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3日,长安首都李氏集团顶层的全息书房内,李浩然戴着量子成像眼镜,手指轻轻划过悬浮在空中的古籍投影。《永乐大典》的残页在蓝光中徐徐展开,泛黄的绢布上,唐朝墨宝的蝇头小楷与大英博物馆、A国国会图书馆内收藏的明代抄本形成鲜明对比。
“父亲,您看。”李浩然将画面切换至三方对比图,“大英国与A国抢走的明代抄本,缺失了墨家机关术的核心推演部分。他们即便耗费百年研究,也不过是在迷雾中摸索。”书房的智能系统自动调出历史影像:19世纪的殖民舰队闯入东方大国,将掠夺的典籍装箱运往海外,而真正的唐朝原版《永乐大典》,早在千年前就随着大唐先民的商船,踏上了新大陆的土地。
历史档案显示,唐朝原版《永乐大典》不仅记载着天文历法、医学药理,更藏有墨家“以术通神”的终极智慧。其中一卷《天工开物补遗》,详细记录了用磁石与天然水晶制造能量装置的古法,这与现代量子储能技术的原理不谋而合。“先祖们带着这些典籍漂洋过海,就是预见到文明火种可能在故土遭遇劫难。”李浩然的指尖拂过投影中的墨家机关图,那些看似古老的线条,竟与李氏集团最新研发的智能机器人设计图隐隐重合。
与此同时,在东方大国的秘密科研基地,一场紧急会议正在进行。首席科学家对着全息屏幕上的唐代《永乐大典》扫描件眉头紧锁:“根据测算,我们的可控核聚变项目卡在最后1%的瓶颈,而这些古籍中的‘阴阳流转’理论,或许正是突破点。”会议室的气氛凝重,因为他们清楚,若无法攻克技术难关,整个能源战略将被推迟十年。
李浩然得知消息后,立即召开家族会议。“同族同源,文明不应有疆界。”他在全息会议中掷地有声,“我提议将唐朝《永乐大典》中与能源相关的三卷内容,无偿捐赠给东方大国。”话音未落,堂叔率先表态:“当年先祖支援祖籍地抗战,靠的就是这份血脉相连的情义。如今更不应藏私。”
24小时后,一艘搭载着量子加密数据的飞舰从长安港起飞,首抵东方大国的科研基地。当唐朝《永乐大典》的原版扫描数据导入超级计算机的瞬间,整个实验室的警报器突然发出蜂鸣——古籍中记载的“周天星斗聚能阵”,与现代的环形磁约束装置产生了奇妙共振。
“成功了!”首席科学家看着仪表盘上的数据,激动得热泪盈眶,“唐朝的先贤们,居然在千年前就设计出了可控核聚变的理论模型!”随着能量输出值不断攀升,东方大国的能源战略迎来重大突破,原本需要十年才能建成的“人造太阳”项目,预计将提前五年竣工。
消息传回长安,A国与大英国坐不住了。他们纷纷通过外交渠道施压,要求“共享文明成果”。大唐外交部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展示对比证据:“所谓‘共享’,贵国是否愿意先归还掠夺的明代抄本?更何况,那些抄本缺失的关键部分,恰恰藏在我们守护千年的正版典籍中。”
在李氏家族祖祠,李浩然带着全家举行了庄重的捐赠仪式。当全息投影中的唐朝《永乐大典》缓缓升起,爷爷颤抖着声音说:“当年先祖拼死保护这些典籍,不是为了独占,而是为了文明的延续。今天,我们终于完成了他们的夙愿。”祠堂外,长安市民自发点亮孔明灯,点点星火与夜空中的量子通信卫星交相辉映。
而在东方大国的科研基地,“人造太阳”项目组特意立起一座纪念碑。碑上镌刻着大唐《永乐大典》中的名句:“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当第一束可控核聚变产生的能量照亮实验室,科研人员们知道,这份跨越千年的文明馈赠,不仅解决了能源危机,更让两个同源文明的纽带,变得前所未有的牢固。
李浩然在日记中写道:“文明的价值,不在于谁占有它,而在于谁能让它重焕生机。先祖带走了正版《永乐大典》,却为今日的携手埋下伏笔。或许,这就是命运最好的安排。”此时,窗外的长安灯火辉煌,量子灯塔的光束划破夜空,仿佛文明的火炬,正从一个时代传递到另一个时代。