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国学智慧
华夏国学智慧
当前位置:首页 > 同人 > 华夏国学智慧 > 第5章 心灯照人 烛火暖己

第5章 心灯照人 烛火暖己

加入书架
书名:
华夏国学智慧
作者:
allanliuqi
本章字数:
2860
更新时间:
2025-05-01

明代文学家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写下"处事要代人作想,读书须切己用功"的警句,这十六字箴言如两盏明灯,照亮了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精神世界。处事如灯,当以温暖照亮他人;读书似烛,须用炽热熔炼自我。

替人着想的智慧,在历史长河中始终闪耀着温润的光泽。北宋名臣范仲淹主政杭州时,正值江南饥荒。他并未开仓放粮,而是大兴土木修建粮仓、寺庙,以工代赈。同僚不解其意,他解释道:"饥岁工价至贱,可大兴土木之役。饥者得食,而公私济矣。"这种不施小惠而谋远远的胸襟,正是"代人作想"的最高境界。如同苏州园林的漏窗,既遮蔽风雨又借景天地,处事之道在于构建让所有人自在呼吸的空间。

反观读书治学,需要的则是孤灯下的执着。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边,将一池清水染成墨色;王阳明在龙场驿站的石棺中,让心学之光照破黑暗。敦煌藏经洞的抄经人,在摇曳的油灯下一笔一画誊写典籍,他们的名字早己湮没在黄沙中,但那些工整的楷书却让千年后的我们依然能触摸盛唐的温度。这种"切己用功"的坚持,恰似景德镇窑火千年不熄,用孤独的温度煅烧出传世青花。

处世与读书看似背道而驰,实则同源共生。张謇状元及第后投身实业,创办纱厂时特意设计"大生"之名,取《易经》"天地之大德曰生"之意。他白天在车间与工人同甘共苦,夜晚在书房研读各国纺织典籍,最终建成"东南实业冠"。这种既心怀苍生又笃志求索的精神,恰似武夷山的岩茶,既需云雾滋养,又要烈日焙烤,方能成就岩骨花香。

在这个信息奔涌的时代,"代人作想"不再是简单的换位思考,而是要在数字洪流中守护人性的温度;"切己用功"也不止于寒窗苦读,更需在知识碎片中重建思想的体系。就像苏州博物馆的片石假山,既要考虑游人的观感,又需深究宋人山水画的意境。当我们以仁者之心观照世界,以学者之志淬炼自我,方能在这古老箴言中,找到照亮未来的星光然而,现实中能真正践行这“处事”与“读书”之道的人并不多。在繁华都市的角落,年轻的小林正面临着这样的抉择。小林从事互联网工作,每日淹没在数据浪潮之中。面对客户提出的不合理需求,他本想首接拒绝,但想起“处事要代人作想”,便耐心沟通,挖掘背后的需求并巧妙解决。下班后,他看到周围同事忙于刷短视频娱乐,心中虽有动摇,但还是坚定走向书桌。打开书本那一刻,仿佛进入另一个宁静世界,他深知在此处必须“切己用功”。

日子一天天过去,小林发现自己不仅在职场上更加得心应手,人际关系融洽,而且自身学识修养不断提升。他明白这古老箴言不仅仅是挂在嘴边的话语,更是实实在在可以改变生活轨迹的指南,只要坚守下去,就能在这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持续散发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小林的变化引起了同事们的注意。其中一位叫阿强的同事,看到小林在职场和个人成长方面的收获后,心生好奇。阿强向小林请教秘诀,小林分享了“处事要代人作想,读书须切己用功”这句箴言以及自己的感悟。阿强深受触动,决定尝试改变。

此后,阿强对待工作中的难题,学着站在多方角度思考解决方案,面对新知识不再只是浅尝辄止,而是像小林一样静下心来深入学习。随着时间推移,阿强发现自己处理事务变得游刃有余,与家人朋友的关系也更加和谐。

小林和阿强成为公司里的榜样,带动更多年轻人重新审视古人的智慧。他们组织起小型的文化交流小组,大家互相监督鼓励,共同探索如何更好地在现代社会践行这两条准则。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古老箴言蕴含的巨大力量,如同星星之火逐渐形成燎原之势,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慢慢点亮更多人的心灵之光。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