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天策传
龙天策传
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龙天策传 > 第一百零三章 两代明君开盛世 万国来朝大汉风

第一百零三章 两代明君开盛世 万国来朝大汉风

加入书架
书名:
龙天策传
作者:
爱笑的花猫
本章字数:
3192
更新时间:
2025-07-07

第一节 长安繁华甲天下

大同十一年的长安城,朱雀大街宽达百步,青石板路被千万双脚打磨得发亮。晨钟响过,东市的“波斯胡商馆”己卸下门板,琉璃盏、胡椒袋在阳光下闪烁;西市的“陇右马行”里,汗血宝马打着响鼻,引得西域马商与汉地镖师讨价还价。街旁的酒肆飘出胡麻饼的香气,杂耍艺人的吞火表演引来孩童欢呼,而穿绿袍的小吏正用新制的“雕版文书”登记商税——这是大司农玉子徽推行的“均输法”余泽,让商路畅通,国库充盈。

第二节 丝路驼铃连西域

出长安西门,丝绸之路如一条绸带铺向远方。敦煌关隘的烽火台不再燃烟,取而代之的是往来如织的商队。龟兹国的乐师背着琵琶,粟特商人牵着满载玉石的骆驼,甚至有大食国的使者捧着琉璃瓶,瓶中装着能映照人影的“魔镜”。沿途的“都护府驿站”里,驿卒用改良的“龙骨水车”灌溉菜园,疲惫的商旅能喝上热水、换上新鞋——这是威烈帝习远博亲颁的《丝路惠民令》,让这条千年古道重现“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景。

第三节 万国衣冠拜紫宸

未央宫的宣政殿内,一场盛大的朝贡仪式正在举行。武明帝习永生开拓的疆域,在威烈帝手中化作万国来朝的荣光。朝鲜半岛的使者捧着镶嵌夜明珠的王冠,交趾国进献的象牙上刻着“大汉天威”,就连遥远的罗马帝国也派来使团,献上精美的青铜雕塑。汉威烈帝身着十二章纹的龙袍,金镶玉的冕旒在头顶晃动,他指着殿角的“浑天仪”对各国使者笑道:“此乃我大汉张衡所制,可测星辰运行。”阶下的太史令立刻上前,用刻着篆字的竹简讲解天体运行,引得西域使者们啧啧称奇。

第西节 阡陌良田稻菽香

长安城外的渭水平原,千顷良田泛着金黄。改良的“曲辕犁”在农夫手中轻快翻土,新培育的“占城稻”穗大粒饱,一亩能收五石粮。河边的“水车坊”里,十几个木轮同时转动,将渭水引向高处的梯田,这是颍阴侯林冲在辽东屯田时改良的灌溉工具。田埂上,穿粗布衫的老汉擦着汗,对背着书篓的孙子笑道:“今年秋收,交了官粮,咱家也能换几匹蜀锦做新衣裳了。”不远处的“常平仓”前,官差正用新制的“铜量器”称量粮食,确保“藏富于民”的国策落到实处。

第五节 武备文治两相宜

豫章郡公府的演武场,龙天策正指导长子龙不悔操练新军。当年的铁血将军如今己是太尉,金印紫绶在身,却仍每日与士兵一同习武。他身后的兵器架上,除了斩马剑,还多了“连弩”的改良版——这是宜侯吴天狼根据南疆战例优化的利器。而府中的书房里,玉倾城正与罗嘉儿、蓝芊芊整理医书,将苗疆的草药图谱与汉地的《伤寒论》合编,惠及百姓。神都的“太学”里,白发御史宋玉正在讲授《春秋》,台下坐着来自各郡的学子,他们用便宜的“蔡侯纸”抄写讲义,不再需要昂贵的竹简。

第六节 君臣同德开大同

夜深的未央宫,威烈帝习远博与太尉龙天策相对而坐。案上摆着西域进贡的葡萄美酒,地图上用朱砂标记着各郡的水利工程。“太尉,”皇帝举起酒杯,“自先帝武明皇帝北击匈奴、南平交趾,到朕继位后轻徭薄赋,才有了今日之盛。”

龙天策起身长揖:“此乃陛下圣明,百官用命,百姓勤劳之故。臣犹记当年渡金沙江时,便盼着有今日——西海升平,无烽火之惊,有耕读之乐。”

窗外,神都的夜市灯火如星,勾栏瓦舍传来琵琶与羌笛的和鸣。威烈帝望向窗外,眼中映着盛世繁华:“太尉可知?如今各郡报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朕有时想,这或许就是先帝所言的‘大同之世’吧。”

第七节 青史留名盛世歌

大同十一年的大汉,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盛世长卷》:长安的朱雀大街车水马龙,丝绸之路的驼铃响遍欧亚,太学的琅琅书声与田野的欢声笑语交织,未央宫的九鼎与民间的桑麻共同铸就了这个强盛的时代。武明帝与威烈帝两代明君,用文治武功推开了盛世之门,而龙天策、玉倾城等贤臣良将则如磐石般稳固着这万里江山。当夕阳落在未央宫的飞檐上,金辉洒满神都,一个属于大汉的黄金时代,正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在历史的长河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