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驴叔,你们这是要干什么去啊?”
“我们去周家坞。”
村子就这么大点,一点动静,都能闹得全村皆知。
加上别人都有自己的事儿干,就赵涌泉屁事儿没有。
所以老驴叔一套牛车,他就发现了。
一打听,才知道大家伙这是要去周家坞卖盐。
是的,卖的就是他昨天拿出来的盐。
为了扩充咱大汉的人口规模,只要是个人,赵涌泉就给一包盐。
正常情况下,一个人一年会消耗几斤盐,三五斤左右吧。
嗯,这是指不舍得用太多的古代人。
村里盐不多。
这种情况下,这一斤盐,大概是三西个月的消耗。
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去卖盐呢?
因为有些人家粮食更少,没盐可以用别的方法,比如舔舔土。
可没粮食真没法活。
所以就想用盐换点粮食回来。
然后还有别的心思的。
这盐可太好了,咱自己属实有点不配吃啊!
说不定能多卖一些价格,或者换点差盐回来,把差价变成粮食。
“老驴叔,我也没什么事儿,我也想跟着去逛一逛行不行?”
“逛一逛?那,行吧。”
老驴叔,您怎么显得有点为难的样子啊?
该不会偷偷占我便宜了吧?
赵涌泉大概理解为什么这样了。
估计是怕这盐拿去卖,卖的价格高了,大家彼此对视的时候尴尬。
套好了牛车,老驴叔家的老二,也就是二驴兄弟牵着牛车出发了。
老驴叔年纪略大了,就和另外两个同样看上去年纪不小的老人一起坐在车上。
赵涌泉虽然年轻,身体也不差。
但他脸皮厚啊,于是也跟着凑了上去。
既然有车坐,干嘛非要走呢,不磨半月板啊!
然后跟随的还有十来个男人。
一车十五人,就这么出发了。
走了十几里路,来到了所谓的周家坞。
赵涌泉立刻就惊了一下。
“哇,城堡!”
赵涌泉以为周家坞只是个名字。
没想到真是个坞堡啊!
叫什么什么坞的地方,现代虽然不多,但赵涌泉也听说过。
现在想来,能叫这个名字,以前应该确实存在过坞堡。
坞堡,类似于西方的城堡。
就像是微型的城池。
战乱年代,一些本地豪强有钱人之类的,为了自身安全,就会建造坞堡。
嗯,也是因为建不起城的缘故。
想要建一座城,那可老困难了,要耗费无数钱粮时间,是无数人的心血汇聚起来的。
建造坞堡虽然也不便宜,但和建城一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眼前这个坞堡,占地大概十几亩的样子,就差不多是长宽百米左右。
走近了看,就仿佛是一个小山头。
对普通人来说,还是挺有压迫感的!
坞堡三面都有很多茅草建筑,应该是依附坞堡生存的普通人。
平时就在外面生活,遇到危险,可以进入坞堡避祸。
而坞堡正面前方,则是形成了一个小规模的坊市。
老驴叔看着坞堡感慨羡慕道:“咱们村附近要是也有个坞堡就好了。”
“老驴叔,建造一个这样的坞堡,大概要多少钱啊?”
“至少要百万钱啊!”
百万钱?
赵涌泉立刻内心火热的盘算起来。
自己现在一天一百多,如果都换成盐来卖,就算二十倍的利润。
一天就是将近三千钱。
这么算,差不多一年,就能攒下一个坞堡的钱?
花一年时间,攒下一座坞堡,自己的安全,是不是就能有一定的保障了?
这貌似可行啊!
赵涌泉抬头看着不远处的坞堡,顿时眼睛放光。
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了啊!
什么三造大汉,这目标太大了,其实显得很虚幻。
但一座坞堡,虽然也很难,但却并非触不可及!
他们一行人来到坞堡前方的坊市。
这坊市人数不多,货物种类也不多。
也就是常见的粮食、布匹之类的。
还有少量少见的粮食种类,瓜果,甚至是兵器之类的。
反正商品种类应该不超过二十种。
跟现代随便一个集上,就几百上千种商品品类肯定是没法比的。
“老驴,这是什么盐啊!这么好!你从哪里搞来的!”
“呵呵,你也知道,我家老大,在军镇,咳咳,算了,算了,我家老大交代过,不能随便说。”
老驴叔这是在吹牛逼呢。
他家老大确实被抓壮丁抓走了,可现在是不是还活着都两说呢!
这是来之前就商量好的。
说这盐是赵涌泉拿出来的吧,不太好,有一定风险。
怕被人惦记。
不如就推到老驴叔那被抓壮丁抓走,都不知道是不是还活着的大儿子身上去吧!
扯一扯节度使的虎皮大旗!
这样,别人才不敢随意起什么歪心思。
这年头,兵荒马乱的,干什么都要格外谨慎!
“哎呀,老驴,你家大儿子看来是出息了啊!看来你要享福了!”
“这盐我要一点,一升五十钱怎么样?”
“五十钱一升?你在做什么美梦!”
盐比米重,一斤盐差不多半升,赵涌泉拿出的一包一斤,就是半升。
“哎呀,老驴,你觉得价格不合适,咱们再商量嘛,五十五钱怎么样?”
“你先别开价了,你先尝尝我们的盐!”
“这……”对方捏了一点盐放在嘴里,也和老驴叔他们第一次品尝到这盐的时候的情况差不多,同样愣住了。
“六十钱!我出六十钱!真的不能再多了!”
“虽然这盐肯定不止这个价,但你也要看看咱们这是什么地方。”
“你要真想卖高价,恐怕只能去远地方了。”
“六十五钱一升!爱要不要!”
“行,给我来几升!”
不是,你不带这样的啊!我一叫价,你就要了!这不显得我很小丑嘛!
老驴叔的脸顿时绿了,显然价格开低了。
可话都说出去了,再反悔是不可能的了,也就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老驴,给我也来几升。”
“不行!我和老朱我们关系好,才给他这个价格的!其他人要,必须出八十!”
“八十?你在想什么!我最多出七十!”
“再让点,七十二吧,看在咱们交情上,我给你几斤。”
赵涌泉昨天拿出来一百三十斤盐,基本上都在这里了。
他们在这里待了半天,就都卖出去了。
平均价格一升七十多。
具体七十几,赵涌泉没算,凭这些人大字不识一个的水平,也算不出来。
反正就七十多。
这么算来,等于一斤盐三十五到西十之间。
相比于二十钱左右一斤的劣质粗盐来说,差不多是翻了个倍。
赵涌泉卖给李狗儿抵小米粥鸡蛋,以及给老驴叔抵小米饼钱的,都是按照二十五来算的。
看来下次,要加价了啊!
赵涌泉的盐,这么好,相比于劣质粗盐,真实价格肯定是不止翻个倍的。
但那也要看卖给谁。
这要是能拿去长安,卖给达官贵人,恐怕十倍百倍都是它。
可惜,这穷乡僻壤的,没有达官贵人,卖给一斤米都要斤斤计较的普通人,能翻倍也就不错了。
卖出这个价格,赵涌泉感觉很开心。
因为这么算的话,他真去执行卖盐攒钱盖坞堡的计划,时间会更短!
说不定半年就能攒下一个最差的坞堡!
坞堡再差,那也是坞堡!
乱世人命贱如草。
真要能盖起来,就具备了一定防御能力!自身安全,就有了基本的保障!
就算是节度使,估计都会给自己一点面子!
当然,也就只是一点点了。
真惹的节度使不高兴了,人家派遣几千人过来,普通小坞堡基本上扛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