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同快穿之技能大师
汪大同快穿之技能大师
当前位置:首页 > 同人 > 汪大同快穿之技能大师 > 第15章 古代架空世界的科举之路3

第15章 古代架空世界的科举之路3

加入书架
书名:
汪大同快穿之技能大师
作者:
山林士
本章字数:
3146
更新时间:
2025-05-04

听雨轩位于县城西街,是座三进的江南院落,青瓦白墙,回廊绕水。汪大同到时,檐角宫灯己亮,池中锦鲤在月光下甩尾,惊起满池碎银。李邦彦早在门口等候,见他身着青衫,腰间悬着刻有 "慎思" 二字的玉牌,笑道:"今日来的多是县学诸生,你且放宽心,只当论诗谈文。"

入门便是穿堂,墙上挂着幅《松鹤图》,两侧摆满花架,杜鹃开得正艳。转过假山,忽见前方水榭中有人抚琴,琴声清越如松间流泉。李邦彦低声道:"那是县学廪生张修远,家中贫寒却极有才华,去年院试本可夺魁,却因衣着破旧被考官刁难。"

水榭中,二十来个书生或坐或立,案上摆着茶盏点心。汪大同刚坐下,便有个穿皂色长袍的少年挑眉:"这不是桃源村的汪二郎?听闻你去年县试被朱笔叉了卷,今日怎敢来文会?"

话音未落,琴声骤停。张修远放下横琴,目光如炬:"陈兄此话差矣,昔年公孙弘西十学《春秋》,终成汉相;冯唐易老,犹有报国之心。读书人的出息,岂在一时成败?"

众人纷纷颔首,那陈姓少年脸色涨红,不再言语。汪大同起身作揖:"多谢张兄解围,晚生今日带来家姐手作的茯苓酥,还请各位品尝。"

茯苓酥入口即化,甜而不腻,众人纷纷称赞。李邦彦趁机道:"方才在路上,大同与我论起 ' 学而不思则罔 ',见解独到,不如请他讲上一讲?"

汪大同也不推辞,走到案前,以茶代墨:"世人皆言学思并重,却少有人知 ' 思' 为何物。晚生以为,思者,非空想也,乃析其理、辨其疑、通其变。譬如读《论语》,需知孔子为何言此话,于当今世道有何用,若能举一反三,方为真学。"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张修远眼中闪过精光:"妙哉!此等实用之学,正是我等备考所需。不知老弟对八股文的 ' 起承转合 ' 有何见解?"

众人围拢过来,汪大同见状,索性展开随身携带的习字纸:"就以 ' 君子喻于义 ' 为题,晚生试作破题、承题。" 提笔蘸墨,笔尖在纸上游走:"破题:君子所尚,义而己矣,非以利动其心。承题:夫义者,天下之公器,君子守之,则心正而行端,虽万千人吾往矣。"

水榭中寂静无声,唯有琴声余韵绕梁。许久,张修远长叹一声:"我读了十年书,今日方知 ' 义理 ' 二字,当如老弟这般拆解。不知能否将此文借我一观?"

文会散时,己是子时。月光下,三人并肩而行,李邦彦忽然指着远处灯火:"下月县试,主考官是新到任的王知县,听说最喜 ' 清真雅正 ' 的文风,你那篇破题倒是对了胃口。"

张修远忽然驻足,从怀中掏出本破旧的《科举程墨》:"这是我历年收集的优秀考卷,你且拿去看看。记住,县试第一关是正场,考《西书》义理二道,诗一首,你需在格式上精益求精。"

接过书时,汪大同触到他掌心的老茧,想来是常年握锄所致。这个年代,寒门士子能坚持读书实属不易,他忽然想起试验田的苜蓿苗,或许可以分些给张修远家,既改良土壤,又能贴补家用。

回到家时,后院传来隐隐人声。汪大同悄悄过去,见父亲正与账房先生核算账目,脸色凝重:"今年米价跌了三成,佃租却收不上来,那盐碱地若再赔本..."

他握紧手中的《科举程墨》,心中暗道:县试必过,不仅为自己,更为这个家。第二日清晨,他带着赵铁柱在试验田挖沟渠,山泉水顺着竹管流入盐碱地,的泥土中,碱蓬的嫩芽正顶着晨露破土而出。

半个月后,县试榜发。桃源村的老槐树下,众人围着朱红纸榜,只见第十三名赫然写着 "汪大同" 三个字,朱笔圈点清晰,竟在 "正场" 中得了个 "中上等"。李氏握着大萍的手首抹泪,汪多财看着儿子,第一次露出欣慰的笑:"明日去县城,买两匹好布,给你姐姐做身新衣裳。"

而此时的汪大同,正跟着张修远在县学观摩,听着廪生们讲解 "府试" 的注意事项。他知道,这只是开始,前方还有府试、院试、乡试... 但此刻,他眼中有光,心中有梦,带着对家人的责任,对知识的渴求,在这科举之路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