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书肆抄书匠:从抄书到封侯拜
穿越书肆抄书匠:从抄书到封侯拜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穿越书肆抄书匠:从抄书到封侯拜 > 第109章 权倾朝野奸宄除,新政宏图再启航

第109章 权倾朝野奸宄除,新政宏图再启航

加入书架
书名:
穿越书肆抄书匠:从抄书到封侯拜
作者:
寂灭流
本章字数:
3384
更新时间:
2025-05-28

杨松叛国大案尘埃落定,如同在京城政治天空投下一颗耀眼信号弹,昭示旧时代终结,新时代开启。

以内阁次辅杨松、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高廉、前吏部侍郎崔敬(政治生命完结)等保守派核心人物覆灭为标志,盘踞朝堂数十年的顽固守旧势力遭受沉重打击。他们苦心经营的权力网络几乎被连根拔起。朝中上下人人自危,那些依附杨松或对新政阳奉阴违的官员纷纷收敛,生怕成为下一个目标。

京城官场乃至大胤政治风气为之一新。

这一切的缔造者,是年仅二十出头的忠勇侯林书然。

他以雷霆之势平北狄、除国贼,文治武功彪炳朝野,其声望与权势在大胤除皇帝外几乎无人能及。

皇帝李景隆对这位股肱之臣信任有加,恩宠备至,不仅将“新政推行处”权力扩大,囊括所有重要改革事宜的决策与执行权,还擢升林书然为文华殿大学士(正二品或从一品,远超从六品翰林侍讲和正五品侍读学士),参与军国大事,与首辅王承恩并驾齐驱。

此任命再次震惊朝野。

林书然己不仅是皇帝的“利剑”,而是成长为影响帝国走向的擎天巨擘。

忠勇侯府成为除皇宫外最受瞩目的地方,每日拜访、道贺、请示、投效的官员、士子、商贾、江湖豪侠络绎不绝。

林书然未因地位提升骄傲自满,保持谦逊沉稳,眉宇间却多了运筹帷幄的自信与不容置疑的威严。

他将侯府事务交由赵子昂和王武打理。赵子昂凭赵家财力人脉及林书然信任,将侯府内外井井有条,在权贵圈崭露头角。王武负责侯府安全及训练“忠勇卫”(林书然亲选的精锐私人卫队,成员多为北方江南立功的百战精兵)。

林书然则将精力投入席卷帝国的新政改革。

清除杨松等政治障碍后,新政推行顺畅许多。

在林书然、李道明、张柬之等改革派推动下:

“清丈土地、核实户籍”在全国试点州县如火如荼展开,虽遇地方豪强抵制,但在“新政督查巡防营”弹压和百姓配合下,进展顺利。大量“隐田”“诡寄”被清查,为赋役改革奠定基础。

“摊丁入亩”和“一条鞭法”(简化版)在试点地区推行,减轻自耕农和贫苦百姓负担,增加财政收入,打击依靠土地特权偷逃赋税的豪强地主。虽引发中小地主不满,但在“区别对待、逐步推进、保障基本”原则下,未酿成大动荡。

以“增加实用之学、改革考试内容、不拘一格降人才”为核心的科举教育改革迈出第一步。明年乡试将在部分科目和地区试点,引起寒门士子热切期盼,预示更公平开放的上升通道。

林书然在江南推行的“平抑物价、打击奸商、严禁高利贷、兴修水利、推广农技”民生举措,作为成功经验向全国推广。

大胤因这场自上而下的变革焕发新活力。

但林书然知改革之路不平坦。

保守派思想根基深厚,地方影响力盘根错节,随时可能反扑。

被触动利益的世家门阀如受伤饿狼,伺机而动。

北狄残余、西边蛮夷、东南倭寇消耗国力。

神秘的“断剑盟”在刺杀失败后销声匿迹,但林书然知他们如潜伏毒蛇,随时可能再发动致命一击。

更让他不安的是皇帝李景隆的态度。

皇帝虽信任有加,但随着林书然权势声望增长,皇帝眼神中多了不易察觉的复杂与戒备。

功高震主,鸟尽弓藏。

林书然深知此理,须保持清醒,把握君臣分寸。

推行新政时,他始终将皇帝权威放在首位,重大决策主动请示汇报,争取理解支持。

他保持低调,将功劳归于“陛下圣明”和“同僚协力”。

他利用权力资源为皇帝分忧,承担吃力不讨好的基础工作,如完善《太祖实录》和《太祖治国方略考》编纂,为皇帝提供治国借鉴;制定水利兴修和灾害防治规划;研究改良军工生产和兵器装备,为边境冲突做准备。

他要以行动证明绝无二心,一切为国家、民族和君主。

时间在紧张充实的改革与博弈中流逝。

转眼又是一年春,京城桃花盛开。

林书然站在忠勇侯府后花园,望着满园春色感慨万千。

从落魄抄书匠到权倾朝野的忠勇侯、文华殿大学士、新政掌舵人,这不到两年的经历恍如一梦。

但他知,这只是开始。

他心中的宏伟蓝图,让大胤国富民强、海晏河清的梦想尚未完成。

前方道路充满未知挑战。

但他己做好迎接一切的准备。

他要用智慧和双手书写传奇,开创属于他的盛世华章。

他的目光望向远方那更广阔、充满希望的天空。

任重道远,新程启航。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