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的早晨,鸟鸣像精确的闹钟,将我的思绪从梦境中拉回。
新生报道的队伍在操场蜿蜒,我握着行李箱,心里想着那个在家乡老地方等我的身影。
报到手续办完后,我拖着行李箱穿过教学楼,走进了我的新“秘密基地”——视觉文化中心的展厅。
淡黄色的灯光映出一排排白墙,中央是一个刚搭好的展台。
我靠在墙边,闭上眼,想象妹妹也站在我身边,看我第一次当“他人也有光”的策展人。
“记得那次我们一起布展,你拍的最后一张照片吗?”
妹妹的讯息配着一张暖色调的照片:她抱着画板,背景是我们曾经的展区。
我笑了,把手机收好,走上前去,开始检查展板。
每一块画面都要精准定位,不能有任何偏差。
就像人生的每一步,都需要精心测量,才能走得稳。
与此同时,远在家乡的妹妹,坐在她的小画室里。
窗外是滚滚绿意,偶尔有蝉鸣钻进房间。
她撑着下巴,盯着空白的画纸发呆。
手边放着那本我们小时候的冒险绘本,最后一页依旧翻开,两个人手拉手站在海边——
那是开始,也是驱动力。
她从画桌抽屉里拿出邮筒,塞进两张明信片:
一张给我,写着“记得帮我留最后一幅的好位置”;
另一张给自己,写着“重新出发,不问归期”。
我在展厅里忙了整整一天。
助教帮我把画作挂好,校方技术员则把音响调到最佳状态。
临近开幕,我站在中央,听见自己的心跳声,像是想追上前方的脚步,却又担心会太用力摔倒。
开幕式上,我介绍策展理念:“人往往渴望被注视,却又害怕被定义。此次展览,旨在让每个人都能在平凡中被看见,在沉默里找到声音。”
台下点头的目光,让我想起妹妹在文化节的那双眼——
她第一次看我的时候,也是满含期待。
开幕后,观众陆续涌入。
有摄影爱好者、艺术系教授、同学,也有不速之客——
一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在走廊驻足,指着照片低声和同伴讨论。
我走过去,礼貌地介绍:“这是‘普通人的光芒’,它来源于一个叫夏子的画作。”
那人抬头,看我一眼,微笑:“谢谢你把她的名字带到这里。”
我愣住,望向走廊尽头——
那里挂着一幅侧背的少女剪影,画名:《寂静的屋顶》。
我知道,那是妹妹最初的名片,也是她内心最柔软的起点。
夜深人静时,我站在展厅中央。
西周的画作在灯光下柔和地守护我。
我拿出手机,给妹妹回了那条明信片的确认:“好位置,就是这里。”
她很快回信:
“谢谢你,让我看见了风的另一头。”
我合上手机,缓缓闭眼。
在这座陌生的城市,我并不孤单——
因为她的光,穿越千山万水,依旧温暖我的心房。
清晨第一缕阳光洒进展厅,
我和助教并肩走在布满纸屑的地面,
收拾昨日的痕迹,迎接新的一天。
我突然想到:
无论从何处出发,
走过的每一步,都是彼此在远方的回响。
我抬头看那排侧背的剪影,轻声说:
“夏子,今天,你愿意和我一起,去看更远的风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