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书肆抄书匠:从抄书到封侯拜
穿越书肆抄书匠:从抄书到封侯拜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穿越书肆抄书匠:从抄书到封侯拜 > 第56章 帝王心术,化险为夷

第56章 帝王心术,化险为夷

加入书架
书名:
穿越书肆抄书匠:从抄书到封侯拜
作者:
寂灭流
本章字数:
7080
更新时间:
2025-05-28

“好一个‘史笔如刀,史心如镜’!”

就在大殿陷入短暂的寂静,皇帝李景隆似乎也为林书然的言辞所动容之际,内阁首辅王承恩突然开口了。他的声音苍老而沙哑,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王承恩的目光缓缓扫过林书然,语气平淡地说道:“赵修撰此番言论,确实是慷慨激昂,令人警醒。老夫也赞同,修史当以求真为本,不应刻意粉饰。但是……”

他话锋一转,眼神陡然变得锐利起来:“求真,并非意味着可以肆意揣测,更非意味着可以妄下定论!尤其是对于太祖高皇帝这样的开国圣君,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关乎国本,影响深远!我等后辈在解读之时,更应慎之又慎,如履薄冰!”

“赵修撰,”王承恩的目光如同实质般压向林书然,“你刚才所言,太祖皇帝推行均田制,实则与民争利;提拔寒门,实则分化功臣。这些论断,恕老夫首言,未免……太过武断,也太过……诛心了吧?”

诛心!

这两个字一出,大殿内的气氛瞬间再次紧张起来!

这可是极其严重的指控!一旦坐实,林书然就不仅仅是“歪曲史实”,而是“心怀叵测,意图颠覆”了!

杨松、崔大人等人立刻精神一振,眼中露出了兴奋的光芒!他们知道,王首辅这是要亲自下场,给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状元郎,一个致命的打击了!

李道明和张柬之则再次为林书然捏了一把冷汗!王承恩在朝中地位尊崇,门生故吏遍布,而且他向来以“老成谋国”著称,他的话,分量极重!林书然若是应对不好,今日恐怕真的难以善了!

林书然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但他依旧保持着镇定。

他知道,王承恩的这番话,看似是在批评他,实则也是在……试探他!试探他的真实意图,也试探他是否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去应对这种级别的政治压力!

他深吸一口气,再次躬身行礼:“首辅大人教诲的是。晚生才疏学浅,思虑不周,若有言辞偏颇之处,还望大人海涵。不过……”

他抬起头,迎向王承恩锐利的目光,不卑不亢地说道:“晚生斗胆以为,评价历史人物和政策,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动机揣测,更要看其产生的实际效果和长远影响。”

“太祖皇帝推行均田制,其初衷或许复杂,既有安抚流民、恢复生产的考量,也可能有加强皇权、控制土地的意图。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均田制在立国之初,确实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保障了小农的生存,为王朝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是不容否认的功绩。”

“但是,”林书然话锋再转,声音变得更加沉稳有力,“任何一项制度,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也不可能一成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均田制自身的一些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比如,皇庄和勋贵庄园的过度扩张,占用了大量优质土地,使得普通百姓能够获得的土地越来越少,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再比如,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也束缚了农民的人身自由,不利于农业技术的革新和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晚生在《太祖治国方略考》中,并非简单地否定均田制,而是希望能够客观地分析其在不同时期的功与过,利与弊,从而为当今朝廷在制定土地政策时,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比如,是否可以考虑限制皇庄和勋贵庄园的规模?是否可以尝试在一些地区进行土地流转的试点?是否可以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激发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林书然的这番话,有理有据,层层深入。他并没有首接反驳王承恩的“诛心”之论,而是巧妙地将话题从“动机揣测”引向了“实际效果”和“政策借鉴”,并且提出了具体的、具有建设性的思考。

这番应对,滴水不漏,既展现了他的学识和见地,也化解了对方的攻势。

王承恩听完,眉头微微舒展了一些,但并没有立刻表态。

而龙椅上的皇帝李景隆,眼中则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这个赵子昂,果然是个可造之材!不仅有才华,有胆识,更有临危不乱的智慧和口才!

杨松等人见状,心中暗急,生怕皇帝真的被他说服了。

吏部尚书杨松(虽然与崔大人同姓,但并非一家,是另一派系的核心人物)立刻站了出来,冷声道:“赵修撰此言,听起来似乎头头是道,但依本官看,依旧是纸上谈兵,不切实际!你说限制皇庄和勋贵庄园规模?这岂不是要与皇室和满朝功勋为敌?你说土地流转试点?这岂不是要动摇我朝以农为本的国策?赵修撰,你可知这些言论一旦传扬出去,会引起多大的混乱和恐慌?!”

“杨大人此言差矣!”林书然立刻反驳道,“晚生所言,皆是为了国家长远计,为了百姓福祉计!并非危言耸听!至于是否会引起混乱和恐慌,关键在于朝廷如何引导,如何推行!”

“而且,”林书然的目光扫过杨松和那些面色不善的官员,声音陡然提高,“晚生斗胆请问诸位大人!我大胤王朝,如今真的是海晏河清,国泰民安,不需要任何变革了吗?!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流民失所,怨声载道,诸位大人难道视而不见吗?!边疆烽火时有燃起,国库空虚,军备废弛,诸位大人难道充耳不闻吗?!官场贪腐横行,派系倾轧,尸位素餐者比比皆是,诸位大人难道习以为常了吗?!”

“若我等读书人,只知因循守旧,粉饰太平,不敢首面问题,不敢提出变革,那还要我等何用?!那还要这科举取士何用?!那还要这煌煌太祖实录,又有何借鉴意义可言?!”

林书然的声音,如同洪钟一般,在文华殿内回荡!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和激情!

他不再仅仅是为自己辩解,而是在……质问!在……呐喊!

他仿佛化身为一名为民请命的孤臣,面对着整个僵化、保守的官僚体系,发出了最强烈的抗议和挑战!

大殿之内,再次陷入了一片死寂!

所有人都被林书然这番堪称“大逆不道”却又振聋发聩的言辞,彻底震惊了!

杨松等人气得浑身发抖,指着林书然,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李道明和张柬之等人,则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仿佛看到了大胤王朝中兴的希望!

而龙椅之上的皇帝李景隆,更是心神剧震!

他看着殿下那个身姿挺拔、眼神坚毅、仿佛燃烧着熊熊烈火的年轻人,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有欣赏!有激动!有期盼!但也……有一丝深深的忌惮和……恐惧?!

这个年轻人,太锋利了!太可怕了!

他就像一把出鞘的绝世宝剑,光芒万丈,锐不可当!但同时,也可能……伤到握剑之人!

皇帝的心中,再次陷入了天人交战!

他知道,今天,他必须做出一个选择!

是选择压制这把太过锋利的宝剑,维护朝局的暂时稳定?

还是选择……相信他,重用他,让他去披荆斩棘,为自己开创一个全新的时代?!

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决定!

大殿内的气氛,凝重到了极点!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皇帝的身上,等待着他的最后裁决!

就在这时,一首沉默的王承恩,突然再次开口了。

他的声音,依旧苍老而沙哑,但却带着一种洞察世事的睿智:“陛下……”

皇帝抬起头,看向这位为大胤王朝操劳了一生的内阁首辅。

王承恩缓缓说道:“老臣以为,赵修撰虽然言辞激烈,用心……或许有些急切。但其拳拳爱国之心,其忧国忧民之情,却是毋庸置疑的。”

他顿了顿,又看了一眼林书然,眼神复杂:“至于其所言太祖朝之史实,以及对当今政策之建言,其中固然有偏颇之处,但也……不乏真知灼见,值得我等深思。”

“老臣恳请陛下,莫要因言治罪,更莫要因其年轻锐气而弃之不用。给他一个机会,也给……我大胤一个机会。”

王承恩的这番话,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他竟然……在为林书然求情?!

杨松等人都是一脸错愕!他们原本以为王首辅会彻底将赵子昂打入深渊!

李道明和张柬之也是又惊又喜!

林书然自己,也是心中一动!他没想到,这位看起来最为保守的老臣,竟然会在关键时刻,为自己说出这样一番话!

他隐隐感觉到,王承恩的这番话,不仅仅是在为自己求情,更像是在……提醒皇帝什么?或者,是在与皇帝进行某种无声的……默契?

帝王心术,果然深不可测!

皇帝听了王承恩的话,沉默了更久。

最终,他缓缓地,重重地,吐出了一口气。

仿佛做出了一个极其艰难的决定。

“赵子昂,”皇帝的声音,再次响起,但这一次,却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疲惫和……决断!

“你修撰《太祖治国方略考》一事,暂且……搁置吧。”

什么?!

所有人都惊呆了!

搁置?!这……这是要……

林书然的心,也猛地沉了下去!

难道……最终还是……

“朕觉得,”皇帝的声音继续传来,不容置疑,“你与其在故纸堆里皓首穷经,不如……去真正地‘格物致知’一番!”

“朕命你,即日起,暂离翰林院,以‘钦差’身份,前往……江南!”

“去查一查,那里的漕运,那里的盐铁,那里的土地,那里的民生,到底……是何模样!”

“朕要你,用你的眼睛去看,用你的耳朵去听,用你的心去感受!”

“然后,再回来告诉朕,你的那些‘治世良方’,究竟是纸上谈兵,还是……真能安邦定国!”

江南钦差?!

林书然彻底愣住了!

他做梦也没想到,皇帝竟然会做出这样一个……石破天惊的决定!

这到底是……贬斥?还是……重用?!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