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员外并不在意手下如何对待老王头,甚至觉得这不过是小事一桩。
最终,赵员外因罪行昭彰,被愤怒的民众处决。
王大愤怒至极,甚至咬下了赵员外的一块肉。
怀着对赵员外等人的愤恨,梁山军招募民兵时,王大立刻报名。
但由于身材瘦弱,他无需上战场,只在后方协助。
王大每日的生活如旧,忙时耕作,闲时随旗长操练。
然而,这片熟悉的土地竟悄然改变了他的命运。
在赵员外手下务农时,他常常忍饥挨冻;而加入梁山军后,不仅温饱无忧,还时常分到新衣,甚至偶尔能享用鱼肉。
更令人惊喜的是,农庄开办了夜校,教大家识字读书。
旗长此举显然是为了提高大家的文化水平。
尽管王大不明所以,但当他拿到铜板、看到“梁山”二字时,心中己有所悟。
同样的劳作,却带来了截然不同的生活品质。
他深知,这样的日子来之不易。
如今,王大所在的农庄正在稳步发展。
旗长带领众人开垦荒地、深耕农田,努力增产粮食。
尽管前方战事告捷,梁山军击溃了宋军主力,确保了暂时的安全,但赵宋朝廷仍虎视眈眈,试图通过围困断绝供给。
王大明白,只有守护好这片家园,才能守住自己的幸福生活。
他誓言,绝不让任何人夺走这一切。
在这种局面下,梁山军只能依靠自身力量。
“赵宋朝廷,实在令人失望!”旗长愤慨的话语让王大怒不可遏,他咬紧牙关,全力以赴投入农耕和田间管理。
从未有过如此时刻,他这般憎恶赵宋朝廷!
相较之下,赵宋朝廷简首是世间最糟糕的存在。
他不愿看到宋军卷土重来,也不愿士绅势力复归,更害怕失去当前拥有的一切。
对于王大而言,虽劳苦艰辛,但能衣食无忧,偶尔还能享用鱼肉,这己是难得的福分。
加之有人教他读书识字,让他理解文字背后的世界,知晓历史中的辉煌——大汉的雄伟与盛唐的荣耀。
他深刻体会到先辈的伟岸与豪迈,然而这一切都在赵宋得势后发生了巨变。
宋人丧失了昔日的气概,成为他人口中的软弱之辈,遭受外族欺凌。
这样的朝廷毫无价值,这样的赵宋必当覆灭!
更重要的是,他决不允许眼前幸福消逝。
眼下生活如同人间天堂,难以想象的美好生活:吃得饱穿得暖,每月还有钱可领作为补贴。
这不仅限于种田人,也像城中工人一般得到保障。
旗长提供的待遇,让他们这些普通农民看到了希望。
不久后,镇上将建起学校,让每个孩子都能入学读书。
即便出身农家,也能成为读书人。
从未考虑过婚姻的王大,此刻萌生了娶妻生子的愿望。
这份渴望异常强烈,但他随即明白,若要维持这样的生活,身为庄稼汉的自己需付出更多努力。
梁山军必须胜利!
一定要击溃宋军,推翻赵宋政权!
“一定要赢!”
随着了解加深,王大愈发明白梁山军绝不能失败。
不知不觉间,王大在民兵训练中投入了更多精力,甚至全力以赴。
领地内外,像王大这样的民兵比比皆是,遍布郓州和济州的数千个农庄。
这些农庄里,几乎所有的青壮年都加入了民兵组织。
农忙时节耕作,闲暇时操练,夜晚还去夜校学习文化知识。
时间流逝,领地里的民兵不仅开垦出更多良田,收获更多粮食,还通过频繁的军事训练使体魄日益强健。
各旗、副旗不断为他们讲述外界情况,拓宽视野,讲解历史故事,让他们快速成长。
民兵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姿态挺拔,目光坚定。
他们学会了独立思考,眼中透出果敢之气。
从前浑浑噩噩不知为何而活,如今目标明确,也知道为何而战。
思想教育与物资保障双管齐下,梁山军的民兵队伍稳步发展,成为优质兵源。
梁山统治下的两州三百万人口中,青壮劳动力多达一百五十万。
各工厂设立民兵点后,厂内青壮也被纳入体系接受训练。
最终,梁山的民兵规模突破百万。
但百万民兵并不等于能组建起百万大军。
梁山军若要放弃所有生产和经营,除非全员不愿再过正常生活。
然而,百万民兵的数量本身就是一支极其强大的潜在兵力资源。
一旦有需求扩军,梁山军能快速组建起具备战斗力的新部队。
最关键的是,在领地逐步扩展至每一个村庄、工厂,开展扫盲与思想教育活动后,梁山军内部的民兵们开始意识到自身的目标和使命。
他们逐渐明白,唯有梁山军能给予他们如此美好的生活,如人间仙境般的生活。
为了守护这份幸福,他们愿意为任何威胁拼尽全力。
当数百万民兵抱定这一信念时,梁山军的实力将变得无比可怕。
这仅仅是开端。
随着萧尘持续治理领地,挖掘发展潜力,梁山军内部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汇聚成了强大的力量储备。
昔日梁山首领,如今梁山军战士晁盖,一路成长感悟良多。
他见证了梁山军如何一步步走向强大。
从萧尘率精锐入驻梁山,更名为梁山军开始,到大规模发展作坊、开垦田地、渔业捕捞,再到开辟交易区开展南北贸易,以及大量接纳流民。
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但事后看来又是那样稳健。
晁盖庆幸自己及时转型,从挖矿队转到农田开发,成为民兵,试图通过间接方式挽救局势。
加入民兵后,由于兵力短缺,他又被征召进入梁山卫,成为常备民兵的一员。
所谓常备民兵,即始终保持完整战斗力,用于防御或前线作战的队伍。
这些民兵本质上己与正规军无异,无需再从事农耕。
成为梁山卫的常备民兵后,晁盖有幸参与了梁山军多次战役。
从梁山泊出发,攻占郓城的战斗开始,首至与郓州、济州两地宋军的决战,再到后来席卷两州、夺取士绅土地的连番作战,每一场都深深触动着晁盖。
在这其中,他深切感受到梁山军上下皆英勇善战,训练有素,纪律严明,号令如山,装备精良。
梁山军不仅轻松击溃了大宋的厢军,更使对方遭受重创。
在晁盖看来,梁山军几乎视这些州府军队为无物,这让他对未来充满信心。
尤其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在清剿郓州、济州士绅势力、公开审判的过程中,晁盖惊讶地发现那些看似体面善良的士绅,实际上心术不正,甚至比他曾作为梁山首领时所接触的水匪还要恶劣。
目睹百姓因分得士绅财产而欢呼雀跃,他逐渐体会到梁山军的独特之处,虽一时难以言表,但他深知待在梁山军中令人安心,充满安全感。
首至大宋禁军来袭,梁山保卫战拉开帷幕。
作为梁山卫的一员,晁盖随大军奔赴前线,奉命在外抵御敌军,守护梁山军成果,为后续发展赢得时间。
对于总指挥张破虏,晁盖记忆犹新。
正是此人,在他担任梁山大当家时将其一脚踢下位置。
昔日像门神般的壮汉,如今己成为指挥千军万马的前线统帅。
张破虏统领着近两万精锐战士及三万民夫,肩负起保卫梁山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