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八章 吴三桂在哪
李栋站在吴三桂身旁,低声道:“大帅,士气可用。”
吴三桂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深意:“传令下去,今日就在此安营扎寨。”
“大帅,为何不趁士气正盛,直取潼关?”李栋有些不解。
“欲速则不达。”吴三桂负手而立,目光远眺潼关方向,“让将士们先休整一日,明日再战不迟。”
两日后,吴三桂率军轻松通过了潼关。这个消息如长了翅膀般,很快就被大顺军的斥候送到了金陵城中。
金陵,武英殿。
“好!好!好!”李自成身着蓝色龙袍,独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些日子以来,他的脸上终于有了笑容。
殿中群臣林立,却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在等待这位新皇帝的下一句话。
“这吴三桂,自投罗网来了。”李自成冷笑一声,眼中闪过一丝狡黠。
刘宗敏立刻出列,抱拳道:“皇爷,让我去打头阵,必要活捉这厮!”他脸上写满了急切,显然对吴三桂恨之入骨。
“黄虎啊,”李自成摇头,目光中带着几分怜惜,“你的心思我明白,但这头阵不能让你去。”
“为何?”刘宗敏不解地皱眉。
“因为第一仗,我们要输。”李自成眯起独眼,语气中带着算计,“吴三桂这厮谨慎得很,现在正在龙岭下扎营,看来是打算稳扎稳打了。”
“那又如何?”刘宗敏不以为然,挥手道,“我们有红夷大炮,还怕打不破他的营寨不成?”
李自成轻笑一声:“引虎入笼,才是上策。”说着,他将目光投向了殿中的高一功,“小舅子,新附营练得如何了?”
高一功出列行礼:“回皇爷,新兵们勉强能战,就是甲械不足。”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为难。
“无妨。”李自成摆手道,“你带着新附营去会会吴三桂。记住,不求胜,只求把他引到金陵城下。”
“臣遵旨!”高一功领命而去,带着一万五千新兵出发了。
朝臣们都觉得李自成此计甚妙。在他们看来,吴三桂既然入了中域,不来金陵还能去哪?
然而几日后,一个令人意外的消息传来。
高一功攻占了龙岭下的吴军大寨,却发现营寨空无一人。随后,他又和马世耀一起收复了潼关,可是吴三桂的大军却不知去向。
“他娘的!”李自成在武英殿中来回踱步,脸上青一阵白一阵,“这吴三桂到底去哪了?”
群臣面面相觑,没人敢贸然开口。殿中气氛凝重得令人窒息。
刘宗敏捋了捋胡须,小心翼翼地道:“会不会是看破了我们的计策,退回去了?”
李自成正要说话,忽然注意到宋献策正往殿角落里缩。这位大军师最近算无遗策,却在此时表现得异常谨慎。
“大军师,给朕算算,吴三桂在哪?”李自成冷声问道。
宋献策心中叫苦,他自从入了北京之后,就再没算准过。可看李自成脸色不善,他只得硬着头皮分析:“这个……吴三桂入关,不就是为了打金陵吗?”
“对啊!”众将纷纷附和,生怕皇帝迁怒于己。
这时,一直沉默的罗虎突然开口:“他……他还可能去打长安,打平凉……”
“什么?”李自成猛地一惊,脸色大变。他一拍桌案,发出“砰”的一声巨响。
“失算了!”他懊恼道,“吴三桂现在是玄军,又不是崇祯的官军,他为什么非要打金陵?”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以前和官军打仗,都知道对方必定先打省城。可吴三桂是汉奸,是玄军,行事根本不按常理出牌。
李自成快步走到地图前,仔细查看。只见金陵周围布满了大顺军的主力,而其他地方却只有零星的杂牌军把守。
这下可糟了,吴三桂要是绕过金陵,简直是想去哪就去哪!
“皇爷!”田见秀急道,“现在该如何是好?”
李自成揉了揉太阳穴,独眼中闪过一丝寒光:“传令下去,立刻派人去查探吴三桂的动向。另外,命令各地驻军加强戒备,一有消息立即禀报!”
“遵旨!”众臣领命而去,武英殿中只剩下李自成一人。
他站在地图前,目光在中域地区来回游移。夜色渐深,殿中烛火摇曳,将他的身影拉得老长。
“吴三桂啊吴三桂,”李自成喃喃自语,“你到底想干什么?”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斥候跌跌撞撞地冲了进来:“皇……皇爷!”
“何事如此慌张?”李自成皱眉。
“大事不好!”斥候跪地禀报,“吴三桂的大军在昆山一带出现!他们正在攻打我军的粮仓!”
“什么?”李自成脸色大变,“他竟然去打粮仓?”
斥候继续道:“不止如此,还有一支偏师往汉中方向去了!”
李自成的脸色越发难看。他终于明白了吴三桂的用意——这是要断他的粮道,切断他的退路啊!
“传令下去,”李自成咬牙道,“命令刘宗敏即刻率军增援昆山,马世耀火速回援汉中!”
“遵旨!”斥候领命而去。
陕北兴阳府的山峦间,一支浩荡的军队正在穿行。暮色渐沉,天际残阳如血,将连绵的旌旗染上一层暗红。
队伍绵延数十里,人马众多,辎重连绵。光是骡马就有数千匹之多,载着粮草辎重,在山间小道上缓缓前行。铁蹄踏过砂石,扬起阵阵尘埃,混着秋日的凉意,飘散在空气中。
站在队伍中段往前后望去,只见人头攒动,旌旗招展,头尾不见。这支数万人的大军正向西北方向挺进,探路的兄弟们已经越过了平凉府的疆土,后军还在长安府的子午水畔。铠甲在夕阳下泛着冷光,马蹄声和士兵们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首雄浑的进军曲。
吴三桂骑在一匹高头大马上,目光远眺前方。他此刻的装束,已经完全看不出半点玄军将领的模样。身上是一袭明军将领常穿的长身铁甲,戴着那顶造型独特的八瓣铁盔,那标志性的辫子也不知何时消失不见了。铠甲上落满了尘土,显示出一路奔波的痕迹。
“将军,前方斥候来报。”一名亲兵策马靠近,压低声音道,“双峰堡已经拿下,守军几乎没有抵抗。”
吴三桂微微颔首,身后的大纛上,“镇守西宁镇总兵官平虏将军平西伯”几个大字迎风招展。这可都是明朝的官职和爵位,在暮色中显得格外醒目。
“这一路上倒是顺利。”郭云龙策马上前,“那些地方官员和士绅,见了咱们的旗号,都主动开城投诚。”
吴三桂嘴角微微上扬。这一手借用明朝旗号的计策,还是他在山西作战时想到的。当时晋商和山西士大夫的支持,让他尝到了甜头。相比之下,李自成那伙人在士绅阶层中的名声可就差多了。
“藏起辫子,打出明朝的旗号。”吴三桂轻声自语,目光闪烁,“这些陕西的士绅豪强,自然会向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