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溪的声名日隆,“银发智慧库”积累的珍贵影像与口述资料也日益庞大。如何让这些承载着乡土根脉与生命记忆的数字资产,更安全、更长久、更广泛地服务于研究与传承,成了陈依依新的思考。
一个秋高气爽的午后,陈依依带着“数字采编员”苏晓(己从学员成长为项目骨干),来到省数字档案馆。馆长是位儒雅的中年学者,对“银发智慧库”的理念赞不绝口。
“陈老师,你们的实践意义非凡!但本地存储和传播,终究有局限。”馆长指着浩瀚的档案库房,“我们正在推进‘乡村记忆数字基因库’国家项目,旨在永久保存和智能利用这些濒危的文化记忆。柳溪的‘银发智慧库’,完全符合我们的收录标准!我们可以提供:
1. **国家级的云存储与容灾备份**:确保数据永久安全,无惧任何本地灾害。
2. **先进的AI编目与检索系统**:不仅能按人名、事件、技艺分类,还能通过AI识别视频中的物体(如特定农具、草药)、场景(如耕作、节庆),甚至语音中的关键词和情感,实现‘智慧关联’和‘情感检索’。
3. **虚拟数字展厅**:打造永不落幕的线上‘柳溪记忆博物馆’,全球用户都可沉浸式体验。
4. **授权研究与公益调用**:在严格保护隐私和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向全球学者开放研究接口。”
这无疑是“银发智慧库”的终极升华!陈依依激动不己,但她也提出了核心要求:“我们最大的心愿,是让这些记忆‘活’在当下,滋养未来。希望数字基因库能保留我们‘智慧关联’的设计——比如,当学员在溪山学院学习古法防虫时,系统能自动关联李阿婆讲解草木灰的视频;当研究者检索‘白及’时,不仅能找到吴伯讲述的识别经验,还能链接到‘菌丝芯片’的鉴别数据和‘琥珀之光’的医用研究。让传统与科技、过去与未来,在云端真正对话!”
“这正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馆长欣然应允,“让数据有温度、有关联、有生命力!”
签约仪式在柳溪求知屋举行。当陈依依代表柳溪合作社在协议上郑重签下名字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李阿婆、吴伯、赵爷爷等作为“银发智慧库”的代表,被请上台。聚光灯下,老人们布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欣慰与荣光。
“阿婆,吴伯,赵爷爷,”陈依依将一份特制的、印有“国家乡村记忆数字基因库·柳溪银发智慧库”字样的水晶纪念牌,交到老人们手中,“从今天起,你们的故事、你们的手艺、你们的智慧,不仅属于柳溪,更属于国家,属于未来!它们会被永远珍藏,被永远记住!”
李阿婆着冰凉光滑的纪念牌,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好,好…值了…这辈子值了…”吴伯和赵爷爷也激动得说不出话,只是用力点头。
仪式后,胡适之带着小石头和小玉儿,陪着陈依依漫步到老柿子树下。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陈依依仰望着枝头累累的红柿,轻声道:“适之,你看,我们好像在做一件很浪漫的事——把柳溪的时光,装进了一个云端的‘胶囊’里。”
胡适之揽住她的肩,看着妻子在夕阳下柔美而坚毅的侧脸:“不是浪漫,是责任,是远见。你不仅留住了过去,更为未来埋下了种子。当我们的孩子,孩子的孩子,在云端‘打开’这个胶囊,看到阿婆的笑容,听到吴伯的山歌,触摸到赵爷爷的榫卯…他们会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知道这片土地曾经有过怎样鲜活的生命和智慧。”他低头,吻了吻她的发顶,“你给了柳溪一份永恒的礼物。”
小石头好奇地仰头看着爸爸妈妈:“妈妈,时光胶囊是什么?好吃吗?”
陈依依和胡适之相视一笑,蹲下身,温柔地对儿子说:“时光胶囊里装的不是吃的,是比糖还要甜的记忆和故事。等小石头长大了,妈妈教你怎么‘打开’它,好不好?”
“好!”小石头开心地拍手。小玉儿在爸爸怀里咿呀应和。
暮色西合,村中亮起温暖的灯火。老柿子树静默矗立,如同一位永恒的守望者。胡适之与陈依依十指紧扣,带着一双儿女,走向那个亮着属于他们灯光的家。云端的记忆胶囊己然封存,而属于柳溪、属于他们一家的崭新故事,仍在脚下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温暖而坚定地继续书写着。琥珀恒久,菌络绵长,溪山岁月,静好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