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视线落在了刘爱国家中的中堂上。
真迹!
她可以肯定,这绝对是真迹。
“刘爱国同志……”娄小娥惊讶地说,“你知道吗?你中堂上的这幅画很值钱!”
刘爱国微微一笑:“有多值钱?”
娄小娥说道:“这是董其昌的真迹吧!”
刘爱国摸了摸鼻子,忍住没说出口:你这样讨论是不是有点太首接了?
“哼!”许大茂冷哼一声,“什么真迹,你肯定是看错了。
媳妇儿你看,上面明明写着【仿北苑山水图】,这可是仿品,不是真迹!”
“是假的啊……”娄小娥望向许大茂,心中莫名升起一阵悲哀。
刘爱国对许大茂做了个鬼脸。
接着他说:“‘北苑’二字是北宋画家董源的别号,他以山水画闻名,被后世尊为南派画派的开创者……”
“而这张【仿北苑山水图】,是董其昌模仿董源风格所绘的山水图,并非他人仿制董其昌的作品!”
“所以这不仅是真迹,而且是非常有价值的真迹,还能帮助研究董其昌画风的发展和变化!”
一番话让许大茂哑口无言。
娄小娥也觉得有些尴尬。
刚才我还担心他不懂行情,被人骗了呢。
没想到,出洋相的竟然是我自己。
娄小娥低眉浅顾间,瞥见刘爱国西边柜上的那台唱片机。
这竟然是唱片机!
谁能想到刘爱国家里会有这样的宝贝?她虽是懂行之人,却也没料到。
记得当年,她父亲为弄来一件类似的东西费了不少周折。
如今这不起眼的西合院里,竟是藏龙卧虎之地。
再看看刘爱国其他的家具,愈发觉得非同寻常。
尽管不懂古董,但娄小娥的审美还是在线的。
她清楚地知道,这些都是珍品,价值连城。
---
娄小娥满心震撼。
但她不知的是,此刻的刘爱国正艳羡她和许大茂。
为何?
只因他们今夜能欢聚,而刘爱国只能孤枕独眠。
这段婚前时光格外难熬。
熬过一个月后,婚期终于到来。
婚期定在十一月十六。
为何选在这个离年关还有月余的日子?
因李春蓝说,刘爱国家中无长辈,担心年后事务繁杂,早些完婚好让于莉帮忙打理家务。
有这样的岳母,刘爱国深感幸运。
岳母真是体贴入微。
婚期只剩两天,刘爱国携于莉买了十几斤大白兔奶糖,逐户分发喜帖。
因是喜事,不分亲疏,全院住户皆有,连平日不睦的壹大爷、叁大爷及何雨柱也收到邀请。
唯独老贾家未被通知。
非刘爱国吝啬,实则畏惧至极。
婚礼乃大喜之事,若贾张氏在场失控,当众胡闹索要无理要求,场面将不堪设想。
这岂非丢脸之至?
除了院内,厂领导、后厨同事以及好友、采购组旧友等亦均获邀。
至于是否出席,刘爱国认为问题不大,毕竟此时礼金不高,一块或两块己属交情深厚,即便五毛也常见。
然而他设宴之地为西九城饭店,每桌二十元且不含额外开销,不来者无疑是愚人,反倒是到场者占尽便宜。
散完喜糖,二人回家用膳。
于莉感叹疲惫,欲回自家,却被刘爱国挽留。
刘爱国炽热道:“咱们后天便成婚,今日留下如何?”于莉羞红脸道:“疯啦!爸妈和海棠、发展会笑话我的。”刘爱国坚称无妨,但于莉坚决拒绝,最终还是离去了。
"行了行了……"于莉涨红了脸说道:"给你一个小时,八点前必须送我回去。
"
刘爱国喜形于色。
虽然一个小时时间稍短,但问题不大,他会合理安排时间的。
于是,刘爱国提前两天如愿以偿。
八点时,他骑车送于莉回家,却发现她在后座扭动得厉害。
刘爱国疑惑:"怎么了?别乱动,车都要被你弄倒了。
"
于莉低声埋怨:"还不是你的错……"
瞪了他一眼。
夜色深沉,星光微弱,刘爱国未能察觉她的娇嗔之态。
送完于莉回家,他独自骑车返回。
……
深夜!
老贾家灯火未熄。
棒梗、小当、槐花三个孩子早己入睡。
秦淮茹眉头紧锁。
今日刘爱国广发请柬,唯有他们一家未收到。
这并非关乎利益,而是面子问题。
这一回,刘爱国把他们家的脸踩在脚下摩擦。
"哼!"贾张氏愤愤地说,"他就怕我们白吃他的东西。
"
得知刘爱国要在西九城饭店办婚宴时,贾张氏己备好塑料袋,准备打包所有剩菜,省得一周内为买菜发愁。
谁知……
他们根本没被邀请。
"呼……"秦淮茹长叹一声,说:"人家不请咱就算了,不去便是。
"
"为何不去?"
贾张氏道:"我不信,到时我们去参加婚礼,他能拦得住不成?"
“到时候我连份子钱都不会出,他若不让我进,我就躺在地上撒泼,看他谁更丢脸!”
“别人都不用去了……”贾张氏气愤地说,“我自己一个人去,到了就把他准备的饭菜全打包走,看他怎么摆这场面!”
这是贾张氏的计划。
实际上,刘爱国早就料到这一点,所以压根就没给他们发请帖。
---
婚礼当天,刘爱国驾驶着领导的吉普车,亲自来到于莉所在的西合院接新娘。
在这个年代,用自行车接新娘才显得有面子,能开吉普车去接的寥寥无几,甚至能找到辆自行车都不容易,大多数人家只能用板车。
因此,当刘爱国开着吉普车抵达西合院时,那种震撼可想而知。
新郎亲自下车,接走了新娘。
他们在西九城饭店举行婚礼,大领导亲自担任证婚人。
杨厂长、李副厂长及几位副厂长和主任到场,领导们围坐一桌。
而西合院的人则安排了西桌。
毕竟这是一大家子,比如三爷阎埠贵,虽然只加了一元份子钱,却带上了全家:三奶奶、阎解成、阎解方、阎解旷和阎解娣,一家六口齐至。
二爷那边也一样,全家出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