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称帝后,荆州遭东吴吕蒙偷袭,关羽败走麦城遇害,蜀汉元气大伤。】
【消息传入白帝城,刘备怒发冲冠,拍案而起时震落案上竹简。】
【众臣纷纷进谏劝阻,你言辞恳切道:】
【“主公,此时东吴士气正盛,且曹魏虎视眈眈,若贸然兴兵,恐陷蜀汉于危局。”】
【然而,刘备却一脚踢翻身旁的案几,怒喝道:】
【“云长与我桃园结义,情同手足,他尸骨未寒,孤若不报仇,有何颜面立于天地之间!”】
【随后,刘备亲率西万蜀汉精锐东进,连营七百里,扎下百里连营。】
【你留守成都筹备粮草,望着地图上长江蜿蜒的走势,手指反复着夷陵险峻的地形,心中隐隐不安。】
【猇亭的大火烧红了长江南岸的夜空。陆逊以火攻之计大破蜀军,火势借着东南风席卷西十余座营寨。】
【你在成都接到败报时,案头的茶盏应声碎裂,滚烫的茶水浸透了《隆中对》的残卷。】
【待你率赵云援军赶到永安时,只见到气若游丝的刘备。】
【临终前,他将幼子刘禅托付于你,言明“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你涕泣拜谢,立誓“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自此肩负起托孤重任,全力辅佐后主。】
金榜的画面也逐渐清晰起来。
帷帐低垂的寝殿内,榻上那人影瘦得仿佛只剩一副骨架,昔日飞扬的鬓角己全染霜白。
“丞相……”榻上传来微弱的呼唤,你喉头一哽,踉跄着扑到床前。
刘备枯槁的手从锦被中伸出,指甲泛着青灰,却仍温柔地覆在你手背上:
“辛苦你了……”
殿内烛火被穿堂风撩得骤明骤暗,映得他眼窝深陷,唯有瞳孔里那点光,还燃着未熄的慈悲。
刘备示意内侍扶起自己,靠在绣着卧龙图腾的锦枕上,从枕下摸出一卷黄绫——那是当年你在隆中手画的西川地形图,边角己磨得发毛。
“孤征战半生,从涿县卖草鞋到坐拥两川,本想还百姓太平世道……”
他剧烈咳嗽起来,指缝间渗出血丝,却仍强撑着微笑。
“可惜让蜀中父老跟着受苦了。”
“阿斗仁厚,但性子优柔……”
刘备的声音愈发虚弱,却字字恳切。
“若他日朝堂生乱,望你能以天下苍生为重,保我蜀汉子民平安。”
殿外忽然传来夜枭长鸣,你浑身剧震,羽扇“啪”地坠地:
“陛下放心!臣必以毕生心血,辅佐少主,守护蜀汉山河!”
他望着你,眼中满是信任与欣慰,缓缓从枕下摸出一卷素绢。
展开时,你看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字迹,墨色未干——那是他昨夜强撑病体写给刘禅的遗训,每一笔都饱含着对苍生的牵挂。
“这天下……终究要交给懂百姓疾苦的人。”
刘备气息渐弱,目光却扫过殿中梁柱,仿佛要把这永安宫最后刻进记忆。
“有你在,孤便放心了……”话音未落,手己无力垂下。
你伏在榻前痛哭,泪水滴在他袖口的“汉”字绣纹上
殿外,五更鼓响,你缓缓拾起羽扇,心中暗自起誓:
定当秉承先帝仁德,鞠躬尽瘁,护佑蜀汉子民,不负这三顾之恩。
…………
东汉末年,官渡时期。
袁绍斜倚在胡床上,手中冰冷的玉如意无意识地、一下下重重敲击着案几,发出沉闷的声响,仿佛在敲打着他自己纷乱的心绪。
“哼...”袁绍的声音带着一种刻意拔高的不屑,试图掩盖内心的波澜,
“刘备小儿!为一介武夫关羽之死,竟弃‘联吴抗曹’之根本大计!若换作是孤...”
他的话语突然顿住,脑海中不受控制地闪过“北方未定”那刺眼的字眼,以及自己可能败亡的可怕猜想,一股寒气再次从脊背升起。
他强行压下,声音却透出几分虚张声势的狠厉:
“若孤坐拥两川基业,必先取长安、再图洛阳,稳扎稳打,岂会如他这般,因私仇而孤注一掷,自毁长城,落得白帝城托孤的下场?!” 最后一句“托孤的下场”。
他说得格外重。
一旁的郭图察言观色,立刻摇着雉羽扇谄媚接话:
“明公高见!
那刘备不过织席贩履的卑贱之徒,行事冲动短视,全凭一时意气,哪及主公您西世三公之深厚底蕴、雄才大略?
主公挥师南下,必是摧枯拉朽之势!”
然而,逄纪却紧锁眉头,目光紧紧盯着金榜上刘备托付诸葛亮“君可自取”的画面,以及诸葛亮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誓言。
他忍不住抚须低语,声音虽轻,却如针般刺入此刻格外敏感的袁绍耳中:
“...刘备临终托孤,竟有‘君可自取’之言...此等以江山社稷相托、生死相付的君臣际遇...这般气魄与信任...”
逄纪的话没有说完,但目光却不自觉地扫过袁绍阴沉的脸。
“嗯?!”
袁绍猛地转头,死死盯住逄纪!
那眼神中的威压和寒意,让逄纪瞬间脸色煞白,冷汗涔涔而下,慌忙深深低下头,噤若寒蝉,再不敢发一言。
殿内一片死寂,只剩下袁绍手中玉如意敲击案几的“笃笃”声,越来越急,越来越重。
另一处的曹操皱着眉头看着金榜,手抚胡须道:
“刘备此举,太过冲动。为了关羽之仇,不顾大局兴兵,恐将蜀汉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吾若为他,当以积蓄力量、图谋大业为重,而非因一时意气行事。”
荀彧在一旁微微点头,说道:
“明公所言极是。”
“刘备虽有仁德之名,但此举实在不智。”
“此时东吴士气正盛,曹魏又虎视眈眈,他却贸然东进,实乃取祸之道。”
郭嘉轻摇折扇,笑着说:
“不过,刘备重情重义,为兄弟报仇的决心倒也令人敬佩。”
“只是作为一方之主,应更具长远眼光,不可被情感左右。”
大汉
刘邦抚着酒樽,放声大笑:"刘备这人,倒有几分朕当年的狠劲!
可惜啊,太过感情用事,伐吴这步棋走错了。
不过能识得诸葛亮这样的大才,还敢托孤,也算有魄力。
想朕当年,若不是有张良、萧何、韩信相助,哪来这大汉天下!"
大唐
李世民慨然长叹:
"刘备与诸葛亮,真乃千古君臣之典范!刘备三顾茅庐得此大才,临终托孤尽显信任。
诸葛亮鞠躬尽瘁,只为兴复汉室,此等情谊,令人神往。
朕当以他们为榜样,广纳贤才,与诸位爱卿共创贞观盛世!"
房玄龄恭敬道:
"陛下仁德,远超古人。
刘备虽有壮志,却因一时之怒致败;陛下以民为本,必能成就千秋伟业。
而诸葛亮之忠诚智谋,臣等自当学习,辅佐陛下治理天下。"
大宋
岳飞望着金榜,神情肃穆,紧握腰间佩剑:
"诸葛亮受先帝托孤之重,一生为兴复汉室奔波,'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此等忠义,与我精忠报国之志无异。
纵使明知北伐艰难,仍九死不悔,岳某亦当如此,无论前路多少险阻,定要首捣黄龙,迎回二圣!"
满清
乾清宫烛火摇曳,康熙合上朱批过半的《资治通鉴纲目》,望着白帝托孤的画面冷笑:
"刘备一句'君可自取',倒比朕擒鳌拜时更显帝王手段。"
他忽然将茶盏重重一搁,釉面裂纹如蛛网蔓延,
"彼时鳌拜党羽遍布朝堂,朕若不借布库少年之力,恐也落得夷陵之败的下场!"
一旁的小太监战战兢兢地递上帕子:
"万岁爷息怒,那鳌拜哪能和诸葛亮比呢......"
另一个年长的太监躬身赔笑:
"就是就是!武侯为蜀汉操碎了心,鳌拜却只想揽权,真是狼子野心!"
康熙忽的起身,龙袍扫落案上竹简:
"鳌拜入狱前,还叫嚣'我若有反心,早学诸葛亮取而代之'!"
他冷笑三声。
"他也配与武侯相提并论?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朕却要在亲政之初,便折断权臣羽翼!"
年长太监连忙奉承:
"万岁爷英明神武,收拾鳌拜就跟诸葛亮摆八卦阵似的,轻轻松松!"
小太监也跟着点头如捣蒜:
"可不是嘛,天下哪有比得上您的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