,缺乏进取之心。
面对北伐大业,虽然给予全力支持,但对朝中政务,多依赖他人。
此刻再看这金榜上太子的作为,两者相较,差距立现。
诸葛亮深知,兴复汉室之路本就艰难险阻,遇上这样的君主,无疑是雪上加霜。
可身为臣子,受先帝所托,他又怎能放弃?
只是这汉室的未来,着实让人忧心不己……不知在往后的岁月里,蜀汉能否出现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