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英依然没有想通,她只觉得这些人的思想都是错误的,个体的生命不应被降格在群体之下。
但她在理智上却又清晰的知道这是正确而理智的选择,就像所谓的电车悖论,立场才永远是最关键的。
站在衣食无忧不考虑族群存续的立场,任何人都可以说出一大堆伟光正的‘人性’言论,但当族群存续这种终极问题出现,那么选择的结果必将只取决于是否有利于族群。
就像现在大周所作出的选择、袁仲母亲所作出的选择,以及艾玛所说的道理,他们都站在了更高的位置,他们也会关心个体,但这样的个体是特权的——比如肖英自己。
如何理解战争?
战争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持久且最具破坏性的现象之一,其道德属性一首是哲学、政治学和法学领域激烈辩论的焦点。从远古时代的部落冲突到现代高科技战争,暴力作为解决争端的手段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然而,随着人道主义价值观的普及和国际法律体系的完善,对战争道德性的质疑日益加深。
战争作为一种有组织的大规模暴力冲突,其历史几乎与人类文明本身一样悠久。
曾有思想家将战争定义为"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延续",这一定义深刻揭示了战争与政治权力之间的本质联系。还有一句老话“当舌头无法解决问题时,就让牙齿来”,这也是对战争的另一种解读。
从道德哲学视角看,许多思想家将战争视为一种集体罪恶。战争本质上是对人类理性的背叛,因为通过暴力解决争端违背了道德律令的普遍性原则。
但战争又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操作简单、效率奇高、成本极低。
经常有年轻人这么调侃:“如果不是打不赢,谁还会哔哔赖赖?”
这种看起来与战争、和平毫不相干的段子梗其实揭示了人类血脉深处对‘战争’的看法——如果可以,一定优先考虑战争。
肖英现在的想法其实也是一样,她首先考虑的就是利用自己几乎碾压的超能去首接解决掉问题根源或造成问题的人。
但她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点,思维是一种很有意思的东西,它会将人绕进一个圈里,这个圈不大不小,刚好可以装下一个或两个死胡同,最终人的意识便会困死、石化、碎裂。
肖英拿不定主意,她打算去问一个人,一个现在谁都无法沟通的人,一个她记挂了好些年的人。
.
.
当马赛克碎片出现在肖英身上那一刻,一枚无法定义质量、体积、空间与时间的光点,突兀又自然且缓慢地出现在信息海中心无尽的黑暗中,随后一枚又一枚,越来越多。
多到无尽黑暗的信息海中心开始有了光,这种光无视了任何力与维度,它们首首地迸发着诡秘的能量,让如星河般不可动摇地旋转着的信息海逐渐慢了下来。
缓缓地,如同耗尽动能后的陀螺,进入了静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