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时节,江南传来水灾的消息,淮河决堤,沿岸百姓流离失所。汪大同接到工部急令,要求七日之内打造出可快速拆装的临时住所。他连夜翻出《考工记》中 “轩车” 的设计,结合现代装配式建筑理念,发明了 “榫卯舟桥”。
“每间屋舍由十二块‘万能榫板’组成,” 他在沙盘上演示,“板与板之间用‘阴阳鱼榫’连接,无需任何工具,普通人也能在半时辰内搭建完毕。” 榫板采用轻质的松木,表面涂有防水的木樨油 —— 这是李小姐用木樨花与桐油熬制的秘方,能抵三日风雨。
木樨阁的弟子们主动请缨,连夜赶制榫卯标记:阳榫刻太阳纹,阴榫刻月亮纹,方便灾民辨认。李小姐带着她们在板面上画下祈福的木樨花,每朵花的蕊心,都藏着一句《诗经》中的祝语:“风雨如晦,鸡鸣不己”“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七日之后,首批五千套榫卯房抵达淮河灾区。汪大同亲自指导搭建,看着百姓们摸着板面上的木樨花露出笑容,忽然想起在现代见过的装配式救灾房 —— 原来,古老的榫卯智慧,在灾祸面前依然闪耀着光芒。
“木作郎,快看!” 小满指着远处,几个孩童正围着废弃的榫头玩耍,将它们拼成小船的模样,“榫卯船能在水里漂呢!” 这个发现让汪大同灵机一动,他改良了榫头的防水设计,造出了可拼接的 “救生榫舟”,船身轻如鸿毛,却能承载千斤。
救灾归来,汪大同被封为 “木作郎”,赐穿五品官服。但他最珍视的,是灾民们送来的 “百家木”—— 每块木头上都刻着感谢的话语,他将这些木头拼成屏风,摆在木樨阁的正堂,题名 “榫心民心”。
立秋时分,木心堂收到了来自泰山封禅大典的请柬。皇帝要在泰山之巅建造 “天地社稷坛”,指定由汪大同主持,原料必须用泰山深处的百年雷击木 —— 这种木材可遇不可求,且需顺应五岳西渎的方位,榫卯结构必须合于《禹贡》九州。
“雷击木性烈,需用‘引雷榫’疏导木气,” 周木森盯着手中的雷击木样本,刀疤下的眼睛泛起精光,“当年你师娘曾在终南山见过类似的木材,说其纹理如山川脉络。” 他忽然从怀里掏出半块玉佩,正是当年木樨留下的,上面的纹路竟与雷击木的年轮走向一致。
汪大同带着弟子们登上泰山,在 “五岳真形图” 的指引下,找到了五棵百年雷击木,分别对应东岳泰山(青)、西岳华山(白)、南岳衡山(赤)、北岳恒山(黑)、中岳嵩山(黄)。每棵树的雷击疤痕都被设计成对应方位的神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黄龙。
“社稷坛的台基要用‘九州榫’,” 他在羊皮纸上画下九宫格,每格对应一州,“青州用松木,取其苍劲;扬州用楠木,取其温润;每州的榫卯方向,都要顺着当地的山脉走向。” 最妙的是中央的 “中州榫”,用五方雷击木拼成,榫头刻着九州的轮廓,卯眼则是黄河与长江的走向。
李小姐亲自设计了坛顶的 “木樨宝顶”,用五色木樨花拼成,每朵花的花蕊都是一颗夜明珠,对应五行方位。当宝顶与坛基的 “九州榫” 咬合,整座社稷坛竟能随日出日落微微转动,坛面上的木纹与泰山的云雾相映,宛如五岳在云海中浮沉。
秋分祭天前夜,汪大同迎来了 “木圣试炼” 的最终考验 —— 用剩下的雷击木边角料,在三个时辰内打造出 “西渎鼎”,鼎身需刻长江、黄河、淮河、济水的走向,且每个鼎足的榫卯必须能承受万斤重压。
他想起在淮河救灾时见过的河工们打桩,便将鼎足设计成 “漩涡榫”,榫头的螺旋纹能分散水流冲击,卯眼内侧刻着《水经注》中的治水要诀。当西渎鼎成型,汪大同突然福至心灵,在鼎腹刻下了木樨阁弟子们的名字 —— 每个名字都与一条河流的走向重合,象征着木作技艺如江河般传承不息。
祭天大典当日,皇帝站在社稷坛上,看着坛面的木纹随云海变幻,仿佛天下九州尽在掌握。当他亲手敲响西渎鼎,钟声中竟带着木材特有的温润,与青铜鼎的铿锵截然不同,惊起满山的松涛。
“此坛合于《周易》‘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国师赞叹,“木作郎不仅是匠人,更是通天地之人。” 皇帝大悦,赐汪大同 “木圣” 称号,黄金双锤纹章上,镶嵌着五颗对应五岳的宝石。
冬至那日,木心堂张灯结彩,汪大同与李小姐的婚礼在社稷坛前举行。他们的婚书,是用雷击木制成的活页册,每一页都刻着彼此设计的榫卯图案,合起来是完整的木樨花,分开则是 “规”“矩” 二字。
周木森作为证婚人,将祖传的墨斗递给汪大同,墨线的末端,系着木樨当年绣的木樨花穗。老匠人看着弟子们忙碌的身影,忽然发现,木心堂的梁柱上,不知何时爬满了木樨花藤,花朵开得正好,与廊下悬挂的榫卯风铃相映成趣。
“师父,” 汪大同跪在他面前,“弟子永远是那个在檐下晾柏木的学徒。” 周木森扶起他,刀疤下的眼睛笑出了泪:“臭小子,如今你让整个大楚的木材都开出了花,该去更广阔的天地了。” 他不知道,自己这句话,暗合了汪大同快穿者的身份 —— 下一个世界的召唤,己在榫卯的共鸣中悄然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