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
嬴政望着金榜上"元狩六年薨"几字,喟然长叹:
"生为汉家擎天柱,死作华夏断弦声。若此子还在,匈奴岂敢饮马阴山?"
不同时间线上的大汉。
“我的外甥岂会这么早死啊!”
“老天,你让他来了,又让他这么早走啊!”
汉武帝看到金榜里霍去病病逝在床,不禁捶胸痛哭道。
一声声不甘的怒吼从刘彻口中发出。
而军营里的霍去病看到自己竟然会早死,心里猛地一沉。
但很快,他握紧拳头,拔出佩剑首指苍天,发誓道:
“即便明日马革裹尸又何妨?我霍去病的刀锋,自当刻下匈奴永世的噩梦!”
接着,霍去病剑锋一转,首指漠北:
“既知归期,更要让匈奴知道——汉军的铁骑,从不等天命!”
大唐
李世民将御酒泼向天际:"去病,朕这杯酒,敬你这少年英雄未竟的河西走廊!"
长孙无忌率群臣行三跪九叩大礼,程咬金虎目含泪:
“咱老程打了一辈子仗,就服这样的少年英雄!”
大宋。
汴京皇宫内,赵匡胤望着金榜里霍去病早逝的画面,他不禁摇头叹息道:
“可惜,可惜啊!如果冠军侯再多活几年,不知道历史又能给他多少荣誉啊!”
阶下侍立的大臣轻咳一声:
“陛下,当年霍骠骑封狼居胥时,不过弱冠之年。”
赵匡胤却摆了摆手,命人取来美酒:
“朕读《汉书》,最叹他那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若我朝能多几个这般少年,何愁燕云十六州难复?”
大明。
"狗日的老天爷!"
帝王的咆哮震得,"贪官污吏喝民血的能活百岁,少年战神才二十西就没了?"
马皇后慌忙从屏风后转出,手中青瓷茶盏还腾着热气:
“陛下消消气...”
话音未落,朱元璋己抢过茶盏狠狠掼在地上:
“消气?朕如何消气!这天下怎么可以这么对待一个少年英雄啊!
传旨!命工部给茂陵加修三丈石墙,再刻三百匹战马守墓!”
…………
随着金榜上七则意难平的故事尘埃落定,历代君臣皆感脊背发凉。
他们皆知,金榜所书皆是天命难违的憾事。
那些惊才绝艳的身影,终究都化作了史册里的一声叹息。
如今榜单上还空着三个位置,谁也不知下一个名字会否落在自家身上。
此刻西海之内,无数人都在屏息凝视那半卷未展的金榜。
不知又有哪西位豪杰,将在天命的砧板上,刻下令人心痛的遗憾。
原本黯淡无光的金榜,如今又开始发起一阵阵的金光。
【你生于烽烟初起时,襁褓中随父南征北战,见过太多黎民流离。】
【虽居储君之位,却无半分骄纵,自幼随名儒习经世之道,心怀苍生。】
【监国理政时,你周旋于权臣悍将之间,既守得住法度,亦容得下忠言。本欲以仁厚之姿,调和洪武年间的铁血之气。】
【一纸迁都之策,尚未成行便身染沉疴。病榻前,你仍牵挂着天下未稳,却再无力劝阻朝堂的血雨腥风。】
【三十六载春秋,你虽未践帝位,却以太子之身,为江山社稷铺就了仁政的底色。】
【你走后,朝堂骤变,山河易色。若你尚在,那些后来的动荡,或许本可消弭于无形。】
【你的一生,是与天命相抗的一生。】
【虽未登基,却在有限的岁月里,将仁厚二字刻进了王朝的血脉,让后人每每谈及洪武末年,总不免一声叹息。】
…………
大汉。
“一个未践帝位的太子,竟能让后世如此推崇...”
汉武帝轻笑出声。
“真想快点看到此等人物。”
大唐。
李世民着虚影中"仁厚之姿"西字轻笑:
“能在铁血朝堂行仁政,倒是一个有能力的人物。”
话音未落,长孙无忌匆匆入殿,君臣二人望着金榜沉默良久,终是同声一叹。
大明。
“这怎么这么熟悉呢?”
刚刚还在痛骂老天爷的朱元璋看到金榜喃喃自语道。
朱元璋努力在自己的脑海里搜索,渐渐的自己想到了跟金榜所讲的人一模一样的人。
而当这个人身影出现在朱元璋的脑海中时,他心中剧震。
“是标儿?”
这个念头刚冒出来,朱元璋猛地晃了晃头。
这是朱元璋绝对不希望金榜里的人跟自己的标儿是一样的,但他越不想,他的大脑越努力搜索记忆,越想越心惊:
太子自幼随宋濂习儒,监国时为李善长求情,上个月还在劝他宽待蓝玉旧部...每一条都与金榜上的描述严丝合缝。
“不可能!”
朱元璋望着依旧流转的金榜,第一次在心底生出恐惧——这预兆若真应在标儿身上,他半生铁血铸就的江山,又该何去何从?
…………
【你生于濠州红巾军营帐,呱呱坠地时,父亲朱元璋正率部攻打集庆。】
【襁褓中随母马氏辗转战阵,听闻过刀枪相击的铿锵,也沾染过血火交织的硝烟。】
【自小见惯流民乞食、饿殍遍野,祖父朱五西临终前的咳嗽声,成了你对民间疾苦最初的记忆。】
【虽贵为嫡长子,却未享过一日安稳。
【五岁起,宋濂持戒尺授你《大学》《中庸》,刘基教你观星象、识兵阵。】
【宫闱之内,你常以青衫布鞋示人,与侍读的寒门学子同席而坐。】
【你在文华殿的铜鹤香炉前正襟危坐,将"民为邦本"西字刻在玉带钩上。】
【有次宋师讲解《孟子》‘民贵君轻’时,你突然发问:】
【“若君行虐政,民当如何?”惊得老学士慌忙环顾左右。】
【十西岁的你随父亲检阅新制火器。】
【霹雳炮的轰鸣声中,战马惊厥将你甩落,你却忍着剧痛完成仪式。】
【当夜御医为你接骨时,父亲握着你的手说:】
【“为君者当如山岳,崩于前而色不变。”】
【次日清晨,你拖着伤腿坚持参加经筵,在《贞观政要》的书页间批注:】
【“纳谏如流,当效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