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上朝,诸葛亮身着素袍,手持羽扇,神态从容地步入朝堂。
他目光扫视一圈,看到庞统已在朝堂之上,正与几位官员低声交谈,眼神闪烁,似在谋划着什么。
蔡文姬端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过朝堂众人,虽身为女子却有着不怒自威的气势。她轻咳一声,说道:“诸位爱卿,今日本宫召集大家前来,乃是为了商议关乎我大汉民生与军事的重要事宜。首先,户部尚书,你且将近期国库收支及各地赋税情况细细道来。”
户部尚书出列,恭敬地展开手中的竹简,说道:“启禀陛下,如今国库收入虽有所增长,但因之前灾荒及军事防御的投入,仍显紧张。各地赋税征收,部分地区因受灾情影响,缴纳稍有延迟,但臣已派人督促。”
蔡文姬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说道:“务必确保赋税征收合理且及时,对于受灾严重地区,可适当给予减免与赈济,但不可让国库空虚。军事方面,兵部尚书,你讲讲当前的军事部署与军队状况。”
兵部尚书抱拳行礼后说道:“陛下,我大汉军队在各边境及重要城池皆有驻守,但兵力分散,装备也有待更新。且近期曹操在北方频繁调动军队,似有异动,臣等正密切关注。”
此时,诸葛亮上前一步,微微躬身道:“陛下,依亮之见,曹操频繁调动军队,必有大图谋。我大汉当务之急,除了关注军事部署,还需强化情报收集工作。可派遣一些精明干练之士,潜入曹操势力范围,探听其真实意图与兵力调配详情。”
庞统见状,说道:“诸葛先生,此举虽有必要,但我大汉如今人力物力有限,若派遣过多人员,恐会引起曹操警觉,反而得不偿失。倒不如加强边境的巡逻与防御工事的加固,以静制动。”
朝堂上的官员们开始小声议论起来,有的觉得诸葛亮的想法大胆且有远见,有的则认为庞统的话更为稳妥。
蔡文姬看着两人,沉思片刻后说道:“两位爱卿所言都有一定道理,此事需再斟酌。”
蔡文姬接着说道:“军事装备的更新,兵部尚书,你可有什么具体的计划?”
兵部尚书抱拳行礼,恭敬地说道:“陛下,臣正想提及此事。当下我大汉在军事装备更新上确实面临诸多难题,其中关键一点便是铁矿开采落后。现有的铁矿产量难以满足打造兵器的需求,且开采技术陈旧,效率极为低下。”
蔡文姬微微皱眉,目光扫视众人后说道:“朕记得陛下之前曾提及一些新的技术与方法,旨在提升我大汉的各方面实力,为何在这铁矿开采一事上,却不见运用呢?诸卿能否给朕一个合理的解释?”
朝堂上顿时一片寂静,过了片刻,一位老臣颤颤巍巍地出列,躬身说道:“陛下,非是臣等有意不用,实在是那新技术推行起来阻碍重重啊。”
诸葛亮微微皱眉,他深知自已刚从荆州归来,对这铁矿开采新技术的推行细节确实了解不多,便没有急于开口。
蔡文姬目光转向诸葛亮,问道:“诸葛先生,你对此有何见解?”
诸葛亮微微躬身,谦逊地说道:“陛下,亮刚从荆州回朝不久,对这铁矿开采新技术的诸多内情知晓有限,不敢贸然多言。不过,亮虽不精通此道,却也明白铁矿于军事装备更新意义重大。听闻旧法开采效率低微,长此以往,我大汉军备必落后于人。”
这时,一直沉默的王允站了出来,说道:“陛下,臣以为除了铁矿开采,我大汉的粮草储备也需重视。灾荒虽过,但各地的粮食产量尚未完全恢复,若此时发生战事,粮草供应恐成大问题。”
蔡文姬神色凝重,说道:“王司徒提醒得及时,那依你之见,该当如何?”
王允低头沉思良久,额头上渐渐渗出细密的汗珠,他再次躬身说道:“陛下,臣虽深知粮草储备至关重要,可一时间实在想不出周全之策。臣已派人去各地盘点现有粮草,可即便如此,面对可能的战事,仍是杯水车薪。且如今农时刚过,新粮未熟,这一时之间,要增加粮草储备,臣实在是无计可施啊。”
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不少官员面露忧色。
蔡文姬看着朝堂下议论纷纷的众人,说道:“诸卿且先退下,此事还需从长计议,容本宫再细细思量。”
随着蔡文姬一声令下,众官员纷纷行礼告退。
诸葛亮步出朝堂,羽扇轻摇,风轻云淡。
而庞统则径直走向内阁,一路上眉头紧锁。
进入内阁后,他坐在案前,看着堆积如山的公文,却无心处理。
他想着朝堂上的争论,铁矿开采新技术推行受阻,究竟是哪些势力在背后捣鬼?
这时,一位官员走进内阁,向庞统行礼后说道:“庞大人,如今这局势,我们是否该重新评估军事防御的重点区域?曹操异动频繁,我们不能盲目地在所有边境和城池平均用力啊。”
庞统听了那官员的话,沉思片刻,心中渐渐有了一个计划。
他深知诸葛亮智谋过人,若能让其前往孙权集团,借助东吴之力牵制曹操。
庞统缓缓抬起头,对那官员说道:“你所言甚是,此事确需慎重谋划。你且先去将各地军事要地的详细情报收集整理一番,午后再来与我商讨。”
官员领命而去。
庞统随后起身,在室内来回踱步,心中不断思考着让诸葛亮出使东吴的利弊与实施细节。
待官员再次前来,庞统已大致梳理出了思路。
庞统坐于案前,蘸墨提笔,将心中所想一一书于竹简之上。
他详细阐述了诸葛亮出使东吴的必要性,提及曹操势力的日益膨胀对大汉的严重威胁,以及当下大汉在军事和资源方面的困境,认为唯有联合东吴,方能在这场危机中寻得转机。
写罢,庞统仔细检查了折子的内容,确认无误后,便起身前往皇宫,求见蔡文姬。
来到皇宫,庞统向蔡文姬行礼后,呈上折子,说道:“陛下,臣近日苦思应对曹操之策,认为诸葛亮出使东吴一事,实乃当务之急。臣已将相关事宜详细写于折子之中,请陛下过目。”
蔡文姬接过折子,认真阅读起来。
她的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显然在权衡其中的利弊。
庞统见状,进一步说道:“陛下,如今我大汉虽在努力应对诸多难题,但曹操的异动已不容小觑。若能成功联合东吴,不仅可缓解我大汉军事压力,还能为我们争取时间解决铁矿开采和粮草储备等问题。诸葛亮先生才能出众,定能在东吴发挥重要作用,促成双方紧密合作。”
蔡文姬微微点头,说道:“庞卿所言,朕亦有所考虑。只是诸葛亮乃我大汉重臣,他若出使东吴, 变数颇多,万一有所差池,又当如何是好?”
庞统连忙跪地,抱拳说道:“陛下,臣深知此事关系重大,但如今形势危急,实已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地步。 ”
蔡文姬微微沉思,片刻后说道:“既如此,那朕便再与几位重臣商议一番,你先退下吧。”
庞统领命退下后,心中不免有些担忧,但也只能等待蔡文姬的最终决定。
在庞统退下后,蔡文姬坐在宫殿中,心中反复思量着庞统的提议。
“宣召诸葛亮入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