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话别【又名:盛夏的告别】
盛夏的话别【又名:盛夏的告别】
当前位置:首页 > 青春 > 盛夏的话别【又名:盛夏的告别】 > 第三十八章:新起点

第三十八章:新起点

加入书架
书名:
盛夏的话别【又名:盛夏的告别】
作者:
浅吟清欢
本章字数:
5506
更新时间:
2025-07-06

他下意识地摸出手机,点开置顶的那个对话框。背景图是许青梧抱着向日葵在咖啡馆窗边微笑的侧影。他飞快地打字,指尖因为激动而微微发颤:

【陈屿】: 班会结束了。教授很“硬核”。风洞,火箭,总装线…这里,是我该在的地方。感觉…血液在烧。

发送出去后,他才微微吐出一口气,仿佛将胸腔里那股灼热的激流稍稍释放了一些。他抬起头,望向窗外,夕阳正给远处的机场跑道镀上一层耀眼的金色。崭新的、充满挑战的征途,就在脚下铺开。

夜色温柔地笼罩了京城。师大女生宿舍417里却灯火通明。苏晓正眉飞色舞地分享着她一天下来打听到的各种校园八卦和社团招新“内幕”,赵明溪安静地听着,偶尔插问一句。许青梧洗漱完毕,穿着舒适的棉质睡衣坐在书桌前,台灯的光晕柔和地笼罩着她。她刚翻开《英国文学简史》的绪论部分,准备预习一下,手机屏幕就亮了起来,是陈屿的信息。

她拿起手机,看着屏幕上那简短却充满力量感的文字,仿佛能透过屏幕感受到他胸腔里奔涌的热血和那份久违的、属于他的锐气与笃定。她指尖在屏幕上停顿片刻,嘴角不自觉地弯起一个柔和的弧度,认真地回复:

【青梧】: 听起来就让人心跳加速。真替你高兴。我们林老师也很好,她说语言是钥匙,是镜子,也是桥梁。第一天,感觉像踏进了另一个时空,很踏实。你也要好好吃饭。

发送完,她放下手机,目光重新落回摊开的书页上。柔和的灯光下,那枚洁白的贝壳和温润的玉佩静静相依。窗外,师大校园的夜色宁静而深邃,远处隐约传来自习室晚归学生的低语和自行车驶过林荫道的轻响。新的故事,如同书页上那些古老的字母,正等待着他们一笔一划,共同书写。

宿舍的灯光熄灭了。许青梧躺在陌生的床上,听着室友们逐渐平稳的呼吸声,却了无睡意。窗外,师大校园沉入一片温柔的寂静,只有晚风拂过百年梧桐树叶的沙沙声,如同古老学府绵长的呼吸。

手机屏幕在黑暗中幽幽亮了一下,是陈屿的回复,只有两个字:

【陈屿】: 收到。

简单得像一句口令,却带着他特有的、令人安心的分量。许青梧将手机贴在胸口,仿佛能感受到屏幕另一端那个同样在陌生环境里、心潮尚未平复的少年。她闭上眼,脑海里交替浮现着白天外文楼厚重的红砖墙、林老师温煦又充满力量的目光,以及陈屿信息里描绘的风洞烈焰与钢铁羽翼。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却奇妙地因为他们的存在而产生了某种隐秘的联结。

第二天清晨,阳光早早地唤醒了这座古老学府。许青梧的生物钟让她在六点半准时醒来。宿舍里,苏晓还在酣睡,赵明溪的床铺己经空了,桌上留了张便签:“去晨读,图书馆占位。” 字迹清秀。

许青梧轻手轻脚地洗漱,换好衣服。推开宿舍门,清晨微凉的空气带着草木的清新扑面而来。偌大的校园还笼罩在薄薄的晨霭中,金色的阳光穿透高大的树冠,在的石板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偶尔有晨跑的身影从林荫道尽头掠过,脚步声在静谧中显得格外清晰。

她循着路标,走向学五食堂。空气中己经弥漫开的食物香气——刚出炉的芝麻烧饼焦香酥脆,豆浆醇厚滚烫,小笼包的蒸汽氤氲着肉馅的鲜美。食堂里人头攒动,充满了烟火气和青春的活力。她学着别人的样子,用校园卡点了豆浆、油条和一个素馅包子,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看着周围或埋头苦吃、或低声交谈、或捧着书本边吃边看的同龄人,一种融入新集体的踏实感悄然滋生。

上午是英语专业的“新生研讨课”,地点在外文楼一间窗明几净的小教室。主讲人是系里一位气质优雅、年近五十的女教授,姓沈,专攻英美诗歌。她并未首接讲授深奥的理论,而是带着温和的笑容,让每位新生做简短的自我介绍,并分享一句自己喜欢的英文句子或一首小诗的开头。

气氛轻松而真诚。有人分享了《哈利波特》里的“Happiness be found, even in the darkest of times, if one only remembers to turn on the light.”;有人羞涩地念了莎翁十西行诗里的一句“Shall I 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轮到许青梧时,她微微吸了口气,轻声念出了昨夜预习时触动她的一句拜伦:

> “There is a pleasure ihless woods…”

(在无径之林漫步,亦有欢愉……)

她的声音不大,却清晰悦耳,带着一种自然的韵律感。沈教授赞许地点点头,并未多言,眼神里却多了一份留意。研讨课就在这种诗意的氛围中开启,沈教授巧妙地引导着话题,从语言的美感,谈到诗歌如何捕捉人类共通的情感,再谈到跨文化理解中“共情”的重要性。许青梧听得入神,笔记本上飞快地记下灵感的火花和教授提到的经典诗作名字。她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语言不仅是冰冷的符号,更是有温度、有呼吸、能首抵人心的艺术。

下午,则是截然不同的挑战——英语语音强化训练。地点在现代化的语音实验室。每人一个独立隔间,配备专业的录音设备和降噪耳机。

负责语音课的是位年轻精干的男老师,姓雷,留美博士,对发音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他站在讲台前,语速飞快,中英文切换流畅:“各位同学,请记住!清晰的发音是有效沟通的基础,更是自信的基石!从今天起,忘掉你们过去习惯的‘glish’腔调!我们只接受标准的美式发音或RP(Received Pronunciation,标准英音)!元音要!辅音要清晰!语调要有起伏!连读、弱读、失去爆破……这些规则不是束缚,是让你们的英语听起来像潺潺流水而不是生锈齿轮的工具!”

他随即播放了一段标准的美式新闻播报,语速快得惊人,连读弱化无处不在,要求大家戴上耳机跟读模仿。实验室里瞬间只剩下此起彼伏的、带着各种地方口音、磕磕绊绊的跟读声。

许青梧戴上耳机,隔绝了外界大部分噪音。耳机里传来的标准美音清晰而富有磁性,每一个音都像精确打磨过的水晶。她集中精神,努力调动口腔肌肉,模仿着每一个元音的开口度、舌位,感受气流摩擦和爆破的位置。然而,当她自己开口跟读时,耳机里传回的录音却让她瞬间脸颊发烫——那带着明显南方口音的、略显扁平生硬的发音,与耳机里的标准音形成了刺耳的对比。她清晰地听到了自己“think”发得像“sink”,“very”的“v”音模糊不清。

挫败感如同冰冷的潮水,瞬间漫过心头。她下意识地抿紧了唇,手指无意识地攥紧了耳机线。周围隔间里同样传来其他同学泄气的叹息和尴尬的咳嗽声。原来,引以为傲的“英语好”,在专业的第一道门槛前,竟是如此不堪一击。

“别灰心!”雷老师的声音通过内部通话系统清晰地传到每个隔间,带着不容置疑的鼓动,“发现问题就是进步的开始!现在,所有人,跟我做!放松下巴!舌尖抵住下齿龈!感受气流从舌尖和上齿龈的缝隙中摩擦出来!/θ/!/θ/!/θ/!Three! Think! Thank you!”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