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国学智慧
华夏国学智慧
当前位置:首页 > 同人 > 华夏国学智慧 > 第86章 通脱与本色:论人格的纯粹境界

第86章 通脱与本色:论人格的纯粹境界

加入书架
书名:
华夏国学智慧
作者:
allanliuqi
本章字数:
2126
更新时间:
2025-05-27

"无执滞心,才是通方士;有做作气,便非本色人。"这句古训如一泓清泉,映照出人格修养的两重境界:一是不固执己见的通达,二是不矫揉造作的本真。这两者看似不同,实则同出一源,都是心灵自由的体现,共同构成了理想人格的完整图景。

无执之心者,如行云流水般灵动自如。庄子笔下"庖丁解牛"的故事中,庖丁"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正是摆脱了形式束缚后的自由境界。北宋苏轼历经政治沉浮,却能写出"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超然诗句;明代王阳明被贬龙场,反在此悟出"心即理"的哲学真谛。他们的共同点在于能够超越具体境遇的局限,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人生变数。法国思想家蒙田在《随笔集》中写道:"最伟大的事就是做自己生命的主人。"这种主人翁意识,不是固执地控制一切,而是灵活地适应变化,在变动中保持内心的平衡。就像竹子,中空而有节,故能随风摇曳而不折。

本色之人,如璞玉浑金般自然天成。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唐代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展现的都是不加修饰的真人品格。明代思想家李贽提倡"童心说",认为人应该保持婴儿般的纯真状态。俄国文豪托尔斯泰晚年放弃贵族生活,像农民一样劳作,追求的就是这种本真的生存状态。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称之为"本己性",即摆脱社会面具后的真实自我。在这个充斥着人设与包装的时代,社交媒体上的精修照片与刻意营造的形象比比皆是,使得"做自己"反而成为最奢侈的追求。而那些真正打动人心的,往往是如袁隆平田间劳作的朴实身影、钟南山高铁餐车上疲惫睡颜的不经意瞬间。

通脱与本色,实为心灵自由的一体两面。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执着;"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困惑;最终回归"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生命。这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正是从执滞到通达、从做作到本真的精神旅程。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这种认知后的回归,不是简单的倒退,而是历经洗涤后的纯粹。

当代社会信息过载、价值多元,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种通脱与本色的品质。既不固守成见而能与时俱进,又不随波逐流而保持真我。像宋代大儒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既能适应环境,又不被环境所改变。这种境界的达成,需要我们不断剥离外在的束缚与伪装,回归心灵的本来状态。正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所描绘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唯有去除执滞之心,方能显露天性;唯有摒弃做作之气,才能回归本真。这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永恒智慧,也是现代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根基。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