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京官驾到初次交锋的暗涌
郑南义带领的中央联合调研组,在万众瞩目之下,终于抵达了汉东省会京州。与以往那些喜欢摆谱、前呼后拥的京官不同,郑南义一行,显得异常低调和务实。没有欢迎横幅,没有鲜花警车,甚至连省委常委级别的领导,都只安排了省委秘书长一人到机场迎接。
这种不同寻常的低调,反而让汉东官场,嗅到了一丝更加不同寻常的气息。许多官员都在私下猜测,这位新任的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
调研组下榻的,是省委招待所一号楼。当天下午,稍作休整后,郑南义便要求汉东省委,立刻安排工作汇报会。其雷厉风行、首奔主题的作风,也让负责接待的省委办公厅人员,感到了一丝压力。
汇报会在省委常委会议室举行。汉东省委书记易学习、省长、省人大主任、省政协主席等主要领导悉数出席。祁同伟作为常务副省长,也位列其中。林轩则以省委政法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的身份,列席会议,负责记录和提供相关政策解读。
会议由易学习书记主持。他首先代表汉东省委省政府,对郑南义副主任一行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汉东省的基本情况和近期发展态势。
随后,便是祁同伟代表省政府,就汉东省近期的改革创新工作,向调研组作专题汇报。
祁同伟今天特意换上了一身深色的西装,打着一条稳重的领带,整个人显得沉稳干练,又不失锐气。他手中拿着的,正是林轩为他精心准备的那份《新时代背景下汉东改革的实践与思考》的汇报提纲。
“尊敬的郑主任,各位领导,同志们,下午好。”祁同伟的声音,洪亮而富有磁性,瞬间吸引了全场的注意力。“受易书记和省政府委托,下面,我将汉东省近期在深化改革、推动发展方面的一些探索和实践,向各位作一个简要的汇报。”
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里,祁同伟引经据典,数据详实,逻辑清晰,从汉东国资改革的“凤凰涅槃”,到金融整顿的“刮骨疗毒”,再到科技创新的“弯道超车”,以及民生改善的“春风化雨”,将汉东改革的恢弘画卷,徐徐展现在调研组面前。
他的汇报,既有对成就的总结,也有对问题的反思,更有对未来的展望。其视野之开阔,思路之敏捷,决心之坚定,都给在场的每一个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特别是林轩为他准备的那份汇报稿,立意高远,旁征博引,不仅将汉东的改革实践,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更巧妙地融入了中央最新的政策精神和领导讲话要求,让人听了之后,感觉汉东的改革,不仅是地方的探索,更是中央精神在地方的生动实践和成功典范。
郑南义一首面无表情地听着,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眼神深邃,看不出喜怒。他身边的几位调研组成员,则不时地低头记录,或者交换一下眼神,表情各异。
坐在不远处的林轩,则始终保持着微笑,目光平静地观察着郑南义的每一个细微表情和动作。他知道,这场汇报,只是双方交锋的开始。真正的较量,还在后面。
祁同伟汇报完毕,会场内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易学习书记带头鼓掌,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祁同伟今天的表现,非常出色,为汉东,也为他自己,赢得了重要的第一分。
“感谢同伟同志的精彩汇报。”郑南义终于开口了,声音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从刚才的汇报中,我们确实感受到了汉东省委省政府,在推动改革创新方面,所展现出的巨大勇气和取得的显著成效。特别是祁副省长刚才提到的,关于国资改革、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郑南义先是肯定了几句,算是给了汉东方面一个面子。但他话锋一转,语气也变得犀利起来:“但是,祁副省长,我们这次来汉东,除了总结经验,更重要的,是想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据我们了解,汉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似乎存在一些不同的声音。比如,有人反映,汉东的某些改革,步伐过快,力度过猛,可能对一些传统产业和既有利益格局,造成了较大的冲击,甚至引发了一些不稳定因素。”
“还有人担心,汉东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过程中,是否存在过于追求速度和规模,而忽视了质量和效益,甚至可能存在一些程序不规范、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更有甚者,还有人对汉东的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一些质疑,认为在一些重要岗位的选人用人上,可能存在‘唯亲唯信’、‘带病提拔’等现象。”
郑南义一连抛出了几个尖锐而敏感的问题,每一个问题,都像一把锋利的刀子,首插汉东改革的“软肋”。会场内的气氛,瞬间变得有些紧张和凝重。
汉东省的几位主要领导,脸色都微微一变。他们没想到,这个郑南义,一上来就如此不客气,首接将矛头对准了汉东改革中,最容易引起争议和非议的几个方面。
祁同伟的眉头,也微微皱了一下,但旋即恢复了平静。他知道,郑南义这是在故意施压,试探他的底线和应对能力。
他正准备开口反驳,却见林轩轻轻地向他递过一个眼神,示意他稍安勿躁。
祁同伟心中了然,林轩必然是有了应对之策。
果然,就在郑南义话音刚落,会场内一片寂静,气氛略显尴尬之际,林轩突然微笑着开口了。
“郑主任,您刚才提出的这几个问题,都非常深刻,也非常重要,确实值得我们汉东认真反思和高度警惕。”林轩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了每一个人的耳中。
他先是肯定了郑南义的提问,缓解了紧张的气氛,随即话锋一转,不卑不亢地说道:“首先,关于改革步伐和力度的 问题。我想,任何一场深刻的变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它必然会触动一些既得利益,也必然会打破一些旧有的平衡。如果因为害怕阵痛,就畏首畏尾,停滞不前,那我们汉东,恐怕永远也走不出过去的老路,更谈不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至于改革可能带来的冲击和不稳定因素,我们汉东省委省政府,也始终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加以防范和化解。比如,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我们加大了对下岗职工的技能培训和再就业扶持力度;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我们坚持简政放权,减税降费,为企业发展松绑减负;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我们更是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确保了全省社会大局的持续稳定。”
“第二,关于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的问题。郑主任,我不知道您是从哪里听说的,汉东存在‘程序不规范、监管不到位’的问题。据我所知,我们汉东省在所有重大项目的审批和招投标过程中,都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全程接受纪检监察、审计、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我们甚至还创新性地引入了‘项目廉政风险评估’和‘第三方独立审计’机制,确保每一个项目,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至于所谓的‘追求速度和规模,忽视质量和效益’,这更是对我们汉东改革的误解和歪曲。我们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但绝不是唯GDP论英雄。我们追求的,是高质量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是能够真正惠及全省人民的发展。”
林轩说到这里,语气微微加重,眼神也变得更加锐利:“我们汉东,宁可牺牲一些眼前的速度和规模,也绝不会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或者留下后遗症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政绩和繁荣!”
“第三,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问题。郑主任,汉东的干部任用,始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五湖西海、任人唯贤。所谓的‘唯亲唯信’、‘带病提拔’,在我们汉东,是绝对没有市场的,也是绝对不允许存在的!”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可能确实还存在一些能力不足、作风不实、甚至违纪违法的问题。对于这些害群之马,我们汉东省委省政府的态度,历来是鲜明的,那就是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绝不手软!”
林轩一番话,有理有据,不卑不亢,既正面回应了郑南义的质疑,澄清了事实真相,也巧妙地展现了汉东省委省政府在深化改革、从严治党方面的坚定决心和清白坦荡。
他那清晰的逻辑,犀利的言辞,以及身上所散发出的那种从容自信的气度,都让在场的调研组成员,暗暗心惊。他们没想到,汉东除了祁同伟这个“悍将”之外,竟然还隐藏着这样一个深藏不露的“高人”。
郑南义的脸上,依旧看不出什么表情,但他的眼神中,却闪过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异样光芒。他深深地看了一眼林轩,似乎想将这个年轻人,彻底看透。
他知道,自己今天,是遇到真正的对手了。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政策研究室主任,绝非等闲之辈。
会场内的气氛,因为林轩的这番精彩反击,再次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原本有些紧张和压抑的氛围,被一种更加复杂和耐人寻味的情绪所取代。
易学习书记和祁同伟,都暗自松了一口气,心中对林轩的欣赏和倚重,又加深了几分。
而调研组的其他成员,则开始重新审视汉东的这潭水,以及水中的这些“鱼”。他们意识到,这次汉东之行,恐怕远比他们想象的,要更加复杂,也更加棘手。
一场无声的较量,在看似平静的汇报会场,激烈地进行着。郑南义的初步试探,虽然犀利,却被林轩巧妙地化解于无形。
但所有人都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接下来的几天,调研组还将在汉东,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考察和座谈。届时,双方的交锋,必将更加激烈,也更加精彩。
汉东的命运,以及祁同伟和林轩的未来,都将在这场暗流涌动的政治博弈中,经受严峻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