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明末力挽狂澜
我在明末力挽狂澜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我在明末力挽狂澜 > 第二百三十五章 令人头疼的左良玉

第二百三十五章 令人头疼的左良玉

加入书架
书名:
我在明末力挽狂澜
作者:
醺浅月
本章字数:
6048
更新时间:
2025-07-05

第二百三十五章 令人头疼的左良玉

他怎么又折回来了?朱慈烺放下手中的朱笔,略作思索后点头示意。不多时,张煌言大步流星地走了进来,他的神色凝重,眉宇间透着几分焦虑。

“臣参见太子殿下。”张煌言行礼道,声音里带着一丝急切。

“免礼。”朱慈烺抬手示意,“煌言有何要事?”

张煌言直起身,目光炯炯地看向朱慈烺:“太子殿下,微臣对朝廷变革暂无太多见解,只想早日赴任仙岛。”

他停顿片刻,继续说道:“这些日子,北方的消息令人忧心。鞑虏已占据南直隶,山西大部也落入他们手中。更令人担忧的是,他们在山东、河南交界处集结重兵数万,不断招降纳叛。”

朱慈烺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案几,眼中闪过一丝忧虑。书房内一时陷入沉默,只有檐下风铃偶尔发出清脆的响声。

最近确实忙于新政,军事方面的部署似乎有所疏忽。大同被围多日,情况不明。李自成退守陕西,放弃开封,看来是打算闭关自守了。种种迹象都预示着局势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殿下不必太过忧虑。”一直站在一旁的陈锐突然开口,他脸上带着自信的笑容,“去年年底又有三个洋将团抵达南京,加上白栋信的洋将团,已有四个洋式步兵团。炮兵团也快到了。”

陈锐一边说,一边伸出手指细数:“到今年秋天,我们将拥有四个洋式步兵团、一个八百人的炮兵团、四个火铳团、两个骑兵团。算上辎重兵,总兵力能达到两万五千人。”

张煌言闻言,眉头皱得更紧了:“太子殿下,洋人的兵法未必适合我们。四个洋式团不过八千步兵,能顶什么用?”

他快步上前,语气愈发急切:“当务之急是多建城堡,练民团,派遣精通军务的官员去山东河南。李自成主动放弃了开封,我们该派兵收复,拉拢河南豪强,为练兵争取时间。”

朱慈烺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北方防线确实令人头疼,但不是因为多尔衮的进攻,反而是他的克制更让人担忧。这种克制就像收起的拳头,随时可能猛烈击出。

而明朝在河南山东的官员和士绅,却一味扩张,导致防线松散。一旦多尔衮发难,这些防线恐怕会像纸糊的一样被摧毁。想到这里,他不由得深深叹了口气。

“太子殿下。”张煌言沉吟片刻,又道:“臣建议继续与李自成联络,约定北伐,以攻代守,打乱鞑虏的部署。”

“流寇言而无信,与李自成联络必定吃亏!”陈锐立即反对,声音中带着几分愤怒。

朱慈烺没有立即表态。大明和大顺必然应该携手合作,但双方毫无信任可言,合作无从谈起。这个难题,一时半会儿怕是难以解决。

“司远益。”他转身看向一直沉默的侯恂,“左良玉那边如何?”

说起左良玉,朱慈烺就觉得头疼欲裂。眼前的局势就像一盘错综复杂的棋局,每走一步都要深思熟虑。

表面上,他手中兵力雄厚。六个诸师军加上铁卫军,总兵力近十万。但能用的却很少,这就像是一把看似锋利实则钝了的刀。

诸师军的骨干是从北方带来的五万余人,加上玉水水师两万人,这些人在南京都分到了银子和宅地。他们需要轮流放假安家,稳固了朱慈烺在南京的政治根基。

剩下的是几千孝陵卫新军、万余河阳兵和三万淮西兵。这些后来者没有优厚待遇,得服役十年或立功才能得到土地。而那些待遇优厚的“元从”,都在忙着安家落户。

南京的四个师成了空架子,只有龙阳和山东的两个师是满员,但他们都有戍边重任。能用来讨伐左良玉的,就只有铁卫军的十一个团。但其中四个精锐团训练未完,炮兵团才刚开始训练。

左良玉有武昌、汉阳两座坚城,一旦打成持久战,多尔衮和李自成必定会趁虚而入。这场仗不能打平,否则大明就会出现两个权力中心。

同样,左良玉也不敢轻举妄动。他不可能自立为帝,左家军绝非寻常的流民军队。朱慈照也不能称帝,崇祯还在位呢。所以左良玉只能打“清君侧”的旗号对付朱慈烺。

但要打到南京来,他也只能胜不能败。朱慈烺决定以拖待变,反正左良玉命不久矣,等他一死,左家军瞬间变得毫无威胁。

“千岁爷。”侯恂的声音打断了朱慈烺的思绪。他皱着眉头说道:“臣与左侯书信往来,他愿将女儿嫁给永王,但说自己年迈体弱,不能西征西陲。他期望永王能够改封为楚王。”

朱慈烺嘴角微微上扬:“好,本宫请父皇下旨,册封慈照为荆王,选定江陵作为封地。”

“江陵?”侯恂一愣,“那可是荆王的专属封地。”

“荆藩已撤,如今的荆王只是个没什么实权的闲散王爷。”朱慈烺踱步到书案前,“左梦梅的父亲邱磊不就是云州的镇守将军吗?有他照看慈照,本宫也放心。”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侯恂,你带上二十万两银子,尽快去武昌。记得提醒左良玉和邱磊,要防备李自成。本宫担心他再输一场后会南下江陵。”

“老臣领旨。”侯恂躬身应道,脸上露出了然的神色。

“张煌言。”朱慈烺忽然开口,“你去仙岛的事,容后再议。眼下朝中用人之际,暂且留在南京吧。”

张煌言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什么,最终还是躬身应了一声:“臣遵旨。”

春风拂过襄京城的城墙,带来了一丝暖意。城头上,守城的士兵们松了松僵硬的肩膀,眺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

这座汉水之畔的雄城,已经成为大顺政权的都城整整两年。从李自成在此称“新顺王”那天起,这里就注定要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又有人来了。”城门楼上,一个年轻士兵揉了揉发酸的眼睛。

远处,一支庞大的队伍正缓缓向城门靠近。队伍中旌旗招展,刀枪林立,正是大顺军的主力。

“这支军队在山海关吃了败仗,听说死伤惨重。”另一个士兵压低声音说道。

“嘘,慎言。”年长的士兵瞪了他一眼,“这些可都是跟着陛下打天下的老兵,比咱们强多了。”

城中百姓纷纷驻足观望。这支军队虽然在山海关遭遇挫折,但气势依然不减。铁甲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马蹄声震得地面微微颤动。

“又来了这么多兵,这是要干什么?”一个挑着担子的小贩嘀咕道。

“听说是要驻扎在襄京,保卫龙城。”旁边的茶肆老板搓着手说,“有军队在,咱们的日子也能太平些。”

谁知第二天一早,一纸皇榜就打破了所有人的美梦。

“清田分田?”临汉门外,黝黑的农夫李大牛瞪大了眼睛,手里的锄头差点掉在地上。

“大牛,你认字,给大伙念念上面写的是啥?”周围的农民纷纷围了上来。

李大牛的手指颤抖着指向皇榜:“这上面说……说所有的田地都要归朝廷了,然后分给大顺的将士们。”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