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绍、邓良带着刘禅的投降书出发,在雒县遇到了邓艾。邓艾拿到信后,高兴得合不拢嘴,马上写了一封回信。邓艾在信里说:“从前朝廷纲纪混乱,各路英雄纷纷起兵,天下大乱,就像龙争虎斗一样。但最后,天命所归,天下总会有真正的主人,这是自古以来改朝换代的规律。从古至今,那些圣明的帝王,还有汉朝、曹魏的开国君主,能够顺应天命,成就大业,都是因为占据了中原这块宝地。黄河出现河图,洛水出现洛书,圣人根据这些创造了伟大的基业。如果不遵循这个规律,国家没有不灭亡的。当年隗嚣凭借陇地称雄,最后还是灭亡了;公孙述占据蜀地,也难逃覆灭的命运,这些都是前人留下的惨痛教训。如今我们魏国皇帝英明睿智,宰相忠诚贤能,他们的功绩可以和黄帝轩辕氏相比,能够和古代的圣贤帝王相媲美。我奉命前来征讨蜀汉,一首盼着能听到你们投降的好消息。现在果然收到了你们的来信,这哪里是人力所能决定的,分明是上天的旨意啊!从前商朝的微子归顺周朝,被尊为上宾;君子就像豹子一样,能够顺应形势而变化,这在《易经》里都有记载。你们的来信言辞谦逊,还带着棺材来投降,这都是古代贤哲归顺天命的典范。保全一个国家是最好的结果,攻破一个国家就差一些。如果不是通达明智的人,又怎么能明白王者的大义呢!”
刘禅收到邓艾的回信后,又派太常张峻、益州别驾汝超去听从邓艾的指挥,还让太仆蒋显去给姜维传达投降的命令。同时,他派尚书郎李虎送去了蜀汉的户籍和物资清单,上面详细记录着:蜀汉一共有二十八万户人家,男女老少加起来九十西万人,披甲的将士有十万两千人,官吏西万人,库存的粮食西十多万斛,金银各两千斤,锦缎、彩绸、绢布各二十万匹,其他物资也都按这个比例储备。
安排好这些事情后,刘禅让张绍、邓良先回成都复命。没过多久,邓艾率领魏军来到成都城北。刘禅坐着骡车,把自己绑起来,还让人拉着棺材,来到邓艾的军营门前请降。邓艾见刘禅态度诚恳,亲自上前解开他的绳索,烧掉了棺材,还热情地邀请刘禅相见。邓艾以魏帝的名义,封刘禅为骠骑将军。蜀汉各地的守军,接到刘禅的投降命令后,也都纷纷放下武器,向魏军投降。邓艾还让刘禅继续住在原来的皇宫里,自己亲自前去拜访。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平息。邓艾这边还没来得及整顿好军队,准备班师回朝,第二年春天正月,他就被朝廷下令逮捕了。原来,镇西将军钟会心怀不轨,他从涪城赶到成都后,发动了叛乱。钟会之乱让成都陷入了一片混乱,蜀中的军队开始西处抢劫掠夺,城里死伤无数,一片狼藉。过了好几天,局势才逐渐安定下来。
蜀汉灭亡后,后主刘禅带着一家人被迫东迁,离开故土前往洛阳。到了洛阳没多久,曹魏皇帝就下达了册封诏书。那是景元五年三月丁亥日,朝堂上气氛庄重,皇帝亲临殿前,派太常官宣读旨意,册封刘禅为安乐县公。诏书里是这么说的:“嘿,刘禅你听好了!这天下啊,作为统治者,能让百姓安宁生活才是最大的本事;能让天下太平,那才叫厉害。保护和养育老百姓,这是做君主的职责;顺应天命,就像大地承载万物一样,是理所应当的。只有君臣上下齐心协力,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世间万物才能和谐相处。
以前,汉朝皇室失去了对天下的掌控,整个国家乱成了一锅粥。我大魏的太祖皇帝顺应天命,起兵创业,拯救天下百姓,这才得到了天下人的支持,统一了中原。那时候,你父亲刘备趁着各路英雄争夺天下、局势混乱,跑到偏远的蜀地,占山为王。从此,蜀地就像被隔绝在外的特殊区域,和中原断绝了往来。从那以后,战火就没停过,老百姓连安稳日子都过不上,这种苦日子,一晃就快六十年了!
我一首记着祖宗的遗志,就想把天下重新统一起来,让全国各地都遵循同样的规矩。所以我才派出大军,到梁州、益州去显示威力。好在你深明大义,懂得审时度势,为了保护老百姓和保全蜀汉,放下身段,归顺我大魏。你能随机应变,顺应局势,这才换来了如今的好福气,这多明智啊!我愿意和你一起,让你长久享受荣华富贵。现在,我按照以前的规矩,给你封了地盘,赐你黑色公牛,还用白茅包裹好,以后你就是我大魏的藩王了。你可要好好遵守我的命令,继续发扬你的美德,可别辜负了这份荣耀!”
这一封赏可不轻,刘禅的食邑达到一万户,还得到了一万匹绢,一百个奴婢,其他各种财物也给了不少。他的子孙们也跟着沾光,有五十多人被封为三都尉,还获了侯位。刘禅原来手下的大臣,像尚书令樊建、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秘书令郤正、殿中督张通,也都被封了列侯。
在洛阳,还发生了一件让人印象深刻的事儿。有一次,司马昭请刘禅吃饭,席间特意安排了蜀国的歌舞表演。在场的人看着这些熟悉的表演,想起蜀国己经灭亡,都忍不住伤心难过,可刘禅却跟没事儿人一样,看得乐呵呵的,脸上全是笑容。司马昭看到这一幕,就跟贾充说:“这人咋能这么没心没肺呢!就算诸葛亮还活着,怕是也保不住蜀国,更何况姜维呢!” 贾充则说:“他要是重情重义,殿下您哪有机会吞并蜀国啊!”
过了几天,司马昭又问刘禅:“你想不想蜀国啊?” 刘禅大大咧咧地回答:“这儿挺好的,我不想蜀国。” 郤正听说了这件事,赶紧找到刘禅,偷偷跟他说:“下次要是再问你,你就哭着说‘我祖先的坟墓还在蜀地,我心里天天想着故乡,没有一天不难过’,说完再闭上眼睛,装得像一点。” 后来,司马昭果然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刘禅就照着郤正教的回答。司马昭一听,乐了:“你这话听着咋这么像郤正说的呢!” 刘禅一脸惊讶,脱口而出:“您说得太对了,就是他教我的!” 周围的人听了,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刘禅一首活到泰始七年,最后在洛阳去世。《蜀记》里记载,他死后被追谥为思公,他的儿子刘恂继承了他的爵位。
后人对刘禅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刘禅任用诸葛亮这样的贤相时,还算是个能治理好国家的君主;可一旦被宦官迷惑,就成了昏庸无道的皇帝。就像俗话说的 “白色的丝线没有固定的颜色,染成啥样就是啥样”,刘禅就是这样,被谁影响,就会变成什么样,这话真是一点不假!
按照古代的礼制,新国君继位,第二年才会改年号。可刘备去世的章武三年,刘禅一继位就把年号改成了建兴,这和古代的规矩不符,从道理上来说也不合适。还有,蜀国居然没有设置专门记录历史的史官,很多重要的事情都没记载下来,连天灾异象也没人记录。诸葛亮虽然很会治理国家,但在这些方面,还是有考虑不周全的地方。
不过,诸葛亮也有值得称赞的地方。他掌权的十二年里,始终没有随意更改年号;虽然经常带兵打仗,但从不轻易颁布赦免令,这份坚持和原则,真是不简单!可惜,诸葛亮去世后,这些好的做法渐渐被荒废,蜀国的情况也越来越差,从这儿就能看出诸葛亮在与不在的差别有多大了。
《华阳国志》里还记载了一件事,有人觉得诸葛亮不轻易赦免犯人太苛刻了,诸葛亮却回答:“治理国家要靠大的德行,不能靠小恩小惠。所以匡衡、吴汉都不赞成随意赦免犯人。先帝也跟我说过,他和陈元方、郑康成交往时,听他们讲了很多治国的道理,可从来没人提到过赦免的事儿。你看看刘表、刘璋父子,年年都大赦天下,对治理国家有啥好处?” 裴松之觉得,“不随意赦免” 确实值得称赞,但对于 “不轻易改年号”,他不太认同。他说,像建武、建安这些年号,也都用了很久没改,也没听说被史书当作美谈,“用了十二年年号没改”,这有啥值得特别说的呢?说不定诸葛亮坚持不改年号,还有别的深意,只是后人没琢磨透罢了。而且诸葛亮去世后,延熙这个年号用了二十多年,说 “好的制度渐渐荒废”,好像也不太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