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4日下午,国内顶级富豪俱乐部的水晶吊灯下,雪茄的烟雾与威士忌的醇香交织。几位商界大亨围坐在真皮沙发上,低声议论着近期在商业圈流传的神秘传闻——南洋童氏集团。
“你们听说了吗?南洋有个童氏集团,那可是百年家族企业,继承者总裁还是富三代豪门,神秘得很!网上连张像样的照片都查不到!”一位戴着金丝眼镜的中年富豪压低声音,语气中满是好奇。
“何止查不到照片,我动用了所有关系,连他们家族的族谱、发家史都像被刻意隐藏了一样,根本挖不出半点有用的信息。”另一位西装革履的年轻富豪摇着头,眼中闪过一丝不甘。
这时,角落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放下手中的红酒杯,缓缓开口:“我倒是知道一些关于童氏的往事。他们家太奶奶、太爷爷,那可不是一般人。1949年,他们无条件向政府捐赠了大批公司和工厂,那笔钱换算到现在,简首是天文数字!”
众人顿时来了兴致,纷纷围拢过来。老者端起酒杯,轻抿一口,继续说道:“更传奇的是上世纪30年代,那可是战火纷飞的岁月。当时童氏太奶奶,表面上和国民党军队做生意,给他们提供物资,实际上,每一批物资里都藏着支援共产党的药物、武器装备。”
“这怎么做到的?被发现可是要掉脑袋的!”有人惊呼。
老者微微一笑,眼中满是敬佩:“这就不得不说童氏太奶奶的智慧了。她用的是《三十六计》里的‘瞒天过海’。表面上,她大张旗鼓地和国民党军官周旋,举办宴会、赠送厚礼,把他们哄得团团转。实际上,她早就在运输的物资箱里做了手脚。”
“怎么做的手脚?”众人追问。
“那些给国民党的物资箱,外面看起来装的是粮食、布匹,可夹层里全是共产党急需的盘尼西林、子弹和炸药。而且,她还特意安排了两条运输路线。明面上的路线故意泄露给国民党的探子,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真正运送物资的车队,则走的是山间小道,避开了敌军的层层盘查。”
“可路上不是还有国军骚扰吗?”
“这就是童氏太奶奶的高明之处了。她联合当地的民间武装,伪装成土匪,在国军必经之路上设伏。每当国军的巡逻队要去拦截物资时,‘土匪’就会突然出现,和他们打得不可开交。等国军反应过来,真正的物资车队早就安全抵达目的地了。”
说到这里,老者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感慨:“那段时间,童氏家族冒着灭门的风险,为革命事业输送了大量物资。据说有一次,运送物资的车队被敌军发现,太爷爷亲自带队掩护,最后身中数枪,险些丢了性命。”
众人听得目瞪口呆,没想到这个神秘的童氏家族,竟然有着如此惊心动魄的过往。
“后来呢?”有人急切地问。
“后来,新中国成立,童氏家族虽然低调,但政府一首记得他们的贡献。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能在南洋把生意做得这么大,却始终保持神秘。因为他们背后,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红色传奇。”
与此同时,南洋童氏别墅书房内,童浩林坐在电脑前,看着国内传来的情报,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微笑。家族的历史,是荣耀,也是责任。他轻轻打开保险柜,取出一本泛黄的日记,那是太奶奶当年记录运送物资经历的手札。
“瞒天过海,示假隐真。”童浩林轻声念着手札上的批注,仿佛看到了太奶奶当年运筹帷幄的身影。如今,他将这份智慧融入商业经营中。面对竞争对手的围剿,他用“围魏救赵”的策略,暗中收购对方的子公司,迫使对方回防;遇到市场危机时,他以“空城计”虚张声势,稳住合作伙伴。
这时,书房门被推开,保姆王妹端着一杯凉茶走进来:“浩林少爷,休息一下吧。”
童浩林合上日记,接过凉茶:“王妹,你说,太奶奶当年在运送物资的时候,会不会害怕?”
王妹一愣,随即认真地说:“我想,她心里装着比害怕更重要的东西。就像您现在守护童氏集团一样,有些责任,一旦担上了,就再也放不下了。”
童浩林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窗外,夕阳的余晖洒在南洋的海面上,波光粼粼。童氏家族的传奇,从战火纷飞的年代延续到如今的商业盛世,而属于童浩林这一代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他知道,无论商海如何变幻,童氏家族的血脉中,永远流淌着智慧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