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这位“文丞相”离世后,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无数人都为他感到悲痛。
他一生忠心耿耿、坚守道义,最终还是没能逃过死亡的结局,说到底还是生在了不适合他的时代啊!
【盘点华夏十大遗憾!】
【第二名——文天祥,南宋末年抗元名臣!】
【人物介绍:生于宋理宗宝祐年间,吉州庐陵书香门第之后,二十岁以“法天不息”为题殿试夺魁,状元及第。】
【时值南宋偏安末期,外有蒙元铁蹄叩关,内有奸佞弄权,然其自幼受“忠君爱国”思想浸润,于经史典籍中深植气节之根。】
【咸淳年间,累官至赣州知州,当蒙元大军破襄樊、下临安时,他散尽家财招募乡勇,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决绝,在江西、福建等地竖起抗元大旗,官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临危受命于社稷将倾之际。】
【传奇生平:他是中国历史上以文臣之躯扛起抗元大旗的标杆人物,虽非武将出身,却在汀州、梅州等地率军与元军周旋,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临安沦陷后,他拥立端宗于福州,转战粤东沿海,即便在五坡岭被俘,囚于元大都土室三年,面对忽必烈“宰相之位”的利诱与“身死刀俎”的威胁,始终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自勉,拒降书、焚劝降信,将儒家“舍生取义”的精神推向极致。】
【其《过零丁洋》《正气歌》等作品,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丰碑,更成为中华民族气节的精神图腾,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宋末三杰”,以文人之骨撑起南宋最后的脊梁。】
【然命运弄人,至元十九年冬,年仅西十七岁的文天祥于柴市口从容就义,临刑前索笔书“吾事毕矣”,南望再拜而死。】
【其妻欧阳氏收殓时,于衣袋中得绝笔:】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人物评价:他是南宋末年的精神火炬,若能得遇明主、军备齐整,或以其经略之才、忠义之魂凝聚人心,南宋或可延续国祚,华夏历史上或许会少一次文明的剧烈震荡,多一段以“气节”重塑民族精神的可能。】
【若假以时日,以其“法天不息”的治世理念辅政,以“留取丹心”的赤诚凝聚士气,南宋或许能在风雨飘摇中寻得转机,历史上也可能少一些崖山蹈海的悲歌,多几分文治与武功的平衡。】
【他的殉国,不仅是赵宋王朝的落幕挽歌,更让华夏文明失去了一次以“道义”抗御强权的完整实践。】
【文天祥以文臣之身殉国,用生命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初义,其赴死之决绝恰似暗夜中的孤星,令后人慨叹:】
【若文山未殒,南宋的乾坤能否为之扭转?】
大秦
嬴政目光如炬地盯着金榜,脸上满是复杂的神色,既有对文天祥忠义的赞叹,又饱含着深深的惋惜。
他微微抬起头,似在与冥冥中的文天祥对话,声音雄浑而深沉:
“文天祥,你当真无愧为忠义之士!
在那宋室大厦将倾、风雨飘摇之际,你以一介文臣之躯,扛起抗元大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份忠义与果敢,朕由衷敬佩。
只恨你未能生于我大秦,否则以你的才略与忠义,必能助朕成就更为辉煌的霸业,大秦亦能因你而更加昌盛,实乃千古憾事!”
大汉。
董仲舒看着金榜里文天祥的人生,神色动容道:
“文天祥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自勉,实乃我儒家千年难出的完人!
他的《过零丁洋》当刻在太学碑林,让天下儒生皆知:忠不是愚忠,义不是空义,而是以命相搏的担当!”
大唐
李世民神色凝重地看完金榜,缓缓起身,对着金榜抱拳行礼,语气沉重而感慨:
“文天祥,真乃忠义之表率,大唐若得此臣,实乃大唐之幸!
在南宋风雨飘摇、大厦将倾之时,他挺身而出,以忠义为刃,力抗元军,虽最终未能挽救南宋覆灭的命运,但其气节与精神,令朕敬仰不己。
朕治理大唐,期望臣子皆能如他这般忠诚无畏,一心为国。
若他生在大唐,必能成为一代贤相,与朕共同开创更加辉煌的盛世,为大唐的繁荣昌盛鞠躬尽瘁。
他的殉国,是南宋的悲哀,更是天下忠义之士的痛惜,实在令人扼腕长叹。”
宋朝。
赵匡胤盯着文天祥的生平记载,手紧紧攥着卷轴。
看到“南宋”两个字时,他猛地抬头,眼里全是震惊。
再看文丞相卖了家产招兵,朝廷却没人帮他,最后连个像样的兵马都没有。
赵匡胤他知道自己打下的大宋江山,竟有了“南”这个前缀,心里顿时又急又气。
他走到大殿的金榜前,声音发颤道:
“是朕的子孙对不起你的忠义啊!”
“要是朕在那里,岂会能让你受这冤罪!”
赵匡胤他看着金榜里南宋在画面里的惨状越想越恼火,自己的这些子孙后代到底干了什么事?
他盯着“南宋”两个字,觉得后背发冷——“南宋”这词背后肯定还有更多事,不然怎么会取这个名。
现在赵匡胤只想知道自己建立的王朝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才会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
南宋。
岳飞看着金榜,面色凝重,眼眶泛红,沉声道:
“文丞相之忠义,与飞所求同也。
我一生征战,只为收复山河,迎回二圣,却不想南宋末年竟如此不堪。
文丞相在那般绝境下,仍能坚守忠义,奋起抗元,飞敬佩不己。
只恨我未能与文丞相相遇,携手抗敌,共保大宋江山。”
岳飞他满心遗憾,为文天祥的遭遇而痛心,也为大宋的命运而悲叹。
随着众人皆沉浸于对文天祥的深切痛惜之中,那股交织着崇敬与悲怆的情绪在空气中悄然弥漫——这位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刻入史册的忠臣,其舍生取义的气节早己超越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