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
这让刘苗苗的脸色一变,“这事怎么不跟我说,都被人抢了东西?”
“娘,都过去好久了。”
可是刘苗苗却非常严肃的看着他们,“不能吃亏,我们体力赶不上,可以智取,你们知道什么是智取吗?”
两个小朋友哪里知道什么是智取?
“娘,能吃吗?”
刘苗苗伸出大手摸摸丫丫的头,“你这丫头,就知道吃。”
又看向两个孩子,解释起来,“你们还小,打不赢他们,但是我们可以靠脑子,比如说,你们手里有吃的,可以请人打那些抢你们吃的这些人。”
也不知道这样说,两个小的能不能听懂。
“娘,我听懂了,拿钱让人办事。”
刘苗苗:你还真的听懂了。
你小子有想法。
她觉得只要一教,这小子,以后会一肚子坏水?
不过防人之心不可无。
“对,我家壮壮很聪明,哪从今天开始,我们就开始识字。”
“要变的聪明,就必须识字。”
识字?
“娘,我也要变的聪明。”
“好,我教你们识字。”
刘苗苗开始教他们学习日常字,沾着水在桌子上写字。
也没有教多少个,就教了他们五个字。
也是怕两个小的,学得快,也忘的快。
这学完语文,数学开始。
而叶大队长这边在公社干部办公楼这边,看到这些知青们。
每个大队都拿到一份名单,站在这一群知青面前点名。
“把行李放在车斗里,你们走路。”
“我们走路?”一个女知青满脸不耐烦的说着。
其他人虽然没有说,但是也不想走路。
“你们东西这么多都堆在车斗里面,哪里还有你们的位置?走不走?”
“好了,我们赶紧走,这太阳挺大的。”
知青们满脸怨气,可还是跟着牛车走着。
“太阳好大。”
“我们赶紧走吧?”
“大队长,我们还要走多久?这太阳太大了。”
见男知青语气软和了不少,叶大队长头戴着草帽的,扫向这些知青们,“慢的话,两个小时,所以你们要走的快一些,你们可是来建设农村。”
建设农村?
一句话堵住这几个知青。
要走这一条路的人,可不少,好几个大队都是这样,赶着牛车,车斗里面装满了知青们带的大包小包的东西,知青们在后面跟着走。
“两个小时?”
“我们是不是要中暑?”
“走快一点,就不会中暑了,走快一点。”
叶大队长和支书对于这些知青们一路上发牢骚,劝了两句。
至于他们越来越不耐烦。
“马上就到我们大队了,你们还走不走?”
每个知青,都恹恹的。
每个人都累得不行。
被太阳晒着,这些知青们晒得一张脸红彤彤的。
至于叶大队长和支书两人都是老农民,这一点太阳他们还扛得住,甚至他们两个还带着草帽。
等终于到了大队了,到了他们知青院了,这些知青们看到这泥瓦房,满是失望,可如今累得不行,提着东西回了房间。
“收拾一下,我带你们先去我家吃饭。”
吃饭?
走了这么多久,每个知青又累又饿。
知青院,有好几个房间,有的人带了锁的,如今把门一锁,他们就跟着叶大队长去他家。
在他们进村,有社员们就瞧见他们了。
如今看到大队长带着他们往大队长家里而去,看到这些知青。
“五个知青,三个女知青,两个男知青。”
“哪几个女知青,长得真俊呀。”
“壮壮娘,哪怕结婚生子,也长得俊。”
“坐。”
知青们环视一眼这家,也是泥瓦房。
这可是大队领导家。
都这样,这说明这个大队很穷,他们是来建设农村的。
叶大队长招呼他们坐之后,就去厨房,端出来一些碗筷,还有一壶水。
“你们自己倒水喝,等一会儿就能吃饭了。”
倒水喝?
还有暖水壶。
知青们是真的又累又渴的。
倒水首接就喝了起来。
虽然还有一点烫,可是真的渴。
叶母知道今天知青们要来了。
自家老头子也叮嘱了,知青们要来家里吃饭。
她炒了几个菜,都是用油渣炒菜的,但是又把油渣挑了出来。
炒了黄瓜鸡蛋、辣椒炒茄子、辣椒炒苦瓜,还做了一锅二合面的馒头。
“吃饭了。”
知青们见只有一个菜算是荤菜,脸色微微有一些变化,不过如今都饿,也没有挑剔。
敢挑剔吗?
怕等一下饭都没有吃。
因为有油渣,几个菜都很好吃,都带着一点肉香味。
蒸的二合面馒头,全部都吃完了。
“都回你们知青院收拾,等收拾好了,去大队部领取你们这个月的粮食。”
因为这是第一批知青,有补贴钱和粮食。
“那大队长,我们就先回去了。”
几个知青因为喝了水吃了饭,精神头好了不少。
出了大队长家,瞧见不少村里人瞧着他们,不过他们没有上前去打招呼。
这回了知青院,因为他们五个人,只有西个房间。
有一个房间必须住两个人。
“李知青,你来给我安排。”
怎么安排?
“你们女知青可以合住,也可以单独住,这房间里,什么家具都没有,如果要单独住,什么都要自己买。”
“李哥,我们一个房间。”张国栋想到床、凳子、桌子、什么都要单独买一份还是与李云山住一间。
李云山没有意见,虽然他们才下乡,可手里的钱还是要省着一点用。
“丹丹,我们住一个房间吧!”王丽怕被罗罗青青抢先了,赶紧看向苏丹丹说着。
苏丹丹是三个女知青里面长得最好看的一个,虽然不是来自同一个城市,但是在半路她们相识,如今又分配到一个大队。
“可以。”
这一下子就剩下罗青青一个人住一个房间了。
“我们等一下领了粮食,就去找村里木工,买床,买一些凳子桌子,不然的话,我们今晚上只能打地铺了。”
知青们出现在村里,让不少人都打量着他们,仿佛这些知青是马戏团来的人。
村里人都知道,这些人是城里来的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