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勇侯府的灯火,数日来几乎彻夜通明。
林书然并未因化解安乐公主府危机、迫使杨松等政敌暂时收敛而松懈。他深知,这只是万里长征中的小胜利,真正的较量还在后头。
他利用这段平静时期,一方面继续从《资治通鉴》《太祖治国方略考》等典籍中汲取智慧。宗师级的“历史洞察”和“治国方略”,以及大师级的“权谋心术”,让他对时代和改革的理解达到新高度。另一方面,他着手完善在江南初见成效、并在《江南条陈》中系统阐述的“新政宏图”,使其更细致、更具操作性,准备在适当时机向皇帝和朝堂提出影响深远的改革方案。
林书然明白,江南的成功远远不够。江南的富庶和特殊性使改革得以顺利推行,但要将“新政”推广至大胤全境,阻力将是江南的十倍、百倍。
他必须拿出更有说服力、更具前瞻性的方案,才能在京城这个利益交织的权力中心杀出一条血路。
经过数日闭门苦思和反复推敲,林书然终于整理出一份更成熟的“新政纲要”。
这份纲要核心有二:
其一,“振兴文教,开启民智”。这与他殿试时提出的“兴文教”策论一脉相承,但内容更系统深入。他认为,国家强盛不在于一时武功,而在于国民素质和文化软实力。要培养支持改革的人才,必须从教育入手。
他建议朝廷主导,在全国推行官办与民办结合的教育体系。从县学、府学到国子监,课程需改革,在保留儒家经典核心地位的同时,大幅增加算学、律法、农桑、水利、格物等实用学科的比重。考试制度也要变革,不唯八股取士,注重考察实际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师选拔和培养机制需严格,待遇和社会地位应提高。他还大胆提出兴办女子学堂,提升女性素养,为国家培养更多人才。(此处为柳清婉未来事业埋下伏笔)
其二,“整军经武,富国强兵”。这与他抗击北狄的经验密切相关。他深知,强大军队是国家后盾,否则一切繁华和改革都可能毁于一旦。
他建议彻底改革军制,裁汰老弱,精简机构,建立严格的士兵招募、训练和考核制度,提高士兵待遇和地位,增强军队凝聚力和战斗力。军工生产需大力发展,改良兵器装备,引进新军事技术,如“霹雳弹”改良版和先进火炮。边防将领需加强控制,严禁私兵化,确保军队忠诚。他还提出建立由中央首接掌控的“皇家新军”,作为拱卫京畿、震慑地方的战略力量。
这两大纲要,前者强心智,后者强筋骨,相辅相成。其最终目的,是让大胤摆脱积弊,实现中兴与崛起。
林书然知道,这两大纲要一旦抛出,必将引起朝堂轩然大波,反对声可能比《江南条陈》更激烈。
但他己做好准备,用无可辩驳的道理和一往无前的勇气说服皇帝,挑战保守势力。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朝,林书然手持玉笏,昂然出列。
“启禀陛下!”他的声音清晰洪亮,响彻太和殿,“臣林书然,有本奏!”
皇帝李景隆看着这位新封侯的爱卿,眼中闪过一丝笑意和期待:“忠勇侯有何要事?尽管奏来!”
林书然深吸一口气,朗声道:“臣以为,大胤虽经江南整肃、北方大捷,暂时摆脱内忧外患,但要实现长治久安、国富民强,需从根本上变革。”
“臣斗胆拟定‘振兴文教’与‘整军经武’两份纲要,恳请陛下御览,并请朝堂公议!”
他将两份厚重奏疏恭敬呈上。太监接过,转呈御前。
皇帝李景隆拿起奏疏,仔细翻阅。朝堂鸦雀无声,所有目光聚焦于皇帝和林书然。
支持改革的李道明、张柬之等官员眼中充满期盼与担忧。他们知道,林书然的提议必是石破天惊。
杨松、崔敬等保守派则眉头紧锁,眼神不善,心中暗骂:林书然阴魂不散,刚消停几日又来折腾,莫非要将大胤彻底搅乱?
皇帝看得认真,时而蹙眉沉思,时而微微点头,时而眼中精光一闪。
许久,他放下奏疏,目光扫过林书然和满朝文武,沉声道:“林爱卿这两份纲要,朕己阅览。”
他顿了顿,语气意味深长:“确实深思熟虑,亦石破天惊。”
“振兴文教,开启民智,培养经世致用之才,乃国之根本。朕原则上赞同!”
李道明等人闻言精神一振。
“但课程改革、考试调整、兴办女学等,牵扯甚广,与祖宗之法多有不合,需从长计议,审慎推行。”
杨松等人暗松一口气,陛下并未完全被林书然蛊惑。
“至于整军经武,富国强兵,乃国之大事,亦朕夙夜忧思之所在。林爱卿在北方力挽狂澜,展现非凡军事才能。其建议精简军制、改良兵器、建立皇家新军,朕深以为然。”
皇帝目光扫过武将勋贵及与地方军镇有联系的官员:“然军队之事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将士生计和各方平衡,需周密部署,稳步推进。”
皇帝滴水不漏,既支持改革方向,又顾及现实复杂性,展现高超政治智慧。
“朕意,将林爱卿两份纲要发交六部、内阁、翰林院、都察院、兵部、五军都督府共同议处。”
“一个月内,朕要看到具体、可行、兼顾各方利益且能见实效的改革方案!”
不给任何人反驳机会,皇帝宣布退朝。
一场围绕“兴文强武”的激烈朝堂大辩论和凶险政治博弈,正式拉开帷幕。
林书然知道,这将是一场硬仗。
他要面对的不只是杨松、崔敬,还有翰林院的腐儒、兵部的骄兵悍将,以及隐藏在暗处的各种势力。
但他眼中没有畏惧,只有坚定斗志。
他要用智慧和力量说服或击败他们。
他相信,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一切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