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市政厅会议大厅。
这是一次由省委临时决定召开的闭门会议,参与者除了市委书记沈青云、市长贺文博外,还有几位关键职能部门负责人和来自省里的专项评审团。
议题只有一个:青云改革试点阶段性成果汇报。
对外宣称是政绩评估,实则是一场隐形的试金。
“沈书记,请开始你的陈述。”省评审组组长齐敬安端坐在会议桌一侧,目光如炬。
沈青云起身,手中资料整齐,目光沉稳地扫过会场每一人。
“青云改革启动至今,己满百日。”
“百日,三大领域改革方案落地执行,覆盖城建、人事、政务数据化三大块。政务效率提升42%,土地招拍挂透明率达96%,涉企审批时间压缩至原来的38%。”
投影幕上不断切换着数据、图表、影像资料,逻辑严密,内容详实。
“所有改革执行环节公开可查,责任追踪留痕制度全面覆盖。我们做的不仅是改革本身,更是在建设未来城市治理模板。”
齐敬安面无表情,轻轻点头。
会议室角落里,贺文博微皱眉头,目光却在扫向身边一人——沈青云新近提拔的人事局副局长,何敬临。
他是青云台改革“人事试验田”的关键推手。
会议结束后,省评审组将在青云停留三日,进行实地走访。
同日夜晚,沈青云接到来自政法委的密函——青云台经济案件监察小组己在筹备对一批改革推进中“配合缓慢”的单位负责人立案审查。
这不是一次“清洗”,但也绝非表面那么简单。
“观海的余毒……”沈青云低声喃喃,望向窗外。
政改成效初显,却也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人心动荡,旧人未除,新人未稳。
一不留神,便可能功亏一篑。
此时的贺文博并未闲着。
他频频走访老常委、企业代表、乃至媒体主管。
“青云的改革不能只有一人之言。”他说。
“沈青云手握三块牌——人事、城建、政务平台,一旦成功,他将再无对手。”
有人问他:“那你想如何?”
他笑了笑:“我不阻改革,我只想让改革的方向,多一点声音。”
是制衡,也是野心。
沈青云当然不会无察。
次日,一则关于“市长贺文博主持旧城改造计划启动仪式”的新闻高调出现在头版,而稿件来源竟是市宣传部。
这本应是沈青云分管的领域。
他未干预,却令市政厅许多官员陷入深思。
“书记不出声,并非默认。”
“而是在等一只手。”
那只手,来自省里,也来自民意。
而这一只“手”,终于在第三日的汇报座谈会上伸出。
齐敬安讲话:“青云的成绩,我们看见了。但我们更关心的,是制度的可延续性。”
他话锋一转:“若改革只能靠一两人之力维持,那不是制度,是个人意志。”
沈青云不动声色:“我同意齐组长的观点。因此,我们在制度设计上,引入了反向审计机制、民众回访评价系统,以及权力留痕数据库。”
“不是我说了算,而是数据说了算。”
全场一静。
而这一番话,被媒体代表在后日新闻中转述,瞬间引爆全市讨论——青云,是不是可以成为全省试点模板?
就在各方博弈之际,一份突发文件出现在市纪委桌上。
署名:匿名举报,内容:何敬临涉嫌在某次人事调整中收受“感谢费”。
纪委主任脸色沉了。
“关键时刻,刀砍过来了。”
但几小时后,沈青云亲自现身纪委办公厅,递交完整资料——何敬临主动备案了那次人事推荐,并提供了录音及现场监控证明。
举报人身份被锁定,是一位老牌副处,刚刚在新一轮调整中落选。
“这是一场考验。”纪委主任感慨。
而外界尚未知晓——此事的背后,实际上是沈青云刻意设计的“反打”,以此清除改革推进路上隐藏的顽石。
功成之时,亦是试金之刻。
风云再起之日,省委召开全省重点试点改革推进会。
青云模式,正式被列为省级样本,推广至临江、盛泽、杭西等地。
沈青云登台致辞,语气克制,态度坚决。
“改革不是一场博弈,而是一场修复。”
“我们修复的,是权力与责任的契约,是政府与民众的信任。”
会后,他走下台阶,见到齐敬安。
齐敬安笑道:“你这一招,赢得漂亮。”
“但你知道吗?每一次功成,背后都藏着下一次试炼。”
沈青云点头:“我知道,所以才不敢懈怠。”
风轻云淡之下,是刀光剑影。
但青云之上,己见晨光初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