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那一刻,华夏大地上不同朝代的天空,几乎同时出现了奇异景象。
金色的纹路在云层中显现,随后一幅巨大的、写着【盘点华夏十大遗憾】的金色榜单,从高空垂挂下来。
这跨越时空的奇观,在每一个时代都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公元610年·洛阳城
隋炀帝杨广斜倚在龙舟的锦绣软垫上,望着运河两岸绵延的灯火,指尖轻轻叩击着嵌满宝石的扶手。
宫女捧着西域进贡的夜光杯,将葡萄美酒倾入杯中。
忽闻甲板上传来此起彼伏的惊呼,他抬眼望去,只见天穹裂开金缝,鎏金字样在云层中若隐若现。
"不过是雕虫小技。"
杨广将酒杯重重砸在案几上,琉璃盏应声而碎,酒水在波斯地毯上蜿蜒如血。
"朕修运河贯通南北,三征高句丽扬威西海,这天下河清海晏,何来'意难平'之说?"
他抚过龙袍上的暗纹,眼底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阴鸷。
…………
公元1129年·临安行在。
赵构蜷缩在龙椅上,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手中的奏章被冷汗浸得发皱。
自靖康之变后,他夜夜噩梦缠身,总梦见金人铁骑踏破临安城门。
当宦官尖着嗓子禀报天象异变时,他踉跄着冲到殿前,望着高悬的金榜,指甲深深掐进掌心:
"我大宋天命未绝,这榜单......定是奸人作祟!"
然而颤抖的声线,泄露了他内心的不安。
…………
公元1644年·北京煤山。
崇祯皇帝朱由检踉跄着爬上煤山,身后是喊杀震天的李自成大军。
他扯下皇冠,披散着头发,望着宫城方向的火光,泪水混着雨水滑落。
贴身太监王承恩颤抖着递上白绫,突然,天空炸开金光,【盘点华夏十大遗憾!】的鎏金字样刺得人睁不开眼。
"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
崇祯死死攥住衣襟,指甲几乎要将龙袍撕裂。
"这天下,竟容不下我大明最后的体面吗?"
随着金榜缓缓展开,他悲怆的嘶吼被狂风卷着,消散在漫天金芒之中。
…………
公元1840年·紫禁城养心殿
旻宁皇帝握着朱笔的手悬在条约草案上方,墨迹在宣纸上晕染成狰狞的墨团。
"荒唐!荒唐啊!"
皇帝踉跄扶住龙案,指甲刮过御案发出刺耳声响。
"我大清天朝上国,岂会......"
话音未落,殿外传来太监尖锐的哭喊,暴雨裹挟着百姓"丧权辱国"的怒骂穿透宫墙。
他望着自己亲手签下的条约,突然想起乾隆年间万国来朝的盛景,喉头涌上腥甜。
“为什么?为什么我大清会变成这样子啊!?”
榜单的画面也逐渐浮现出来。
【年至六十八岁的你,终于等来那道迟来的王命。】
【你在荒野中披霜踏雪二十六载,鬓角白发早己混同流放地的皑皑山雾。】
【竹简上未写完的《天问》还沾着沅湘的水汽,可颤抖的手己握不住那支记载治国方略的笔。】
【当使者捧着诏令跪伏榻前时,你枯槁的手指徒劳地抓向虚空,喉间溢出的血沫染红了"美政"二字的残卷。】
应天府城头,朱元璋望着天空沉默不语,腰间佩剑随着紧握的拳头微微震颤。
汴梁皇宫内,赵匡胤怒拍龙案:"如此忠魂,竟被昏君弃如敝履!"
画面回溯,榜文继续流转:
【你降生于楚威王元年的郢都,芈姓贵族的婴孩在《九歌》的吟诵中睁开双眼。】
【祖父抱着你登上章华台,指着云梦泽的浩渺烟水:
"看,那是我们的疆土。唯有变法图强,方能守护这大好河山。"】
【从此,"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志向,如火种般在你心中燃烧。】
【你日夜研习《三坟》《五典》,在兰台宫中与诸子激辩;
你踏遍楚国山川,将民情疾苦刻进竹简;
你出使齐国时,舌战群儒的锋芒令稷下学宫为之失色。】
【可当你捧着《宪令》欲振楚时,靳尚之流的谗言如毒蛇缠上怀王耳畔。】
【流放汉北那日,你回望郢都的眼神比寒江更冷。】
【即便在溆浦荒野,你仍心系苍生:看到流民啃食蕨根,你挥泪写下《哀郢》;听闻秦军劫掠边邑,你怒呵苍天不公!】
…………
大秦咸阳宫内。
嬴政瞳孔骤然收缩。
那“沅湘”、“美政”的字眼,那楚国特有的山川风物描绘,以及那字里行间透出的孤高与绝望,如同冰冷的箭矢,瞬间刺穿了他横扫六合后的志得意满。
“楚地...沅湘...《天问》...”
他低沉的声音在死寂的宫殿中回荡,指间的夜光杯在巨大的握力下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喀嚓”一声,碎裂的琉璃与琥珀色的酒浆混着帝王之血,溅落在玄黑龙袍之上。
他浑然未觉,目光死死锁住画卷中那枯槁的身影。
“是他...屈原!” 嬴政几乎是咬着牙吐出这个名字。
一个他曾嗤之以鼻、认为其愚忠迂阔的敌国旧臣!一个楚国覆灭的殉葬品!
公元1138年,临安行在。
赵构缩在龙椅深处,看着屈原心系故国却报效无门的画面,浑身冰凉。
那“怒呵苍天不公”的字眼,像鞭子一样抽打着他脆弱的神经。
“不...不是朕...朕是不得己...金人...都是金人...”
他喃喃自语,冷汗浸透了龙袍,仿佛在金榜的光芒中看到了岳飞悲愤的身影与二帝北狩的惨状,对“意难平”三字产生了深入骨髓的恐惧。
公元1644年,煤山。
大明的局势己然风雨飘摇,煤山之上荒草丛生,透着一股萧瑟与凄凉。
崇祯死死盯着屈原流放时回望郢都的眼神,那眼神中的冰冷绝望,与他此刻的心境何其相似!
“奸臣!都是奸臣误朕!误国!”
他嘶哑地低吼,仿佛找到了共鸣,却又在屈原至死不改的忠诚面前,感到了更深的无地自容和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