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与狮吼记
东坡与狮吼记
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 > 东坡与狮吼记 > 第6章 风波起

第6章 风波起

加入书架
书名:
东坡与狮吼记
作者:
萌眼境
本章字数:
2614
更新时间:
2025-07-07

苏轼那首《戏赠陈季常》的诗,如同投入死水潭的石子,在黄州文人圈中迅速荡开涟漪,一圈圈向外扩散,首至搅动了整座城池的市井闲谈。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这西句诗像长了翅膀,又像沾了蜜糖,飞遍了黄州城的大街小巷、茶楼酒肆。其诙谐刻画的精准与画面感之强,令人拍案叫绝。很快,陈季常“惧内”的形象,伴随着“拄杖落地”那瞬间凝固的茫然神情,便成了黄州城最热门的谈资,热度甚至压过了新近的赋税消息。酒肆里,说书人唾沫横飞,将龙丘山庄那场夜宴添油加醋,绘声绘色:柳月芙如何柳眉倒竖,一声“狮吼”震得梁上灰尘簌簌落下;陈季常如今面色煞白,手中那根象征风雅的竹杖“哐当”坠地,整个人如遭雷击,呆若木鸡。每每讲到此处,满堂必定爆发出哄然大笑,杯盏相碰,气氛热烈。街巷间,妇人管教顽童或约束丈夫时,也多了一句现成的、带着几分戏谑与威慑的口头禅:“再浑闹,当心我学那河东狮吼!” 一时间,陈季常被推上了“惧内楷模”的尴尬宝座,而龙丘山庄,则在市井绘声绘色的描绘中,俨然成了“悍妇”柳月芙“威名”所笼罩的、令人望而生畏的禁地,连路过的货郎都下意识地压低了叫卖声。

苏轼心知肚明,这出戏的帷幕己然拉开。他刻意减少了与陈季常的公开往来,连书信都谨慎了许多。偶尔在府衙冰冷的石阶前,或是在某场不得不参加的文会上遇见,他也只作寻常同僚之礼,微微颔首,目光平静如水。唯有在眼神交汇的刹那,彼此才能捕捉到对方眼底深处那一闪而过的凝重与探询,旋即又各自移开,仿佛那瞬间的交流从未发生。陈季常则“配合”得堪称天衣无缝。他仿佛真被那“狮吼”震散了精气神,人前显得愈发“颓唐”和“惧内”。他步履不再如往日般潇洒,微微佝偻着背,眼神躲闪,与人交谈时总带着一丝心不在焉的恍惚,绝口不提任何宴饮之事,仿佛那龙丘山庄的夜宴连同他的胆气,都一并被那声虚构的“狮吼”吹散了。他甚至在公开场合,只要有人无意中提高音量,都会下意识地缩一下肩膀,引得旁人窃笑,更坐实了传言。

这出由一首诗引发的“惧内”大戏,在黄州城演绎得如火如荼,表面的喧嚣与谈笑几乎要淹没一切。酒楼的笑浪,街巷的戏言,织成了一张喧闹的网。然而,在这张喧闹的网下,苏轼与陈季常的心弦却绷得如同即将断裂的弓弦,每一刻都拉紧到了极致。他们看似置身事外,实则耳听八方,每一个关于诗词的新谈资,每一个关于陈家的新笑话,都被他们细细筛过,试图从中捕捉一丝异样的气息。他们在等待,屏息凝神地等待,等待着那幕后的黑手是否会相信这精心编织的、充满市井笑料的烟雾,等待着那封几乎要了他们性命的密信风波,是否真能被这“河东狮吼”的荒唐表象所掩盖过去。黄州城夏日的蝉鸣聒噪得令人心烦,空气中弥漫着溽暑的沉闷,仿佛在为某种风暴积蓄着力量。

然而,他们等来的,并非试探的消弭或疑虑的解除。

那风暴,裹挟着汴京深宫特有的、冰冷刺骨的凛冽杀意,以他们未曾预料的速度和方式,骤然降临!不是试探的低语,不是怀疑的目光,而是如同九天惊雷,裹挟着足以冻结血液的寒意,轰然劈开了黄州看似平静的天空!快马扬起的烟尘尚未散尽,那代表着至高权力的冰冷公文,己如一把无形的铡刀,悬在了他们的头顶之上。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