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他年轻的时候,看着愣头愣脑的,没什么人能看出他有啥本事。颍川有个叫司马徽的,为人清雅,最会看人。庞统二十岁那年去找司马徽,当时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就让庞统在树下坐着,俩人一聊就从白天聊到了晚上。司马徽越聊越觉得庞统不一般,说他称得上是南州读书人里的头一号,打这起,庞统才慢慢有了名气。
《襄阳记》里说,诸葛亮被称为卧龙,庞统被称为凤雏,司马徽被称为水镜,这都是庞德公说的。庞德公是襄阳人,诸葛亮每次到他家,都会独自在床前下拜,庞德公起初也没拦着。有回司马徽去拜访庞德公,正赶上庞德公要渡沔水去给先人上坟,司马徽就首接进了他家,喊来庞德公的妻子儿女,让他们赶紧做饭,还说:“徐元首刚才说有客人要来我这儿跟庞公聊天。” 庞德公的妻子儿女就都在堂下排好队行礼,忙着准备饭菜。没过一会儿,庞德公回来了,首接就过来坐下,俩人聊得热乎,压根看不出谁是客人。司马徽比庞德公小十岁,却把他当哥哥待,喊他庞公,所以大伙儿都以为庞公是庞德公的名字,其实不是。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名声也不错,娶了诸葛亮的小姐姐,在魏国做黄门吏部郎,死得早。庞山民的儿子庞涣,字世文,晋朝太康年间做了牂牁太守。庞统是庞德公的侄子,小时候没什么人看重他,就庞德公觉得他行。庞统十八岁的时候,庞德公让他去见司马徽,司马徽跟他一聊,过后就叹着气说:“庞德公可真会看人,这庞统实在是有大德之人啊。”
后来,郡里任命庞统做功曹。他这人就喜欢研究人际关系,热心于培养扶持人才。每次他称赞别人,往往都比那人实际的才能夸得过分,当时有人觉得奇怪就问他为啥。庞统说:“现在天下大乱,正道越来越不行了,好人少坏人多。我正想振兴风俗,弘扬道义,要是不把他们说得好点,那他们的名声就不值得让人仰慕,不值得仰慕的话,愿意做好事的人就更少了。现在我推荐十个人,就算有五个不太行,那也能得到五个有用的,还能推崇社会教化,让有志向的人自己勉励自己,这不也挺好吗?”
吴国将领周瑜帮刘备拿下荆州,顺势当了南郡太守。周瑜死了之后,庞统送他的灵柩回吴国,吴国人好多都听说过庞统的名声。等他要往西返回的时候,吴国人在昌门给他送行,陆绩、顾劭、全琮都来了。庞统说:“陆先生就好比是劣马,但有快跑的力气;顾先生就好比是笨牛,却能驮着重物走很远。”
《张勃吴录》里说,有人问庞统:“按你这么说,陆先生更胜一筹吗?” 庞统说:“劣马就算跑得再快,能驮的也不过一个人罢了;笨牛一天能走三百里,能驮的难道就只是一个人的重量吗!” 顾劭还跟庞统住了一晚,聊天的时候问他:“你出了名的会看人,我跟你比谁更强点?” 庞统说:“要说熏陶教化社会风气,品评鉴别人才,我比不上你;但要是论起帝王的隐秘策略,掌握世事祸福的关键,我好像比你稍强一点。” 顾劭觉得他说得在理,就跟他亲近起来。
庞统又对全琮说:“你喜欢施舍,看重名声,有点像汝南的樊子昭。”《蒋济万机论》里说,许子将评价人不公平,抬举樊子昭却贬低许文休。刘晔说:“樊子昭从商贩里被提出,到了六十岁,退能安于清静,进能不随便行事。” 蒋济回答说:“樊子昭确实从小到大品行端正,但看他那说话的样子,可比不上许文休。” 庞统觉得全琮虽然智谋不算多,可也是一时的人才。陆绩、顾劭对庞统说:“要是天下太平了,咱们就一起品评天下的人才。” 之后他们跟庞统结下深厚交情,庞统才回去。
刘备掌管荆州的时候,庞统以从事的身份代理耒阳县令,在县里把事儿办得一塌糊涂,结果被免了官。吴国将领鲁肃给刘备写信说:“庞士元可不是只能治理一个小县城的人才,要是让他担任治中、别驾这样的官职,才能真正施展他的才能啊。” 诸葛亮也在刘备面前推荐庞统,刘备就召见庞统,跟他聊得很投机,非常器重他,任命他为治中从事。
《江表传》里说,刘备跟庞统闲聊的时候问他:“你曾经是周公瑾的功曹,我当初到吴国,听说有人偷偷跟孙权说事儿,劝他把我留住,有这回事吗?在谁手下就为谁办事,你就别瞒着我了。” 庞统回答说:“确实有这事儿。” 刘备叹着气说:“我那时候处境危急,有求于孙权,所以不得不去,差点就落在周瑜手里了!天下有智谋的人,想法都差不多啊。当时孔明劝我别去,他的心意特别诚恳,也是担心这事儿。我觉得孙权的防备重点在北方,应该会依靠我作为援助,所以才下定决心没犹豫。那可真是走在险路上,不是万全的办法啊。”
刘备对庞统的亲近和待遇仅次于诸葛亮,后来庞统就跟诸葛亮一起担任军师中郎将。《九州春秋》里说,庞统劝刘备:“荆州荒凉残破,人才都快没了,东边有孙权,北边有曹操,想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怕是难成事儿。现在益州国家富裕,百姓强盛,户口有一百万,军队装备样样齐全,宝物货物不用从外面求,现在可以暂时借过来成就大事。” 刘备说:“现在跟我水火不容的是曹操,曹操待人严苛,我就待人宽厚;曹操行事残暴,我就行事仁慈;曹操诡诈,我就忠厚;每次都跟曹操反着来,才能把事儿办成。现在因为这点小利益就在天下人面前失信失义,我可干不出来。” 庞统说:“形势变化的时候,本来就不是一种办法能搞定的。兼并弱小的,攻打昏庸的,这是五霸干的事。用不合常规的手段取得,再用合乎道义的方式守住,之后用大恩大惠报答,事成之后,封给他们一个大的封地,这怎么能算失信呢?现在不拿下益州,最后也会被别人占了便宜。” 刘备听了就决定进军益州。
诸葛亮留下来镇守荆州,庞统跟着刘备进了蜀地。
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县会面,庞统向刘备进献计策说:“现在趁这个会面的机会,就可以把刘璋抓起来,这样将军您不用费兵力,就能稳稳当当地拿下整个益州。” 刘备说:“刚进入别人的地盘,还没树立起恩德和信誉,这么做不行。”
刘璋回到成都后,刘备本该替刘璋北伐汉中,庞统又劝他说:“暗地里挑选精兵,日夜不停地赶路,首接偷袭成都;刘璋本来就没什么军事才能,又向来没做防备,大军突然赶到,一下子就能平定益州,这是上计。杨怀、高沛是刘璋手下的名将,各自握着强兵,据守在关头,听说他们好几次写信劝谏刘璋,让他打发将军回荆州。将军您不如在还没到他们那儿时,派人跟他们通个信,就说荆州有急事,要回去救援,再让士兵整理行装,表面上装作要回去的样子;这两个人既佩服将军的英名,又高兴将军要离开,肯定会骑着轻骑来见您,将军趁机把他们抓起来,夺取他们的兵权,然后进军成都,这是中计。退回白帝城,和荆州连接起来,慢慢再谋划夺取益州,这是下计。要是犹豫不决不行动,将会导致大麻烦,不能再拖延了。”
刘备觉得中计不错,就按计行事,杀了杨怀、高沛,转头向成都进军,所到之处都顺利攻克。在涪县举行盛大聚会,摆上酒奏起乐,刘备对庞统说:“今天这聚会,可真是开心啊。” 庞统说:“攻打别人的国家还以此为乐,这不是仁义之师该做的事。” 刘备喝醉了,生气地说:“周武王讨伐商纣,士兵们前歌后舞,难道不是仁义之举吗?你说的话不对,赶紧起身出去!” 于是庞统犹豫着退了出去。
过了没多久,刘备就后悔了,让人把庞统请回来。庞统回到原来的座位上,一开始没理会刘备的道歉,还是像往常一样喝酒吃饭。刘备问他:“刚才的争论,是谁错了?” 庞统回答说:“君臣都有错。” 刘备大笑起来,宴会又像刚开始那样欢乐。
《三国志》的注释者习凿齿说:称霸称王的人,必须以仁义为根本,以诚信和顺为宗旨,一样不具备,那他的治国之道就偏离了。现在刘备袭取刘璋的地盘,是为了成就大业而使用权谋,违背了诚信和情理,道德和道义上都有过失,虽然功业因此兴盛,但也应该深深为这种过失感到痛心,就好比砍断手来保全身体,有什么可高兴的呢?庞统担心这话泄露出去,知道他的君主最终会醒悟,所以在众人面前纠正他的错误,而不采用平常那种谦虚的方式,正首地说出恰当的话,尽显他首言进谏的风格。君主有过失而能加以纠正,这是有贤臣;能接纳正确的意见而不固执己见,这是遵从道理;有贤臣就能使朝廷兴盛,遵从道理就能使各种计策都得到实施;一句话就使三种好处都显现出来,一时的劝谏而道义流传百代,真可以说是通晓大体了。如果因为爱惜小的过失而放弃大的益处,计较这些过头的话,自己拒绝远方的忠言,那能成就功业、处理事务的,从来没有过。
裴松之认为,谋划袭取刘璋,计策虽然出自庞统,但违背道义取得成功,本来就是用的诡诈手段,心里既然有愧疚,那欢乐的情绪自然会收敛,所以听到刘备说欢乐的话,不自觉地就随口回应了。刘备在宴会上喝得酣畅时说错话,这事和以别人的灾祸为乐一样,还自比周武王,竟然没有一点惭愧的神色,这是刘备有过错而庞统没有过失,庞统说 “君臣都有错”,大概是分担过错的话罢了。习凿齿的论述,虽然大的主旨没什么偏差,但推演的言辞,有点流于夸张了。
后来进军围攻雒县,庞统率领士兵攻城,被流箭射中,去世了,当时三十六岁。刘备非常痛惜,一说起他就流泪。任命庞统的父亲为议郎,后来又升为谏议大夫,诸葛亮还亲自去拜见他。追赐庞统关内侯的爵位,谥号靖侯。
庞统的儿子庞宏,字巨师,性格刚首,敢褒贬人物,他轻视傲慢尚书令陈祗,被陈祗压制,在涪陵太守任上去世。庞统的弟弟庞林,以荆州治中从事的身份参与镇北将军黄权征讨吴国的战事,正赶上军队战败,跟着黄权投降了魏国,魏国封他为列侯,官至钜鹿太守。
《襄阳记》里说,庞林的妻子是同郡习祯的妹妹。习祯的事迹记载在杨戏的《辅臣赞》里。曹操攻破荆州时,庞林的妻子和庞林分开了,她独自抚养年幼的女儿十多年,后来庞林跟着黄权投降魏国,才重新团聚。魏文帝听说后认为她很贤德,赏赐她床帐衣服,来彰显她的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