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传大明帝国的崛起
崇祯帝传大明帝国的崛起
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 > 崇祯帝传大明帝国的崛起 > 第13章 民间讲学

第13章 民间讲学

加入书架
书名:
崇祯帝传大明帝国的崛起
作者:
青衫砚雪
本章字数:
6146
更新时间:
2025-06-10

大明王朝在朱由检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推动下,犹如一艘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奋力转向的巨轮,艰难却又坚定地改变着航向。然而,改革之路布满荆棘,虽己初显成效,但诸多阻碍如暗礁般潜藏其中。其中,民众对改革的理解与支持程度,恰似决定巨轮能否顺利驶向彼岸的关键风向。朱由检凭借敏锐的洞察力,深知仅依靠朝廷诏令的颁布与官员们自上而下的推行,远不足以让改革深入人心、落地生根。若想从根本上推动改革,必须深入到民众的思想层面,提升他们对改革的认知与认同。于是,一场意义深远且别具一格的民间讲学活动,在他的大力推动下,如星星之火,在全国各地悄然燎原。

朱由检于文华殿内召集了朝中坚定支持改革且学识底蕴深厚的大臣,以及那些在民间享有崇高威望、德高望重的学者,共同就民间讲学事宜展开深入商议。文华殿中,众人围坐成一圈,气氛热烈而庄重。朱由检神情肃穆,目光依次扫过众人,缓缓开口道:“如今我大明推行多项改革举措,然于民间,误解与抵触之声此起彼伏。朕意开展民间讲学,将改革之意义、目的及益处,以清晰易懂之方式,传达至每一位百姓心中,诸位爱卿对此有何见解?”

一位资历颇深的大臣率先起身,恭敬地拱手说道:“陛下圣明,此乃高瞻远瞩之良策。然民间讲学一事,需精心筹备、谨慎施行。讲学之人,不仅要对改革内容了如指掌,更要具备将深奥道理转化为通俗易懂语言的能力,如此方能让百姓欣然接受,达到预期效果。”

紧接着,一位闻名遐迩的学者也起身补充道:“陛下所言极是。除此之外,讲学之地的选择亦至关重要。集市、庙宇、学堂等人群密集之处,皆是理想的讲学场所。唯有在此类地方讲学,方能最大限度地覆盖民众,让更多人听闻改革之要义。”

朱由检微微点头,深表赞同:“爱卿所言,正合朕意。此事便交由礼部牵头负责,尽快选拔出合适之人选,精心制定讲学内容与行程安排,务必确保百姓能够真正领悟改革所带来的利好。”

在礼部的高效运作下,一支汇聚了朝廷官员、知名学者以及各地贤达之士的讲学队伍迅速组建完成。他们怀揣着精心编写、内容详实的讲学资料,肩负着传播改革理念的重任,如同信使一般,奔赴全国各地的城镇乡村。

在京城繁华热闹的集市之中,熙熙攘攘的人群川流不息。一位年轻且充满朝气的学者,站在临时搭建的简易讲台上,周围迅速围满了好奇的百姓。学者面带亲切的微笑,声音洪亮而清晰地说道:“乡亲们,今日我来与大家好好讲讲陛下大力推行的科举改革。想必大家都清楚,咱们大明以往选拔人才,主要侧重于考经义。然而,时代在变迁,仅仅会背诵经典文章,却不懂实用之学,又怎能助力国家走向富强之路呢?此次新的科举制度,特意增加了算学、格物等实用科目,其目的便是为了选拔出那些既能做事,又善于做事的真正人才。日后,咱们大明的官员,皆是既有深厚学问,又能切实为百姓办实事之人,这对于咱们普通老百姓而言,无疑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啊!”

百姓们听闻此言,纷纷交头接耳,小声议论起来。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从人群中走出,微微皱眉,疑惑地问道:“先生,你说这新科举是好事,可像俺们这些平头百姓,压根儿就不懂什么算学、格物啊,这跟俺们能有啥关系呢?”

学者见状,笑容愈发温和,耐心解释道:“老伯,您不妨这样想。以后懂得算学的官员多了,在收税、记账这些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事务上,不就能做得更加清楚明白,确保不会多收您一分一毫了嘛。而格物之学,若是研究透彻了,就能制造出更为精良的农具、器物,咱们的生产效率提高了,日子可不就越过越红火啦。”老者听后,若有所思,随后恍然大悟,不禁连连点头,脸上露出了释然的笑容。

在风景秀丽的江南,一座古朴庄严的庙宇前,一位身着官服的朝廷官员正在向众人讲解商业振兴的相关政策。他神情专注,声音坚定地说道:“乡亲们,朝廷如今大力推行降低商税、改善商业环境等举措,其目的就是为了鼓励更多的人投身商业活动。一旦商业繁荣起来,咱们这儿就会变得更加热闹繁华,大家购买东西不仅会更加便捷,而且还会涌现出更多的就业机会,挣钱的门道自然也就多了起来。”

话音刚落,一位模样精明的小商贩模样的人从人群中挤了出来,略带担忧地问道:“大人,您说这商税降了,这本是好事。可万一那些当官的阳奉阴违,依旧乱收费,那该如何是好呢?”

官员面色一正,严肃且认真地说道:“这位兄弟,你无需担忧。朝廷己然设立了专门的监管机构,一旦发现有官员胆敢乱收费,必定严惩不贷,绝不姑息。倘若大家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遇到此类情况,尽管大胆去举报,朝廷必定会为你们撑腰做主!”小商贩听后,心中的疑虑顿时消散,脸上露出了放心的笑容。

然而,这场旨在推动改革的民间讲学活动,并非一帆风顺,如平静湖面般顺利推进。一些守旧势力对其极为忌惮,他们敏锐地察觉到,讲学活动一旦成功,百姓将更加坚定地支持改革,而这无疑会对他们的既得利益构成严重威胁。于是,这些守旧势力在暗中蠢蠢欲动,指使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在讲学现场蓄意捣乱。

在北方的一个宁静小镇上,一所颇具规模的学堂内,正当一位学者满怀激情地讲学之时,一群气势汹汹的人突然破门而入。为首的一人满脸横肉,大声叫嚷道:“别听他在这儿胡说八道,什么改革,全都是瞎折腾,祖宗之法不可变!”随后,这群人在学堂内肆意喧哗,西处走动,不断扰乱秩序,使得讲学活动被迫中断。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讲学人员并未惊慌失措。他们深知这些人的行为背后必有主使,于是保持冷静,耐心地向这些人解释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然而,这些人早己被守旧势力蛊惑得根深蒂固,根本听不进任何解释,依旧我行我素,在学堂内肆意妄为。无奈之下,讲学人员只好暂时中断讲学,并迅速将此事报告给当地官府。官府得知后,立即派遣衙役前往学堂,将为首闹事之人一举抓捕,成功平息了这场风波。

随着民间讲学活动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真正理解并由衷支持改革。一些原本对科举改革心存疑虑、犹豫不决的学子,在听过讲课后,犹如拨云见日,坚定了学习新科目的决心,纷纷投身于新知识的学习之中;一些目光敏锐的小商人,也从讲学中看到了商业振兴所带来的无限商机,纷纷鼓足勇气,扩大经营规模,尝试新的商业领域。

然而,如同事物发展过程中总会出现波折一般,就在民间讲学活动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之时,一系列新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由于参与讲学的人员数量众多,来源广泛,导致素质参差不齐。部分讲学人员为了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吸引更多听众,在讲学过程中,刻意夸大改革的好处,对改革在推进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难与问题避而不谈,只字不提。这使得部分百姓对改革产生了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一旦改革进程中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波折与困难,他们便会感到极度失望,甚至转而对改革产生反感与抵触情绪。

与此同时,随着讲学活动的持续大规模开展,给朝廷原本就不宽裕的财政带来了愈发沉重的压力。组织讲学活动所需的场地布置、资料印刷,支付讲学人员的薪酬、差旅费等,每一项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此时,大明的财政状况虽因之前推行的一系列增收节支措施有所改善,但距离充裕仍有较大差距,财政负担日益加重。

面对这些接踵而至的棘手问题,朱由检独自坐在乾清宫的书房内,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心中十分清楚,民间讲学是推动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一环,绝不能半途而废。但如何妥善解决讲学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确保讲学活动既能准确、全面地让百姓理解改革的真谛,又不会对朝廷财政造成难以承受的负担,成为了摆在他面前亟待解决的一道严峻难题。大明王朝的改革之路,再次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未来的走向如同迷雾中的航程,充满了未知与变数。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