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世家:从玄武门开始
不朽世家:从玄武门开始
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 > 不朽世家:从玄武门开始 > 第55章 紫宸 殿对

第55章 紫宸 殿对

加入书架
书名:
不朽世家:从玄武门开始
作者:
这是来时的路
本章字数:
3522
更新时间:
2025-07-06

殿外寒风呼啸,卷起残雪扑打窗棂。紫宸殿偏殿内,炭盆烧得通红,却驱不散那股无形的空旷与寒意。武则天将一份奏章重重掷于案上,声音带着压抑的烦躁:

“李卿,看看这些!长安米价又涨了三成!漕渠冰封,江南粮船堵在汴州!百万军民困于斗米,日日有冻饿倒毙街头的奏报!” 她起身踱步,赤金凤纹裙裾扫过冰冷的地砖,“这太极宫,这长安城,己成了吸食民脂民膏的巨兽!迁都洛阳,势在必行!”

李玄躬身:“皇后娘娘圣明。洛阳居天下之中,漕运便利,确可解长安困局。臣己命司农寺核算洛阳仓廪储备,并着手规划沿途粮站补给。”

武则天停下脚步,目光如冰锥刺向李玄:“粮秣之事,交予卿家,本宫自然放心。然……” 她声音陡然转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孤峭,“迁都岂止是挪个宫殿?满朝文武,尸位素餐者众,能务实任事者寡!长孙党羽虽除,留下的窟窿,却无人可填!李义府、许敬宗之流,阿谀弄权是把好手,可让他们去疏通漕渠、安置流民、整饬东都百司?呵!”

她走到李玄面前,凤眸深处是深不见底的寒潭:“李卿,你告诉本宫,这朝堂之上,除你李家父子尚知‘实务’二字,本宫……还能用谁?

殿内死寂,只有炭火爆裂的噼啪声。李玄垂首,心念电转。武后此言,既是困境,亦是试探。她需要人手,更需要能绕过关陇旧族、寒门新贵倾轧的“干净”力量。

他缓缓抬首,目光沉静如古井:“娘娘之忧,臣感同身受。然治国如烹小鲜,猛火易焦,文火方得真味。非常之时,或可……另辟蹊径。”

“哦?”武则天眉梢微挑,“讲。”

“长孙之弊,在于权柄过重,门生故吏盘根错节,阻塞贤路。”李玄声音平缓,却字字清晰,“今朝堂初定,若再拔擢显贵,恐蹈覆辙。不若效仿太宗皇帝设文学馆、弘文馆旧制,于洛阳新设一‘集贤殿’。”

他略作停顿,观察武后神色,继续道:“此殿不授实权官阶,只以‘修书撰史、顾问侍讲’为名,广召天下有实学之才——通晓水利者,可助漕运疏浚;精于算学者,可理户部度支;熟谙刑名者,可参详律令;乃至擅农桑、工营造者,皆可入殿备询!娘娘可随时召见,垂询实务。其建言若善,则命有司施行;其人不显,则去留无痕。”

武则天眼中寒冰渐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锐利的审视:“修书撰史?顾问侍讲?李卿是说……以文事之名,行选材之实?”

“娘娘明鉴。”李玄躬身,“此乃‘文火’之道。其一,不触动现有官位,免于党争攻讦;其二,天下寒士英才,苦无进身之阶,此殿一开,必如百川归海;其三,” 他声音压低几分,“此辈无根基,无党羽,唯赖娘娘识拔之恩,其忠心……自非他人可比。”

他最后点出关键:“且修书撰史,乃千秋盛事。娘娘主持其间,遴选英才,刊定典籍,既可彰文治之功,又能于青史留名。此乃一举多得。”

武则天沉默良久,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紫檀案几。殿内炭火将她的侧影投在墙壁上,忽明忽暗。李玄的提议,如同一把精巧的钥匙,瞬间打开了困局的锈锁。以文事之名,行揽才之实;借青史之笔,固权力之基!妙!

“好一个‘文火’!好一个‘集贤殿’!” 武则天蓦然转身,凤眸中精光西射,疲惫之色一扫而空,“修书撰史是虚,广纳寒俊、暗蓄英才为实!李卿此策,老成谋国!”

她走到御案前,提笔饱蘸朱墨:“传旨!即日起,于洛阳紫微宫设‘集贤殿书院’!昭告天下,凡通晓经史、明于政体、精于术艺之才,无论出身门第,皆可经州府举荐或自陈所长,赴洛阳应试!择优录入书院,授‘学士’衔。

她放下笔,看向李玄的目光多了几分深意:“李卿,此事便由你与礼部共理。记住,本宫要的是有真才实学、能解实务的‘学士’,而非只会吟风弄月的酸儒!”

“臣,谨遵懿旨。”李玄深深一揖,心中了然。武后将此事交予他,既是信任,亦是捆绑——他李玄,从此便是这“集贤殿”无形的奠基人,与武后这“文治”新局,绑得更深了。

武则天走到窗边,望着窗外被积雪覆盖的重重宫阙,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迁都洛阳,不仅是逃离长安的困局,更是要在一片“干净”的土地上,用这些无根无基的“学士”之笔,重新绘制权力的版图。李玄的“文火”,正合她意。

“李卿,”她忽然开口,声音飘渺,“你说,这‘集贤殿’的火种,能否燎原?”

“回娘娘,”李玄垂眸,声音沉稳如初,“火种己播,只待东风。天下英才,当如百川归海,尽入……” 他顿了顿,将“彀中”二字咽下,换了个更稳妥的词,“尽为娘娘所用。”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