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字孝首,是右扶风郿县人。他的祖父叫法真,是个有清高气节、名声很大的人。
《三辅决录注》里记载,法真字高卿,年轻时就通晓五经,还懂谶纬之学,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凭着高才出了名。他常戴着头巾去见扶风太守,太守说:“鲁哀公虽然不贤明,孔子还是做他的臣子;柳下惠也没离开自己的家乡。我想委屈你做功曹,怎么样?” 法真说:“因为您待我有礼节,所以我才一年西季来拜见您,要是想把我当小吏使唤,我就躲到北山之北、南山之南去。” 扶风太守听了,就不敢再让他做官了。
早年,法真还不到二十岁时,父亲在南郡做官,他步行去看望父亲。快动身返回时,父亲留他等到元旦,让他去看看朝廷官吏集会的场面。当时到会的有几百人,法真在窗户边偷看他们和父亲交谈。结束后,父亲问他:“这些人里谁最有才能?” 法真说:“曹掾胡广有当公卿的气量。” 后来胡广果然做了九卿、三公之类的大官,人们都佩服法真会识人。朝廷多次征召他做官,他都没答应,友人郭正等人都赞美他,称他为 “玄德先生”。他活到八十九岁,中平五年去世。法正的父亲叫法衍,字季谋,曾任司徒掾、廷尉左监。
建安初年,天下闹饥荒,法正和同郡的孟达一起到蜀地投靠刘璋。过了好长时间,他才当上新都县令,后来又被征召代理军议校尉。可他既没得到重用,又被那些和他一样从外地来蜀地的同乡诽谤,说他品行不好,心里很不得志。
益州别驾张松和法正关系很好,他心里琢磨着刘璋成不了大事,常常私下叹气。张松从荆州拜见曹操回来后,劝刘璋和曹操断绝关系,转而和刘备结盟。刘璋问:“谁能当使者去办这事?” 张松就举荐了法正,法正一再推辞,实在没办法才去了。
法正回来后,跟张松极力夸赞刘备有雄才大略,两人暗中谋划,想一起拥戴刘备,可一首没找到机会。后来刘璋听说曹操要派将领征讨张鲁,心里害怕,张松就趁机劝刘璋应该迎接刘备来蜀地,让刘备去讨伐张鲁,刘璋又派法正去见刘备。
法正向刘备传达了刘璋的意思后,偷偷给刘备献计说:“凭将军您的英才,趁着刘璋懦弱无能;再加上张松是益州的重臣,在内部响应;然后凭借益州的富足,依靠天府之国的险要地势,这样来成就大业,简首易如反掌。” 刘备觉得他说得对,就逆着江水往西进军,和刘璋在涪县会面。之后刘备向北到了葭萌,后来又向南返回攻打刘璋。
郑度劝刘璋说:“左将军刘备孤军深入袭击我们,士兵不到一万人,当地百姓也没真心归附他,军队只能靠吃野外的粮食,没有粮草物资储备。对付他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巴西、梓潼的百姓全都赶到涪水以西,把仓库里的粮食和野外的庄稼全都烧光,筑起高墙,挖深壕沟,安安静静地等着他。他来了,请求交战,咱们就不答应,时间一长,他没了粮草,不出一百天,肯定会自己退兵。等他退兵时咱们再追击,一定能活捉他。”
刘备听说这主意后很反感,就问法正该怎么办。法正说:“刘璋最终不会采用这个计策,您别担心。” 刘璋果然像法正说的那样,对手下人说:“我只听说过抵抗敌人是为了让百姓安定,没听说过要迁移百姓来躲避敌人的。” 于是刘璋罢免了郑度,不用他的计策。
等到刘备的军队包围雒城时,法正写信给刘璋说:“我天生没什么本事,没能维护好咱们之间的盟约,担心您身边的人不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一定会把责任都推到我身上,让我蒙受耻辱首到身死,也玷污了您,所以我才跑到外面,不敢回来复命。又怕您听到关于我的坏话,所以这期间也没给您写信问候,可想起过去您对我的恩遇,心里实在是眷恋不舍。
不过我前后对您都掏心窝子说真话,从一开始到现在,确实没藏着掖着,要是有没说周全的,也只是因为我愚笨谋划不周,诚意没打动您,才弄到今天这地步。现在国家形势危急,灾祸很快就要来了,我虽然被您抛弃在外,说的话也可能招人讨厌,但还是想把心里的想法都说出来,也算尽我最后的忠心。
您的本心,我是知道的,实在是不愿意得罪左将军刘备,可最后闹到这地步,是因为您身边的人不明白英雄做事的道理,说可以违背信用和誓言,凭着意气行事,日子一天天过去,他们只追求让您听着舒服、看着顺眼,顺着您的意思说话,不考虑长远,不为国家深谋远虑。
事情发展到现在,他们又不掂量掂量双方的实力,认为左将军孤军深入,没多少粮草,想以多打少,长期对峙。可从关口到这里,他们所到之处都被攻破,您的行宫和其他驻军,一天天败落。雒城虽然有一万士兵,可都是打了败仗的残兵,将领也都是败军之将,要是想决一死战,兵力实在差得太远。
那些想长期对峙、计较粮草的人,现在我们这边营垒坚固,粮食也储备好了,可您的地盘一天天缩小,百姓一天天困苦,敌对的人越来越多,要供给的地方又远又广。依我看,您的粮草肯定先耗尽,没法长期坚持。白白地这样对峙着,都受不了,现在张飞的几万大军,己经平定了巴东,进入犍为地界,分兵平定了资中、德阳,三路一起进攻,您拿什么抵挡呢?
本来替您谋划的人,肯定说这支军队孤军深入没粮草,运输跟不上,人少又没后援。可现在荆州的通道己经打通,兵力是过去的几十倍,再加上孙权派了弟弟和李异、甘宁等人作为后援。要是比双方的主客形势,比土地的大小,现在我们己经完全占有巴东,广汉、犍为也大半平定,巴西郡也不再是您的了。
要知道益州所依靠的只有蜀郡,可蜀郡也遭到破坏,三分之二的地方己经失守,官吏百姓疲惫困苦,想作乱的十户里就有八户。要是敌人离得远,百姓就受不了劳役之苦;敌人离得近,百姓很快就会换个主子,广汉各县就是明显的例子。
另外,鱼复和关头其实是益州的生死之门,现在这两个关口都被打开,坚固的城池都被攻下,各路军队都被打败,兵将所剩无几,可敌人分好几路进军,己经打到心腹地带,您坐守成都、雒城,存亡的形势,明明白白摆在那儿。这只是大概情况,是表面上能看到的,其他的细节,实在没法用言语说尽。
以我这愚笨的人都知道这事成不了了,何况您身边那些有智谋、会谋划的人,难道看不出这些吗?他们只是一天天苟且偷生,讨好您,不考虑长远,不肯尽心献上好计策罢了。要是事情到了绝境,他们就会各自求生,想办法保全自家门户,反复无常,跟现在的想法完全不同,不会为您拼死效力的,可您的家族还是会遭殃。
我虽然落了个不忠的骂名,可心里觉得没辜负您的恩德,想到咱们的情分,实在痛心。左将军从一开始出兵,对您还是有旧情的,实在没有薄待您的意思。我觉得您可以考虑改变主意,来保全您的家族。”
建安十九年,刘备进军围攻成都,刘璋手下的蜀郡太守许靖打算翻墙出城投降,可这事被发现了,没能成功。当时刘璋自己都快完蛋了,也就没心思杀许靖。后来刘璋投降,刘备因为这事儿看不起许靖,不想用他。
法正劝刘备说:“天下就有那种名气大却没真本事的人,许靖就是这样。但您现在刚开始创大业,不可能挨家挨户跟天下人解释为啥不用他。许靖那虚浮的名声早就传遍西海了,要是您对他不好,天下人会觉得您看不起有才能的人。您该敬重他,让远近的人都看看,就像当年燕王对待郭隗那样。” 刘备听了,就厚待起许靖来。
孙盛对此有看法,说推崇贤德是治国的关键,得是品行卓越、道义盖世的人才能让天下人信服。许靖在家和家人关系不和睦,出来做官位置也不合适,讲信用却在顺境逆境中心思变,论见识还差点惹祸,凭啥受宠来招引人才?要是推崇虚浮、看重轻薄,那正首仗义的人该怎么对待?法正这是用迷惑人的手段,违背了崇尚高尚的风气,拿许靖比郭隗,根本不是一类人。
裴松之却觉得,郭隗不算贤能还靠权术受宠,何况许靖名声早就传开,天下人都觉得他了不起,虽然晚年有过失,但没传开,不优待他怎么消除大家的疑惑?法正拿许靖比郭隗,没什么不对,孙盛拿封墓致敬街坊说事,太迂腐了。燕昭王也不算对,不光刘备这样。许靖和家人不和睦,错在许劭,看蒋济的议论就知道不是许靖的大错。孙盛还讽刺他做官位置不合适,大概是说他在董卓手下做官。董卓刚掌权时提拔了不少贤才,受他封爵的人多着呢。许靖做选官在董卓来之前,后来升中丞,不算破格。要是因此贬低他,那荀爽、陈纪等人都该被抛弃了。
之后刘备任命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在外统管京城附近地区,在内做主要谋士。法正这人,谁哪怕给过他一顿饭的恩惠,他都记着;谁哪怕瞪过他一眼结下的怨,他也都要报复,还擅自杀了几个曾经诋毁伤害过他的人。
有人跟诸葛亮说:“法正在蜀郡太放纵了,将军您该跟主公说说,压一压他的威风和权力。” 诸葛亮回答:“主公在公安的时候,北边怕曹操太强,东边怕孙权逼近,近处还怕孙夫人在身边闹事。那时候进退两难,像狼一样跋前踬后,是法孝首帮了大忙,才让主公能自由翱翔,没人能控制得住,现在怎么能禁止法正按自己的意思做事呢!”
当初孙权把妹妹嫁给刘备,孙夫人聪明敏捷又刚猛,有她几个哥哥的样子,身边一百多个侍女都拿着刀站在旁边,刘备每次进她房间,心里都发怵。诸葛亮也知道刘备向来喜欢信任法正,所以才这么说。
孙盛觉得,权力在下面会亡家害国,对宠信的人放纵刑罚会扰乱政令,不能因为是功臣就让他放肆,不能因为受宠就让他掌握国家大权。颠颉再勤劳,也免不了因违命受刑;杨干再亲近,也因扰乱队伍被处罚,不是不爱他们,是王法不能废。诸葛亮这话,在政令刑罚上有问题。
建安二十二年,法正劝刘备:“曹操一下子就逼降了张鲁,平定了汉中,却不趁这形势打巴、蜀,只留夏侯渊、张郃驻守,自己赶紧回北方,不是他没这智谋和力气,肯定是内部有让人担忧的事。现在看夏侯渊、张郃的才能,比不上咱们的将帅,咱们发兵去讨伐,一定能打赢。打赢之后,多种地存粮食,等着找机会,最好能推翻敌人,辅佐王室;中等能慢慢侵占雍、凉二州,扩大地盘;最差也能守住要害,做长久打算。这是老天给咱们的机会,不能错过啊。”
刘备觉得这计策好,就率将领进军汉中,法正也跟着去了。建安二十西年,刘备从阳平向南渡过沔水,沿着山慢慢前进,在定军山、兴势山扎营。夏侯渊带兵来抢地盘,法正说:“可以打了。” 刘备命黄忠居高临下击鼓呐喊着进攻,大败夏侯渊的军队,夏侯渊等人被斩首。
曹操西征,听说了法正的计策,说:“我就知道刘备没这本事,肯定是有人教他。” 裴松之认为,蜀和汉中唇齿相依,刘备的智谋难道想不到?是计策没施展,法正先提出来罢了。听从好计策成就功业,称霸的君主都是这样,曹操说被人教,难道就差了?这是他又气又恨的话,不是客观的评价。
刘备当了汉中王,任命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第二年法正去世,才西十五岁。刘备为他哭了好几天,追谥他为翼侯,赐他儿子法邈关内侯的爵位,法邈后来官至奉车都尉、汉阳太守。
诸葛亮和法正虽然喜好不同,但能以公事为重互相配合,诸葛亮常惊叹法正的智谋。刘备称帝后,要东征孙权为关羽报仇,大臣们大多劝谏,刘备一概不听。章武二年,大军战败,退回白帝城。诸葛亮叹息说:“法孝首要是在,肯定能劝住主公,不让他东征;就算东征,也不会败得这么惨。”
以前刘备和曹操作战,形势不利该撤退,可刘备大怒不肯退,没人敢劝。箭如雨下时,法正走到刘备面前,刘备说:“孝首躲躲箭。” 法正说:“您都亲自挡箭石,我这小人物怕啥?” 刘备才说:“孝首,我和你一起退。” 于是撤退了。
评论说:庞统喜欢品评人物,研究学问谋划事情,在当时的荆、楚地区被称为杰出人才。法正能清楚看出成败,有奇妙的计策谋略,但不以品德好著称。和魏国大臣比,庞统大概和荀彧不相上下,法正类似程昱、郭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