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启航”的初试
周会上的那场“推荐”风波过后,办公室里关于“启航计划”名额的议论暗流汹涌了好几天。
林晚星能“听”到赵娜娜私下里没少跟其他老同事抱怨,字里行间都是对她的不满和对名额的觊觎。
李莉则摆出一副“公正无私”的姿态,对谁也不偏袒,实则在心里乐见其成,巴不得她们斗得更厉害些,好让她坐收渔翁之利。
林晚星对此一概不理,依旧按部就班地做着自己的工作,同时默默地搜集着关于“启航计划”选拔的所有公开信息。
她知道,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一周后,部门推荐人选终于定了下来。
出乎一些人的意料,也让赵娜娜等人扼腕不己的是,李莉最终还是将林晚星的名字报了上去。
当然,这不是因为李莉转了性。
林晚星“听”到了她更为深远的盘算:
【与其推荐赵娜娜那种没什么真本事,只会抱怨的老油条,让她去集团丢我们部门的脸,还不如让林晚星这丫头去试试。
她要是真选上了,那是她运气好,我作为推荐人脸上也有光,还能在张副总面前卖个好。
要是选不上,那也是她自己能力不行,正好让她认清现实,以后也能安分点。
最重要的是,这丫头最近锋芒太露,让她去参加这种高强度的选拔,也能分散分散她的精力,免得她在部门里太碍眼。】
林晚星拿到推荐表的时候,只淡淡地说了声“谢谢李主管”,心中却是一片了然。
李莉的小算盘,她清楚得很。
不过,无论对方出于何种目的,这个机会,她抓住了。
“启航计划”的选拔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
笔试内容涵盖了逻辑思维、案例分析、时事政策以及企业文化等多个方面,据说是集团人力资源部请了外部专家专门设计的,难度不小。
笔试当天,林晚星提前来到了集团总部的大培训室。
能容纳上百人的考场己经坐了不少来自不同分公司、不同部门的年轻面孔,个个神情严肃,带着几分紧张和期待。
【这次一定要好好发挥,争取进入面试!】
【听说题目很难,不知道能不能应付得来……】
【要是能选上,以后在公司的发展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各种各样的心声交织在一起,像一张无形的网,充满了竞争的张力。
林晚星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
她并没有急着去“听”每个人的想法,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调整着呼吸,试图让大脑保持在最清醒、最专注的状态。
试卷发下来,林晚星大致浏览了一遍。
题目确实如传闻中那样,覆盖面广,且有不少开放性题目,很考验应变能力和知识储备。
她拿起笔,开始认真答题。
在逻辑推理部分,她发现自己的读心术帮不上太大的忙,只能依靠平时的积累和清晰的思路。
但在案例分析和论述题上,这个能力的优势便显现出来了。
当她看到一个关于“如何提升团队凝聚力”的案例分析题时,她不仅思考了常规的管理学方法,还下意识地开启了读心术,去“感受”题目描述中那些虚拟角色的“潜在诉求”和“不满”。
【如果我是这个案例里的基层员工,我最希望领导能做到……】
【这个方案看似完美,但忽略了执行层面的实际困难……】
虽然是虚拟的案例,但出题人设计题目时,必然会代入一些普遍的职场心理和人性考量。
林晚星通过“读取”这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绪倾向”,让她的答案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多了几分人情味和可行性。
她的论述角度也因此更加新颖和全面。
在最后的企业文化论述题上,题目是“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公司‘创新、协作、担当’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林晚星的脑海中不由浮现出苏辰在培训会上认真提问的身影,以及他内心那些纯粹的、对工作精益求精的思考。
她将这份感触融入笔端,写下了自己对“协作”的理解——真正的协作,不仅仅是流程上的配合,更是源于每个人对专业的热忱和对共同目标的追求,是心与心的共鸣与激荡。
写到这里时,她甚至能清晰地“听”到自己内心深处涌起的一股真诚的认同感。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林晚星全神贯注,下笔如有神。
她不再刻意去“听”周围人的心声,而是将读心术化为一种首觉,一种对问题本质更深层次的洞察。
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林晚星放下笔,轻轻吁了口气。
她检查了一遍答卷,虽然不知道结果如何,但她己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走出考场时,她看到赵娜娜也夹在人群中,脸色有些难看,正和另一个参考者小声抱怨着什么。
【这题目也太偏了吧!好多都不知道从哪儿下笔,肯定没戏了。林晚星那丫头,不知道考得怎么样,看她刚才那副胸有成竹的样子,真是气人!】
林晚星与她擦肩而过,只当没听见。
一周后,笔试成绩公布。
林晚星的名字,赫然出现在了通过名单的前列。
她的综合得分,在所有参考者中名列第三。
这个结果,不仅让赵娜娜等人大跌眼镜,连李莉在看到成绩时,眼神中也充满了难以置信的震惊。
【这……怎么可能?!她一个新人,笔试成绩居然这么高?难道是运气好,蒙对了不少题?】
李莉内心的惊讶与不甘交织着。
林晚星拿着成绩单,脸上露出了平静而自信的微笑。
这不是运气,这是实力,是她独特能力与不懈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启航”的第一步,她迈得坚实而漂亮。
接下来,就是更具挑战性的面试环节了。
(第六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