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投笔从戎
“臣愿意投笔从戎!”阎应元抱拳道,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
“臣也愿从军!”戚元弼紧随其后,那份来自血脉的军人气质在这一刻尽显无遗。
朱慈烺看着三人坚定的眼神,心中暗喜。这三人若是真能成才,对大明来说将是莫大的助力。
“好,那就这么定了。”朱慈烺重新坐回主位,“四月份武略堂开学,你们要做好准备。”
“臣等遵命!”三人再次行礼。
走出文华殿,春日的暖阳照在身上,却驱散不了徐尔默心中的忐忑。他摸着胸前的十字架,喃喃自语:“没想到我一个文人,居然要去学打仗。”
“这有什么。”戚元弼笑道,“文武之道,一体同心。况且你又不用上战场。”
阎应元也附和道:“是啊,太子殿下这是在给我们机会。你看看现在的朝廷,文官当道,武将凋零,这样下去如何能够抵挡外敌?”
三人边走边聊,渐渐远去。
朱慈烺站在殿中,嘴角露出一丝笑意。这三人,一个负责传授军事理论,两个负责实践。只要他们真能学有所成,那么大明的军事改革就有了希望。
至于他们想要回去当文官?朱慈烺轻笑一声。等他们尝到了带兵打仗的滋味,怕是就不会再想着回去做文官了。
朱慈烺揉了揉发酸的脖子,一整个上午的面试让他有些疲惫。殿内檀香袅袅,窗外阳光正好,但连续几个时辰的谈话还是让他感到些许倦意。
“殿下,要不要先休息片刻?”一旁的太监总管王承恩轻声询问。
朱慈烺摆摆手,指节轻叩案几:“不必,下午还有许多人要面试。”他站起身,在殿内踱了几步,活动着僵硬的筋骨。
“小爷,几位阁老和新科状元、榜眼、探花都已到殿外候着。”黄小宝快步走进来禀报,声音中带着几分兴奋。
朱慈烺整理了下衣冠:“让他们进来吧。”
殿门缓缓打开,魏藻德等六位阁老带着新科三甲鱼贯而入。阳光透过窗棂洒落在他们身上,在地面投下长长的影子。
“臣等参见太子殿下。”众人齐声行礼。
“免礼。”朱慈烺挥手示意他们就座,自己却没有立即落座,而是继续在殿内踱步,“一上午面试下来,实在有些闷得慌,今日就不上午朝了,咱们边用膳边聊聊新政如何?”
王承恩会意,立即吩咐内侍准备午膳。
朱慈烺看着眼前这些大明朝的重臣,嘴角微微上扬。这些人很快就要成为天下文官的公敌了。不过,改革总要有人当这个恶人。想到这里,他不由得轻叹一声。
“罗爱卿,”朱慈烺将目光投向状元罗大公,“你是新科状元,对于即将推行的官制改革,可有什么见解?”
罗大公正了正衣冠,眼中闪过一丝思索:“回禀殿下,臣以为我朝官制应当分为两类:一类是朝官,由朝廷直接任命,如知县、县尉等;另一类是幕职官,由地方自行招募,包括原有吏员。”
“这个想法很有意思。”朱慈烺在案前坐下,“详细说说。”
罗大公继续道:“以臣家乡松江府为例,本地人更了解当地情况,若能让他们参与地方治理,必能事半功倍。”
“可有人担心本地官员会与地方士绅勾结。”魏藻德突然开口,眉头微皱。
罗大公不慌不忙:“大明律法森严,御史台监察有方,谁敢贪污受贿,抄家灭门便是下场。况且……”他看了眼朱慈烺,“克难新军就在附近,谁敢生异心,无异于自寻死路。”
“说得好。”朱慈烺端起茶盏抿了一口,“黄爱卿,你这个榜眼郎以为如何?”
黄宗羲暗自咬牙,这个罗大公总是抢先,连献计都要争个头筹。不过他还是强打精神道:“臣以为幕职官的选拔应当另设考试。朝廷取消举人功名,地方士子难免不满。若能设立专门考试,或可安抚人心。”
“具体如何考试?”朱慈烺追问。
“考试内容应以实用为主。”黄宗羲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算学、武艺、营造、农政、医术等,这些才是治理地方所需。书呆子再多,也治不好一方水土。”
此言一出,几位阁老面色微变。朱慈烺却笑了:“说得好,科举取士,原本就该重实务。”
这时,张煌言突然开口:“殿下,臣有一言。”
“说。”
“幕职官若只有考试选拔,恐怕难以调动其积极性。”张煌言正色道,“应当设立升迁制度,让他们看到希望。比如表现优异者可以转为朝官,或者在本地升任更高要职。”
朱慈烺点头赞许。这时,午膳已经摆上,香气四溢。
“诸位爱卿说得都很好。”朱慈烺示意大家动筷,“吏部、仪部回去商议一下,拟定详细章程。改革之事,需要大家同心协力。”
用过午膳,朱慈烺又要继续面试。看着鱼贯而出的大臣们,他在心中盘算着接下来的安排。
下午的面试依旧紧锣密鼓。一个个新科进士走进殿来,有的侃侃而谈,有的战战兢兢。朱慈烺仔细观察着每个人的言行举止,不时在名册上做些记号。
“你说你想去江南?”朱慈烺看着眼前的年轻进士,“为何?”
“回禀殿下,”那进士抬头道,“江南富庶,但也最需要改革。臣虽年轻,却愿意去试一试。”
朱慈烺笑了:“年轻人有魄力是好事,不过……”他顿了顿,“你可知道江南士绅势力有多大?”
“知道。”那进士毫不犹豫地回答,“但臣相信,有殿下支持,有克难新军震慑,再强的势力也不敢造次。”
“好,”朱慈烺在名册上画了个圈,“准了。”
一整天下来,朱慈烺面试了近百人。等到最后一个进士离开,天色已经暗了下来。
“殿下,该用晚膳了。”王承恩提醒道。
朱慈烺摆摆手:“先不忙。”他翻开名册,仔细查看今天的记录。这些新科进士大多是书呆子,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但只要把关严格,再加上末位淘汰和高薪制度,总能培养出一批合格的官员。
“王公公,”朱慈烺突然开口,“你说,这些人能担当大任吗?”
王承恩沉吟片刻:“老奴以为,有殿下在,他们不敢不尽心。况且有克难新军震慑,谁敢懈怠?”
朱慈烺笑了:“你倒是看得通透。”他合上名册,站起身来,“不过,改革之路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这些人,将来怕是要承受很大压力。”
“殿下是在为他们担心?”
“不是担心,”朱慈烺走到窗前,看着渐暗的天色,“而是在想,改革这条路,究竟要走多久。”
王承恩不再说话,只是默默地立在一旁。
彼时朱慈烺正专注地批阅奏折。忽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打破了书房内的宁静。
“殿下,张煌言大人求见。”小太监轻声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