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节的展览开幕那天,校园里像被节日染成了金黄色。
各班展台前人头攒动,彩旗、气球、音乐,还有孩子们的喧哗,混合成一种奇妙的喧嚣。
我走在熙攘的人群中,手里攥着那张入场券——妹妹给我的 VIP 通行证。
票面上潦草地写着她的名字:——那是一串我熟悉又陌生的字母,
像是被打磨过的石头,光滑却带着棱角,让人既想触碰又有些忌惮。
我站在她的展台前,眼前是一幅幅她亲手绘制的画作:
有雨中撑伞的少女,有深夜奔跑的影子,还有屋顶上高举画笔的身影。
灯光打在画布上,折射出温暖的金色,仿佛她把自己的心跳也染进了颜料里。
“哥哥,你来了。”
她侧过身来,头发被彩灯映出橘红色的光晕。
我想说“你的画好漂亮”,却在嘴边打了很多次转,最后只挤出一句:“……都看见了。”
她点头,没有责怪我的迟钝,反而笑着拉我到身旁。
我靠近画作,细细端详。
画中女孩在夕阳下挥舞着画笔,好像想把整个世界都涂成橙色。
可我知道,那一笔背后,藏着多少孤独的夜晚,多少我并未参与的思考。
她在我耳边轻声说:“今天,我要正式把我的名字,写在这里。”
我心底一颤。
——把名字写在这里,她意味着不再只是为我画画,不再只是我“专属”的秘密花园。
她要让全世界看到她,认识她的名字。
展览开始前的几分钟,她把一张纸条塞给我:
“如果太拥挤,就站到边上看,我知道你在人群里。”
我看着那几个字,忽然觉得有一团热流在胸口蔓延。
不仅因为被她记挂,更因为我明白了——
她从未将我真正推出她的世界,
她只是给了我退路,让我有选择的空间。
开幕仪式上,老师介绍她:“她是我们的新锐小画家,作品以‘寂静与声音’为主题,融合了日常与梦境。”
全场掌声雷动,我紧张得手心出汗,却又觉得自己恍若隔世。
当主持人说出她的名字时,灯光聚焦在她的身上,
那一刻,我看见她的胸口微微起伏,呼吸比平时快了一拍。
人群散去后,她被好几位学长学姐包围,他们问这问那,我只能站在后面。
我低着头,心里突然很孤独。
可更让我心痛的是——
我发现自己不再是她需要被“唯一照顾”的对象,
而是一位可以放心地留在边缘的观众。
我抬头看她——她笑得灿烂,像是终于找到了归宿。
我深吸一口气,走过去,递上一个小小的纸包:
“给你,祝贺展览成功。”
她打开,里面是两支蓝色彩笔——我记得她最喜欢蓝色。
她看着我,眼里闪过一丝惊喜,又迅速回归平静。
“谢谢你,总是记得我喜欢什么。”
她轻声说。
我没再多说什么,只是伸出手,轻轻碰了碰她的肩膀。
那一瞬,我在她的眼神里,看见一种从未有过的坚定——
她的名字,己经刻在画布上,刻在人们心里。
展览结束后,夜幕降临,校园的灯火逐一亮起,
她和我并肩走在回家的路上。
路灯下,我们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像两根并列的线条,
一前一后,却共赴同一个方向。
“哥哥,如果有一天我飞得太高,你会跟着我吗?”
她忽然问我,声音在夜色里轻轻回荡。
我看向她,认真地回答:“只要你不会忘记回头,我就一首在这里。”
她笑了,露出温柔而坚定的笑容。
那笑容里,藏着我们共同走过的无数次默契,
也预示着——
无论未来她的名字会被更多人喊出,
我,永远是她最早的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