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璋是在贺仲昌被捕的第三天来的。
前面两天他在薛府吃了闭门羹,西下托关系也无人理睬。
最后还是冯京看在他匡助冯家的份上,给他透了一句话——寄语山中侣。
寄语山中侣,芙蓉并蒂开。
这是贺璋从前为闻寄芙写的诗。
他不知薛在渊是从何处搜集到的,现在也不是追根溯源的时候。
“闻蝉。”
贺璋明白,眼下只有将闻蝉娶过门,才能在薛在渊那儿洗刷他对闻寄芙的‘情意’。
这关乎着贺家的将来,更关乎着他的生死荣辱。
闻蝉看着他今日深情款款的样子就想笑。
弹幕说的“看狗都深情”就是这样的眼神吧。
她故意侧身,“世子是来看姐姐的吗?”
【卧槽干的漂亮!】
【女配有仇就报简首不要太爽】
【???弹幕的各位没事儿吧?闻蝉是恶毒女配别被她带偏了】
【就是就是要没有她女主早被贺璋救出去了】
【闻蝉该他俩的是吧?凭什么啊?】
贺璋对闻寄芙的确很挂心,可眼下枝节横生,他只能等事态平息后再想营救她的事。
因而,面对闻蝉刚刚那一番别有深意的话,他只作不懂。
面上保持深情,“自然是来看你。”
“我今日来便是跟你商量婚事,尽快将你娶回去。”
闻蝉听了他的话,垂眸道,“世子重情守信,蝉儿铭记五内。”
她知道闻如珍等人都在后面偷听她讲话,因而声音在她们能听到的范围,“只是,如今闻家死的死,伤的伤,只剩我姐妹几人困顿在此。”
“我如何能抛下她们独活……”
贺璋望着她微蹙的翠色长眉,如同远山般横在两人之间。
间隔着牢门天各一边。
他突然忆起,初遇时,她对镜描眉的样子。
隔着夏日葱绿色的纱帐,薄肩细腰,含娇细语的少女。
她说,她对将来夫君的要求不高,倘若能像张敞一样为她画眉便好了。
——张敞画眉。
那一刻,风吹帐起。
少女琼姿花貌的容颜落在他眼里。
……
贺璋思绪间只听角落的闻若香哽咽着,“二姐姐,我们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那便同年同月同日死。”
连向来跟闻蝉不对付的闻如珍也掷地有声道,“我们闻家的女儿没有一个贪生怕死的!”
“更没有一个抛下同族安享富贵的!”
笑话!她还在牢房受罪,闻蝉凭什么就拍拍屁股走人了?
便是闻寄芙也醒了,她眼角微湿,显然是听见刚刚闻蝉那一番话了。
闻家同舟共济绝不会有人苟活!
【6】
【要说把握人心掌握人性这一块儿还得是闻蝉】
【不就心机婊还捧起来了?】
【那咋了?】
贺璋对闻家的家风向来景仰。
可今天有种巴掌伸不过去的无力感。
他原计划将闻蝉娶回家平息事态,既然她不愿,那他便拿出第二个计划。
【贺璋想让闻蝉退亲跟闻家彻底撇清关系】
【她不肯嫁他那他就娶愿意嫁给他的】
【反正他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向薛在渊表明自己没有染指闻寄芙的意思】
【原本贺家在闻家出事后,身为姻亲,作壁上观,事后对于有婚约的未婚妻也见死不救】
【如此落井下石吃相难看声誉都碎成渣了】
【干脆趁这个机会一刀两断】
只不过,他大概没料到闻蝉今天拒绝了他一次后,还会拒绝他第二次。
她告诉他,闻家没有主动退亲的女儿。
她不能破了这个例子。
贺璋维持的笑脸终于几不可见的裂开。
就在他快崩不住的那刻,闻蝉面露几分犹豫,“不过……”
“闻家遭难后,有个朋友一首暗中接济,倘若能报这个恩情……”
贺璋眼见有戏马上应声道,“我帮你!”
闻蝉没理会他仍在自语道,“他家境贫寒,居无定所,如今高中状元,想要个符合身份地位的宅子。”
“目前看中了槐花巷的。”
槐花巷在京都可谓是寸土寸金的地段。
周遭住的都是非富即贵的王公大臣。
一座宅子,还是五进的,少说要几十万两。
贺璋看着闻蝉辗转为难的样子,心中知道,这个冤大头,他当定了。
-
都梁宫。
自端王萧伯宗继位后造殿引池,声势浩大,奢靡至极。
作为先帝的十三弟,他十岁就出宫前往岭南的封地。
岭南是什么地方?那是专门流放罪犯的。
气候湿热,瘴气弥漫。
萧伯宗隐忍十多年,如今杀回来,报复性的修葺宫殿,穷奢极欲,朝中上下颇有微词。
“御史台那几个老骨头。”
“终于被你啃下了。”
“……”
萧伯宗稳坐龙椅的第一件事就是收服文官。
从内阁到六部再到御史台,只要不服的都按闻太傅那样下诏狱,抄家,流放,斩杀。
该杀的杀,杀多少。
也是一门学问。
薛在渊进退有度掌握分寸。
用他的手段,让剩下的那些老骨头俯首称臣。
萧伯宗抚掌大赞,“北镇抚使的名头果然名不虚传!”
指挥使李合闻言接话道,“为陛下排忧解难是我们锦衣卫的职责。”
他一句话,便将薛在渊的功劳变成整个锦衣卫的。
薛在渊这个镇抚使,原本也在他管辖下,他可是锦衣卫最高指挥使。
萧伯宗听了他的话满意的点头道,“你培养了如此优秀的下属,朕也是要赏的。”
李合马上放低姿态表忠心,“那是臣该做的。”
“食君之禄,担君之忧。”
“又有何颜面要赏?”
萧伯宗又望向垂首不语的薛在渊。
即便默不作声站在那儿,也让人无法忽略他的锋芒。
他不禁问道,“薛大人可有想要的赏赐?”
薛在渊利落干脆的出列,“回陛下,臣的确想要一份赏赐。”
李合盯着他的目光顿时变得阴凉。
呵,他可真敢要。
他都没开口。
萧伯宗摸着下巴饶有兴致,“哦?是什么?”
“闻家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