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 年 3 月 15 日,旺角警署会议室。日光灯管在天花板上发出电流声,三十七块警徽在深蓝色制服上闪烁。汪大同坐在长桌末端,目光扫过主持会议的周永强 —— 这位警署警长的肩章绣着两杠两星,领口别着的金竹胸针在灯光下泛着冷光,正是昨晚在走私清单上看到的收货人标志。
“3?13 砵兰街凶杀案,死者烂面辉,新义安外围成员,” 周永强敲了敲投影仪,幕布上弹出枫叶纹身的特写,“CID 初步判断是社团内斗,但今早接到线报,红磡码头有可疑货船‘海利号’,可能与本案有关联。” 他忽然看向汪大同,“汪警员,你是第一现场警员,说说你的看法。”
会议室的空气瞬间凝固。汪大同注意到周永强右手食指在桌面敲出摩尔斯电码节奏 —— 三长两短,这是新义安的警示信号。系统的「密码解析」技能自动激活,他微笑着起身,翻开笔记本:“周 Sir,死者握有写有‘海利号’的纸条,而他后颈的枫叶纹身,与 1988 年铜锣湾军火案的在逃嫌犯‘枫叶雄’完全一致。” 他刻意加重 “1988 年” 这个时间点,观察到周永强眼皮微跳。
“继续。” 周永强的语气平淡,手指却停止了敲击。
“现场血迹喷溅显示凶手为左利手,” 汪大同调出速写本上的刀伤示意图,“而新义安‘尖东五虎’中,只有‘金毛标’惯用左手。巧合的是,昨晚廉政公署带走的陈志强警长,袖口残留的木屑与案发现场的门框材质相同。” 他顿了顿,“或许我们该调查陈 Sir 在案发前的行踪。”
数位警员的笔尖在笔记本上停顿。周永强突然冷笑:“汪警员很会联想,不过陈志强己经停职,现在我们要关注的是‘海利号’。” 他扔出一叠资料,“今晚十点,货船靠岸,总署派了水警轮支援,汪警员负责带队在码头东侧埋伏 —— 新人嘛,多积累经验。”
资料封面印着 “高度机密”,但汪大同在接过时,系统的「透视扫描」技能己捕捉到内页的关键信息:所谓的 “走私货物”,实际是标注着 “C4 塑胶炸药” 的危险品,而行动路线图上,东侧埋伏点正是爆炸破片的主要覆盖区域。
散会后,林小柔堵在楼梯间,相机镜头对准汪大同:“汪警员对陈志强的调查很感兴趣?要不要看看这个 ——” 她翻开记事本,夹着张泛黄的照片,年轻的陈志强站在码头,身旁是戴着金竹胸针的周永强,背景正是写有 “新义安” 的货柜。
“1987 年,我父亲坠海前三天,曾在这个码头见过他们,” 林小柔压低声音,“他的笔记本里最后一页,画着半片枫叶和金竹图案。” 系统立即触发「证据链关联」,汪大同意识到,金竹正是周永强的代号,而枫叶与金竹的交织,正是警黑勾结的象征。
傍晚六点,汪大同在装备室检查配枪,发现弹匣里少了两颗子弹 —— 这是典型的暗杀前奏。他换上备用枪械,悄悄将微型摄像头粘在行动指挥车的后视镜上,系统的「黑客入门」技能让他能实时监控指挥部的通讯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