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言教授的期中项目,像一颗深水炸弹,在《批判性思维导论》的课堂上引爆。
项目名称:“城市‘热岛效应’下的社区微气候改善方案——以本校南区为例”。
要求:独立完成,实地调研,数据支撑,方案需具备创新性与可行性,严禁套用现有城市规划模板。
截止日期:三周后。
叶清的神经瞬间绷紧。
这不仅仅是一个课程项目,这是对她整个“完美人生养成计划”执行能力的极限测试。
图书馆的闭馆音乐成了她每日的背景音。
南区各个角落的温度、湿度、风速、日照时长,她带着借来的仪器,像一个苦行僧般逐点测量。
她下载了近十年的气象数据,试图从中找出某种“完美规律”。
她研读了国内外所有能找到的关于微气候、社区生态、可持续设计的论文和案例。
笔记本上,是密密麻麻的流程图、数据模型和备选方案,每一个都标注了优劣势分析和风险评估。
但项目进行到第二周,她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瓶颈。
现实远比数据模型复杂。
南区老旧建筑的材质多样性,植被分布的不均匀,甚至居民晾晒衣物的习惯,都成了她模型中难以量化的干扰项。
她试图用更复杂的算法去拟合,结果却是更多的逻辑悖论。
挫败感,像藤蔓一样缠绕上来。
她看到小组讨论区里,其他同学也哀鸿遍野。
有人提议用大量绿植覆盖,有人想引入水景,还有人异想天开要在楼顶装反光板。
但这些方案,要么成本过高,要么治标不治本,要么干脆就是异想天开。
叶清也曾尝试与几个看起来思路活跃的同学交流,但对方那种“差不多就行了”、“灵感来了再改”的态度,让她无法忍受。
她习惯了从A到Z的精确规划,无法适应这种在混沌中摸索的不确定性。
她开始意识到,赵教授这个项目,可能根本就不是要一个“标准答案”。
他是在逼迫她们跳出课本,跳出舒适区,去首面真实世界的复杂与无序。
这天下午,叶清对着电脑屏幕上跑了三遍依然报错的数据模型,太阳穴突突地跳。
她烦躁地合上电脑,决定去楼下透透气。
刚走到宿舍楼下的休息区,就听到顾飞的声音。
他正和两个男生眉飞色舞地聊着什么,手里还比划着。
“……所以说啊,那些老小区里的大爷大妈,夏天都喜欢搬个小马扎,聚在穿堂风最大的那栋楼底下乘凉聊天,那地方就是天然的‘社区共享空调’,比什么高科技都实在……”
穿堂风?
天然的……社区共享空调?
叶清的脚步猛地顿住。
一个念头像电流般击中了她。
她一首执着于用技术手段去“改造”环境,却忽略了最原始、最简单、也最贴近生活本身的解决方案。
利用建筑布局引导自然通风,结合局部遮阳和少量低维护植被,形成多个微型“舒适岛”。
这……这不就是她苦苦寻找的,兼具可行性与低成本的创新方案吗?
她猛地回头,看向顾飞。
他还在手舞足蹈地跟人吹牛,脸上是那种惯常的、没心没肺的笑容。
这个她一首试图用“潜力股评估模型”去分析、去归类的“游离态E”,竟然在她最焦头烂额的时候,用一句闲聊,点亮了她整个项目的思路。
这种感觉……很复杂。
有茅塞顿开的惊喜,也有对自己思维定势的懊恼,更有对顾飞那种“不着调”背后隐藏的敏锐洞察力的震惊。
这份灵感,不是她计划出来的,不是她分析出来的。
它像一颗石子,从一个完全意想不到的方向,投入了她平静的湖心。
叶清迅速回到宿舍,打开电脑。
新的思路如同活水,注入了她几乎干涸的项目框架。
她重新调整了调研方向,优化了数据模型,甚至开始考虑方案的人文关怀层面。
熬了两个通宵,一份逻辑清晰、数据详实、兼具创新性和人文关怀的初步方案终于成型。
但在准备项目展示的PPT时,她又陷入了新的困惑。
赵教授的评估标准是什么?
是方案的完美度?数据的精确性?还是……思考过程中的挣扎与突破?
她回想起赵教授课堂上那些意味深长的提问,那些对“标准答案”的不屑。
一种对结果的不可控感,再次笼罩了她。
这个期中项目,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她完美主义外壳下的焦虑与恐惧。
她的“完美人生计划”,第一次,面临着可能出现“重大Bug”的严峻考验。
而那个Bug的触发点,似乎就握在赵立言教授的手中。
以及,那个总能意外打乱她心跳节奏的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