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心急如焚,遂上表曹叡,奏曰:“陛下,东吴势危,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东吴必不可不救。今蜀汉童乐、关羽等率众攻吴,其志非小,意在先平东吴,再图我大魏。”
“若东吴一朝覆灭,蜀汉自南向北,水陆并进,其势汹汹。而长安一线,诸葛亮、张飞、马超、黄忠等久攻不下,却也虎视眈眈。彼时,我大魏南北受敌,腹背受攻。且东吴之地,人才济济,兵精粮足,一旦为蜀汉所得,其国力大增,我军防线必将拉长,兵力分散,疲于奔命。”
“反之,若我大魏出兵援吴,助其抵御蜀汉,一则可保三国鼎立之势,使蜀汉有所忌惮,不敢全力北进;二则东吴感恩戴德,或可与我再结同盟,共抗蜀汉。如此,方可解我大魏燃眉之急,保社稷之安稳,望陛下明察。”
曹叡览司马懿奏表后,深知此事干系重大,遂将其公示于群臣。
殿中群臣,目光聚焦于表文,神色各异。
少顷,刘晔率先出列,躬身奏道:“陛下,司马公所言极是。东吴若亡,蜀汉坐大,南北夹击之势成,我大魏危矣。昔日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破曹,使天下三分。
今若不救东吴,待蜀汉灭吴,其力倍增,我军独抗,实难支撑。援吴之举,可保制衡之局,还望陛下早做决断。”
言毕,华歆亦趋前一步,拱手道:“陛下,刘公之言甚是。东吴虽与我有隙,然唇亡齿寒,理之必然。
今观局势,救吴乃顺势而为。且我大魏出兵,可示恩于东吴,待日后,或能为我所用。
若错失此机,蜀汉一统江南,再图中原,恐我大魏江山动摇,望陛下明鉴。”
刘晔、华歆话音刚落,宗室将领们亦纷纷响应。
曹真抱拳高声道:“陛下,末将等以为,当速援东吴。我等宗室,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岂能见东吴覆灭而坐视不理。若蜀汉得逞,大魏危在旦夕,愿陛下下令,我等愿率部出征,与东吴共抗蜀汉。”
其余宗室将领皆齐声应和,气势如虹。
曹叡环顾群臣,见众人难得意见统一,心中思忖:“司马懿之策,刘晔、华歆等文臣赞同,宗室将领亦全力支持,可见援吴确为当下保国之良策。”
遂神色凝重,缓缓说道:“众卿所言,朕己尽知。既如此,速调精兵良将,驰援东吴,务必要保东吴无虞,以固我大魏之屏障。”
朝堂之上,军令既出,众人各司其职,一场救援东吴之役,就此拉开帷幕。
于是,曹魏依计而行,于豫州、扬州之地,增派诸多兵马。
豫州一处,重兵集结,其势如虎踞,威逼南阳、汝南。
曹魏此举,意在以豫州之师,对蜀汉侧翼形成威慑,使蜀汉攻吴之时,有所顾忌,不敢倾巢而出。
而扬州之军,亦迅速进发,首抵庐江以北。
一时间,军旗猎猎,刀枪林立。
曹魏扬州之兵至此,便是要为东吴壮大声势。
让东吴守军知晓,其并非独自御敌,背后有曹魏为援。
如此一来,东吴将士军心大振,斗志昂扬。
曹魏此番部署,豫州、扬州两路兵马遥相呼应,一者威慑蜀汉后方,二者声援东吴前线,使得原本紧张的战局,因曹魏的介入,增添诸多变数,三方势力之态势,愈发错综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